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13 彭先诚 2003年作 明皇幸蜀图 镜心

明皇幸蜀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613 作品名称 彭先诚 2003年作 明皇幸蜀图 镜心
作者 彭先诚 尺寸 209×116cm 创作年代 2003年作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诚者灵—彭先诚画集山水》第193页,北京出版社,2011年。
题识:1.明皇幸蜀图,癸未岁寒,先诚写于锦里。
2.第二稿,明皇幸蜀图,岁在癸未腊月,先诚写。
钤印:彭、先诚得闲
展览:“诚者灵—彭先诚中国画展”,北京画院美术馆,2011年。
笔墨取决于天赋、才情、修养,综合体现画家的个性品质。有什么个性,就有什么笔墨。当然,细心读古画,找准几位先辈,痛下功夫研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总之要来自古人,超越古人,不然,手下走不了很远。然而刻意寻求笔墨出路,容易滑入因袭。所以我运用笔墨从书法求灵感。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真书、草书,充满笔墨玄机。但又不是字写得好看,笔墨就会好,而是从书法的笔形和笔法介入,寻求用笔用墨的微妙转化,主动上升到书法空间构成的境界,进而不着痕迹地融入绘画。我注重笔墨表达的“运腕”,追求运腕的自由度。中锋固然是运笔之“本”,其中的自由度往往得自“八面来锋”,调动笔锋的每一部分功能,笔尖、笔肚、笔根,都出效果,“八面来锋”的逆顺化变,直接导致物象的鲜活感。
好画贵于“精微”。“精微”非指精确、细致,而是自然流露的即兴感和布局的精巧,如卉人所云:潘安之美“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画家但凡懂得精微,越画越享受。中国水墨的现代性转化,总要有历史坐标,事实上,张大干、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等辈的实践,有意无意都在他们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石涛《画语录》不能低估,“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观点。绘画的机缘是作者和材料间的种种交感和交流,有很大的偶然性。胸有成竹不见得能够驾驭生宣纸,还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是水、墨、宣纸、用色等等多年实践积累而来的默契。吴昌硕、黄宾虹的色彩大异,前者不忌明艳,后者有一种混沌之美,我都欣赏,都借鉴,我曾经长期画水彩、水粉、油画,那些画种的色彩经验也会自然而然进入我的水墨中,有助于把握“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意境。
我注重对山川的直白感受,绝不套用一种方法去画不同的山水。画峨眉山是一种画法,画青城山是一种画法,同样是四川的名山,可是感受不一样,笔墨用水都跟着变化,不能拘泥于某家某法了。四川山水不能混同于江南山水,更异于北派山水。我不是专攻山水的画家,不计较山水的程序语言,自己的感受总是第一位的,但不妨碍几十年来我对传统山水画的反复领会,那是太丰富的资源,就像难以翻越的一座座大山。古人的山水画,理论、笔墨,甚至感受方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永远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从山水笔墨里走出来画人物,笔意墨意自然不同,倘若一味画人物,也走不了太远。我画山水,不是在画水墨风景画,而是游山的散文诗。中国人游山,是情怀、是寄托,和眼前的山水不是主客关系,我不在乎最终能把山水画到哪种程度,而是看重山水能否提炼出不同的笔墨效果。人面对山水的那种气场,无法复制,我的山水速写就是在画面对山水那一刻的内心状态。
中国画是一种修炼式的绘画,我原来写过一篇感想:《中国画是养出来的》,养,意味着时间的凝练和沉淀。中国画的所谓“衰年变法”,是世界绘画中独一的概念,就是指时间陶冶洗练的作用。倘若没有齐白石、黄宾虹的高寿,就没有齐白石和黄宾虹的境界。八大山人也一样,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出于六十岁以后。中国艺术讲究积淀,一是知识的积淀,二是笔墨的积淀。单论笔墨的积淀,意识到了,未必上得去,长期磨炼的过程不可少。但我不太注重将素材和题材细分,真正的高手,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都不分界限,因为中国画的唯一母题,就是笔墨,笔墨意识,笔墨积淀不解决,专攻任何题材,画品也上不去。同样,书法也不等于笔墨。王铎的书法很好,但画品一般。书法跟绘画,有联系,有分别,要有意识地去融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不易,齐白石和黄宾虹在这二者的关系上反复地解决了几十年。我坚持书法修炼,但目的不是书法,而是绘画前的准备状态,临临写写,忽然有了感觉,就开始画画。好比练气功,摒弃一切杂念,平和虚静,即便不画画,但我需要这样一种体气的节奏,在绘画感觉还未饱满时,就是临着玩,体会笔端的微妙变化、转折。总之,我不想成为书法家,写字只为养心。所谓笔墨之道,摈弃任何外界的纷扰热闹,必须全然孤独,聚精会神,才能拥有思考和灵性。画家应是半个出家人,不为形役,不为世扰,除了我那两平方尺的案桌,除了每天面对素白的宣纸,我别无所求。
—— 彭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