微信分享图

2267 顾景舟 矮僧帽壶

顾景舟 矮僧帽壶
拍品信息
LOT号 2267 作品名称 顾景舟 矮僧帽壶
作者 -- 尺寸 长12.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5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7,82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1.《茶与艺术》P67,第三卷第十一期,1990年。
《紫砂陶》P120,茶与艺术杂志丛书
3.《天地方圆2》P104,1994年4月。

底款:生莲居大彬
壶内款:景记
说明:1.陈文彬先生及其亲友旧藏
2.紫砂大师汪寅仙为此件作品撰写赏析文章。
该壶属矮僧帽壶,底部刻有“生莲居大彬”款,壶内暗处藏有“景舟”小印。这虽仿时大彬的壶样,但我觉得顾老对该壶的制作更加严谨,从壶身内外的工艺水准可看到顾老在方器制作上过硬的功力和法度。壶身上下线条变化丰富、比例恰当,特别是壶颈肩部用收紧的云肩线,使壶的节奏感更加强力。莲花瓣的比例及畅开的角度,有一种莲花正在开放的态势。壶嘴壶把的大小粗细与整体比例协调得体,壶盖面层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顶摘手,使其更显端庄、内敛,制作精致,用温润的紫红调砂泥制作,更使人爱不释手,这是顾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
——汪寅仙
2012.3.30
生莲•化境
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艺苑”主人郎玉书走访宜兴丁蜀镇上袁村等地,看中顾景舟所制“矮石瓢”等传统壶款式,遂聘请顾景舟至上海,请他和一些早就成名的紫砂艺人一起到上海朗氏艺苑工作,从事仿古紫砂器的制作。这对顾景舟而言,确实是得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在此期间,他有机会看到古董商们提供的明清两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时又与当时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竞争,对于年轻气盛的顾景舟不啻为一段技艺突飞猛进的时光。据说这段时光大约三年多,即顾景舟23岁至27岁之间。
在临摹和仿制中,他的技艺趋向精湛和系统,紫砂光素之圆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货类、陶刻等都有涉及,对于砂壶各家流派风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鉴赏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在上海的这一段时光,顾景舟看到了古代紫砂名作中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人的作品,对着实物进行仿制,对于他而言实在算不得难事。当时他所仿制的作品,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原作的水准,例如本件“僧帽壶”。此件僧帽壶的原件据传现藏上海友谊商店,至于其前任藏家已不可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顾景舟在上海仿古的这一段时间,必然见过此壶,且有可能是某古董商拿来请顾景舟仿制的。
僧帽壶原为元明时期景德镇窑所产的瓷器,也是宜兴紫砂历史上的经典名作,从时大彬到李茂林乃至今天,僧帽壶一直是紫砂传统工艺中成型技法难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其一,全手工制作难度大,要求有扎实过硬的手工成型基本功,镶接成型中对泥片干湿度的把握要得当,否则极易开裂变形;“角”与“面”的对应需精准,才能口盖严密规整;细节的处理干净利落,面面俱到。其二,除手工技艺外,对造型的理解和领悟十分重要,尤其是方器镶接作品应避免由规整严谨所带来的刻板,避免在面与角处理时的绵软感,造成失去骨骼精神的可能。但顾景舟做僧帽壶绝对是高手,从年轻成名到紫砂艺技炉火纯青的整个过程中,他所做的僧帽壶都显示出线条弯曲有致,风格严谨的姿态。
此件“紫砂矮僧帽壶”轮廓清晰、锋芒内敛,各个部分的衔接自然贴切、立面挺刮,造型上节奏紧凑、浑然一体。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颈的肩线线条等细节处都显现出手工艺的趣味和紫砂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底面落款“生莲居,大彬”,乃是仿照原件所刻,刀工犀利,书法遒劲。在壶把处,顾景舟特意加钤一枚“景记”印,实则是顾景舟不愿将此作品为人所利用去蒙骗无知者的良苦用心,也可见老一辈紫砂大师的高尚人品和道德。晚年(1995年),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任东方艺术部主任的谢瑞华和香港中文大学黎淑仪女士曾经问到顾景舟在上海仿古的经历,他对于早年自己和同辈艺人的仿制有这样的评价,他说:“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有制者的创造”,因为有些古董商的商业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样说是不推卸责任的自省,也是对于当时自己作为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得到学习机会,在艺术上从中受益的承认。
辗转多年,我们最终从陈文彬先生寄存于大陆的旧藏中寻得这件意义非凡的僧帽壶,然传言之中提到的壶内两字“景记”小印却遍寻未果,为此,我们远赴宜兴,请到汪寅仙、吴群祥、陈国良以及张庆臣四位大师为我们鉴赏此壶,并探寻壶中的秘密。这一问题同样也让四位大师颇费脑筋,最终,在吴群祥老师家中,陈国良老师将寻得的一丸沙泥敷于壶内,这才让这方“景记”小印显露真颜。
至此,我们终于得见壶中乾坤,并且,借由吴群祥老师在紫砂界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仰慕顾老的人得知了这把僧帽背后尘封的往事。一件艺术品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她为世人带来的惊喜抑或是感悟。在此,感谢汪寅仙老师在品读此把僧帽时将其评价为“顾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也希望这件“精神之作”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顾老高超技艺下的刚正性格,这才是他被评为一代“紫砂泰斗”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