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88 王原祁 1695年作 山水 立轴

山水
拍品信息
LOT号 4788 作品名称 王原祁 1695年作 山水 立轴
作者 王原祁 尺寸 102×52cm 创作年代 1695年作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22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画家以古人为师,更以天地为师,晦明晓暮,各极其致,方得浑厚华滋之气,大痴平淡天真,于此尤见一斑。乙亥清和写于双藤书屋,王原祁。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西庐后人、御书谷诒堂
鉴藏印:伯渊审定真迹
说明:孙伯渊收藏。孙伯渊(1898-1984),江苏苏州人。出生于装裱篆刻世家。其父孙念乔善于镌刻碑石,擅长鉴定碑帖,且开设“集宝斋”小作坊。父亡,他继承家业,从事刻石拓碑,对碑帖书画鉴定有较深造诣。
师追前古的痴情与创意
—王原祁《仿大痴层峦晓色图》
陈明时
王原祁与他的祖父王时敏、学画老师王鉴、常熟人王翚并称为清初画坛的“四王”。论辈份,王原祁在“四王”中叨陪末座;论政坛上的闻达和画坛上的开创,则青出于蓝。“四王”中的三王都是江苏太仓人。太仓位于长江出海处,那里的浏河口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启碇点。浏河又叫娄河,太仓因此又叫娄东。王原祁因他的影响,形成了以他的后辈或同乡为主的追随者族群,遂成为“娄东画派”的领袖。
王原祁生于明末的1642年,字茂京,号麓台,也称石师道人。他是康熙九年进士,当时还不到30岁,最终任职到相当副部级的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王原祁学画于祖父王时敏,以师古为重要特征。他在入仕后,画作得到康熙帝的赏识,授职内廷供奉。他是我国首部书画史论资料《佩文斋书画谱》的总裁官,并曾为康熙帝的六十大寿主绘《万寿盛典图》,作为人臣中的画家,风光可谓一时无两。
“四王”及“娄东画派”后来成为清代山水画的主流,此道中人的追师前古、刻意摹仿也因此受到后世的批评。直至陈独秀都说过: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四王画风的命。但把王原祁形容为只知摹仿,不求新意,显然是有点冤枉。他虽然提倡“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用笔要有书卷气”,但也认为学古不是照抄:“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艺虽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谓我似古人,我不敢信;谓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
无论写实还是师古,都求立身于似与不似之间,寻求无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统一,这才是真实的王原祁。
王原祁最倾倒的古人当属“元季四大家之冠”的黄公望,特别崇拜的是黄氏浅绛山水。黄公望号大痴道人,王原祁在一次小结自己画作时称:“题画凡五十三首,所画皆仿古之作,其中仿大痴者,多至二十五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层峦晓色》,虽没有原来的题名,但款文中称:“大痴平淡天真,于此尤见一斑”,显见他仿的是黄公望。
从《层峦晓色图》上,我们可以领略到王原祁的干笔积墨画法。它是“自淡而浓、自疏而密、先笔后墨、连皴带染”,反复堆积、皴擦而成的。画中的设色也是黄公望常用的“浅绛法”:笔墨和彩色近乎为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表现山势云气的模糊蓊郁。黄公望的山水画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天目山的博大雄奇。以后沈周等人,直至王原祁笔下仿大痴的山水,也都是高峻奔放的。《层峦晓色图》和今天馆藏于北京故宫的黄公望《丹崖玉树》,在构图上十分相近;和也是藏于故宫的王原祁《青山迭翠》的山形,前景中的树、石结构,则更如出一辙。这幅画也不愧后来王原祁的拥趸们所说的那样:“处处见笔、处处有形、处处得意、处处显情”,“于黄公望长处上更见功力”。
比较难得的是,我们从《层峦晓色图》的题款中,读到了王原祁自己对“师古”的理解:“画家以古人为师,更以天地为师,晦明晓暮各极其致,方得深厚华滋之气。”王原祁既主张以古人为师,要求严格的传承;更强调以天地为师,探索放任的突破,两种师承最终形成“深厚”与“华滋”的对立和统一。从这段款文,我们感到,王原祁的师古,并不是泥古和食古不化。
但也应当承认,“四王”、“娄东画派”以及与娄东在时空上都极为接近的“虞山画派”,在推陈出新、击浊扬清上,也并非不可批评。王原祁虽被誉为“笔端金钢杵”,画出了墨气淋漓,深厚雄浑,但有时过于遵循前人窠臼,致使风格不彰。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当传统势力过于强大,扼杀新文化成长时,理应厚今薄古,呼吁砸烂老店;而当优秀传统被淡忘、被视为无关紧要时,那幺,师古、法古,直至“从子厚返文王”,对前人进行再认识,又应当是被允许甚至应当支持的。
从这不同的时段上看,当年的激进思潮对王原祁等人的批评并没有错;而今天,我们对“四王”、对“娄东画派”高看一眼,则体现万里江河对源头的尊重,也实属必要。(以上转引自中贸圣佳2006春拍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