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141 清雍正 茄皮紫釉牺首尊 (一对)

茄皮紫釉牺首尊
拍品信息
LOT号 8141 作品名称 清雍正 茄皮紫釉牺首尊 (一对)
作者 -- 尺寸 高27.5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
估价 4,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6,555,000
材质 形制

“大清雍正年制”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天法祖为历代皇室的首要之事,往往直接表现在祭祀先祖和天地之上,其中的祭器则为礼制之体现,不可缺失,因此对祭器本身的形制与质地均有严格要求。明朝洪武二年明文“祭器皆用瓷”, 自此,瓷质祭器成为明清两代宫廷祭器的主要品种;嘉靖九年礼制改革,对祭祀重新厘定,对祭器的功用与外观色泽均作明确规定,《大明会典》“器用”记载:“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其以青、黄、红、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与之相应的蓝色(青紫)、黄色、红色、白色的瓷质祭器就依此烧制。
清承明制,依然非常重视祭祀及祭器的制作,满清虽初得天下但对中国古代的礼教文化吸纳迅速,顺治时期官窑虽未曾全面恢复烧造,然在仅有的传世品当中就有茄皮紫釉和黄釉暗刻龙纹祭祀瓷盘,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亦曾出土多件类似的茄皮紫釉暗刻龙纹残盘,当为祭天之礼器,由此可见,清廷对祭祀大礼的尊崇和对瓷质祭器的倚重。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四海升平,康熙帝参考前朝,复位礼制,对宫中各项用瓷明确功用与法度,遂有康熙二十年朝廷派员至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的烧造之事。此次烧造的祭器当中仍然延续顺治朝使用茄皮紫釉器皿作为祭天之礼器的做法,遂成清代乾隆以前的一项重要制度,直到乾隆十二年礼制改革才将祭天礼器的茄皮紫釉改为霁蓝釉。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对康熙时期的礼制作了不少更改,同时参考和借鉴宋明两代之制度,增补了许多新规制,广布天下遵循,有清一代祭祀制度至雍正时期始方完备,因此雍正朝短短的十三年却是清代礼制的重要发展时期。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雍正帝祭先农坛》第一卷是清宫目前所知清代帝皇参加祭祀活动的唯一图像资料,画中场面浩大,庄严肃穆,雍正皇帝虔诚地走向祭坛前,由此可知雍正皇帝对祭祀活动的重视,故而绘图以纪事,昭示后世。
本品之出现是在雍正朝参考明代礼制的结果,正是胤禛敬畏之心的体现。其式样源自明弘治年间宫廷祭祀礼器瓷质双牺耳罐,实物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40,图36“明弘治 黄釉描金双兽耳罐”。其罐身施以紫中泛蓝的茄皮紫釉,釉质厚腴光润,浓妍鲜亮,双肩对称饰以一对兽首耳,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底为“大清雍正年制”篆书阴文款,笔道圆润,结构规整。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早期,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此罐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好似成熟的茄皮色。考察本品釉色之特征,应该为二次烧成,以1300℃高温烧成素胎后,将茄皮紫直接挂在素胎之上,再入窑用低温烧成。按照清代礼制规定,本品为祭天之礼器,明清两代祭天场所皆为天坛(圜丘),当年应该存放于此,祭祀活动时使用。
皇室祭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本品成对保存,釉光鲜亮,颇为难得,承载着清皇室对先祖与天地的无限敬畏与尊崇之情,见证了清宫一次次至高无上的重要祭祀,意义非凡。检视存世情况,雍正朝同类器物异常稀罕,反而乾隆时期四色双牺耳尊皆有出现、数量不少,以致后世多认为此式双牺耳尊的恢复使用是始于乾隆时期,而本品之出现即以实证形式纠正上述之认识,印证雍正朝礼制完善之创举,学术价值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