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77 张大千 1944年作 出处图 对屏

出处图
拍品信息
LOT号 5177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44年作 出处图 对屏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14×61cm×2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估价 4,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15,5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对屏
著录:《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192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题识:1.乐夫天命复奚疑。处则为元亮,甲申花朝大千居士爰写于成都寓庐。钤印:大千豪发、大风堂、张大千、蜀客
2.先帝知臣谨慎。出则为孔明。仿吾家上元老人本,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说明:张玉题签。张玉,即张心德(约1922-1953),一名比德。他是大千四兄张文修之子,过继给张善孖,曾有很长时间都跟随张大千,大千在敦煌数年,张心德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张大千在经过敦煌的一番长途跋涉之后,内心又开始渴望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静隐逸生活,此时仿写陈洪绶的《出处图》,正反映了其当时的心境。画中两位隐士皆褒衣博带,席地而坐。陶渊明的竹席、草鞋意味着生活的简朴,膝上之无弦琴又意味着生活的高雅,其背后有一个盛米的斗和簸箩,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象征。陶渊明一手抚琴,一手似乎在召唤孔明。在案头作画的孔明突然停笔,侧耳聆听,双手呈现出一个掷笔的瞬间动作,生动有趣,可见两幅画之间有强烈的精神连接。两幅画人物造型均十分简练,笔线轻柔,色彩古雅,重在情趣。
此两幅对屏的人物形象出自张大千的旧藏——陈洪绶的《出处图》。《出处图》为绢本设色手卷,乃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展卷之后可见诸葛亮与陶渊明盘坐于树下正侃侃而谈,诸葛亮头戴“诸葛巾”,陶渊明则手抚无弦琴,形象格调高古,气韵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绘就,每根线条都不另起笔,如若不加停顿似的一气呵成,而线条与线条的排列则构成了陈洪绶特有的韵味。不仅如此,陈洪绶还赋予这幅画不同于寻常的特殊意味,画面中诸葛孔明与陶渊明分别生活在不同朝代,而陈洪绶把二人安排到同一个画面并不是一个偶然——诸葛亮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为官的一个理想典范,而陶渊明则象征着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隐逸情节。陈洪绶创作这幅画作的时间是公元1651年,此时的周亮工已经从曾经的明朝御史变成清朝的降臣,这对于宁死都不降清的陈洪绶来说是不能够认同的,于是他通过笔下的陶渊明(周亮工与陶渊明同字符亮)——呼唤着诸葛亮的手势巧妙向周亮工表达了规劝之意,这看似朴拙的画面寓意极为深刻,可谓弥足珍贵。张大千的此两幅人物对屏写于1944年花朝节,即农历二月十二日。去岁11月,张大千结束了两年零七个月敦煌之行,回到成都,举办了轰动一时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喧嚣之后,大千居住在青城山潜心作画,出入皆以隐士自目。题款中“乐夫天命复奚疑”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乃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写,通篇表达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描写了回归田园后的惬意生活,这成为后来出世入隐者高歌咏唱的宣言书。“乐夫天命复奚疑”意为已看透人世起伏,决定顺应天命,乐享天年。另一幅的题款“先帝知臣谨慎”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乃大千仿上元老人笔法为之,上元老人即清代画家张风,与陈洪绶同样为明末清初遗民画家,也曾为周亮工作画。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