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19 石冲 1996年作 今日景观

今日景观
拍品信息
LOT号 0719 作品名称 石冲 1996年作 今日景观
作者 石冲 尺寸 213×162cm 创作年代 1996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6,500,000
材质 布面 油画 形制
出版:《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第252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集》第43页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
《96·97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第58页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12月
《中国油画史》第421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7月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石冲》第83页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月
《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1066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ART REVIEW》第105页 2007年3月
《都市精神——艺术家时代》、《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卷》、《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第三卷》、《美术文献》、《艺术界》、《美国艺术新闻》、《美术观察》、《中国油画》、《二十年启示录·上卷》、《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品评·石冲》 《跨世纪画丛·石冲》
签名:石冲 1996(正面)
Shi Chong 石冲.1996(背面)
展览:展览:1996年 “CHINA!”中国当代艺术展 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
1996-1997年 首届中国学术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香港
1998年 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 福州展览馆
1998年 二十年启示录——中国艺术家邀请展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1999年 纽约亚洲艺术节——亚洲艺术展 纽约
2000年 芝加哥艺术博览会 芝加哥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获中国油画艺术奖 中国美术馆
80年代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石冲,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充当中国先锋艺术的杰出代表。从90年代以后,石冲就以观念性极强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蜚声中国当代油画界,并在国际画坛上获取了广泛的认可。和大多数一旦功成名就便“批量生产”的画家不同,直到现在,石冲都以他漫长和极其艰苦的创作过程而为圈内人所知。他的写实技术近乎完美,令学院派画家们叹服,而他的观念则以其尖锐和极端性,而令许多人却步。其实,说石冲是位“画家”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他是同时以行为、装置和绘画而闻名的,而这三种媒介对他来说,是不分彼此、互为表里的,或者毋宁说:他的绘画是他的行为和装置在布面上留下的痕迹,而这“痕迹”本身又有着独立的价值。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的艺术家,石冲对生命现象倾注了大量的感情,但他并不赞赏传统人文主义对人类精神价值的举扬。恰恰相反,他的一切创作都指向生命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简而言之:一切存在的物质性。人们很容易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浓厚的批判意识,但他的一切社会批判,首先都是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这幅《今日景观》,画面主要由墙上的照片、大笼子、女人体三部分组成。作品的批判意义是很明显的,它尖锐地指向将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之物都变成某种“符号”、“景观”和“消费对象”的当代社会。这个社会在物质上前所未有地丰富、但同时又是混乱的、充满痛苦和灾难的。石冲的处理方式,是将高度写实的女人体和笼子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让人们正面其物质性、其质感和温度,如同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那样,从而对观众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被呈现到我们面前的女人体是美好的,但她是如此物质化、如此直白,没有任何崇高性、距离感来调和人的物欲和伦理价值,因此,我们被迫立即做出选择,而那些不能立刻做出选择、或处于两可状态的人,则立刻被抛入真空的夹缝中,他们无法圆满,反而要被撕裂。
这样来看,石冲的作品是没有温度的,他的问题又冷又硬,丝毫也不带同情心,他要迫使人们直面社会和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必须思考、必须面对的。石冲把事实端到我们面前,要如何选择,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今日景观》是石冲艺术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身体以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姿态出现。女性的身体线条清晰、比例匀称、肌肤润泽,有着古典艺术身体美的形式与趣味。然而,这一鲜活、优美的身体形象与铁架水箱,铺天盖地的黑白的现代工业图片,以及一些破碎的生命图像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突和对比。水箱中的人如同笼中的鸟一样,当人骄傲于人的伟大与胜利时,却发现自身也被自己搭建起来的框架所囚笼。石冲的作品以身体和事物的混合姿态,呈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悖论性关系。
石冲以卓越的写实技巧表现出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油画作品,从而使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油画家之一。对石冲艺术创作的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离不开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在中国兴起,引起年轻艺术家的广泛注意,但是这些有着“前卫”和“先锋”色彩的艺术,一时还难以为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崇尚古典写实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学院绘画,此时存在局限于艺术语言研究,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和思想观念方面缺乏深度挖掘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两难的困境下,石冲的艺术创作别开生面,他将装置、行为等当代艺术手法与架上绘画的表现技术结合起来,先以装置或行为的方式制作艺术创作的“摹本①”,然后以极度写实的笔法将这一观念“摹本”再现出来。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为装置和行为艺术寻找到了另外一种展示方式,同时也为中国写实油画超越现实主义和古典艺术传统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由此,石冲被艺术批评家誉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一位果断突围的勇者,他的创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变革线索,预示着处于困境中的写实绘画在综合性的探索中从传统向当代转换的一种可能性。②
中国人对写实绘画情有独钟,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艺术“实力”与写实“功夫”联系在一起,“功夫派”指的就是那些在写实技术方面具有绝好的控制能力的人。事实上,这是对写实绘画一种极为表相的认识。批评家易英对石冲的艺术创作所作出的评价,对于我们理解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和技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具有启发作用。易英注意到,关于石冲的艺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画家看重他的技法,批评家则看重他的观念。石冲连续在几届国内重要大展上获奖,在声誉日增的背后,并不是他提供的艺术的思想与观念,而是他那引人注目的技术在引起轰动。因为中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艺术院校的教学、艺术市场的需求和大众审美水准,以及几十年来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惯性,都引导了强大的写实绘画的趣味。对于石冲的作品,人们感兴趣的还不在于题材,而是他是怎样复制这个题材的,这种复制的手段是在以前任何一位写实画家的画中看不到的。易英认为,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思想观念的看法,是对石冲作品的一种误解。石冲的作品逼真地复制一个拟造的现实,或者说,他是在适应公众期待心理的条件下偷运了装置和观念艺术。如果我们把他以装置和行为的方式制作的模本作为一个隐含象征意义的文本的话,他那把摹本复制出来的油画则可以视为一个技术的文本。事实上两者无法独立地存在:仅有摹本,只是一种简单的象征手法;仅有油画的制作技术,只是一种工匠式的作业。两种文本的复合就产生了新的意义。③
易英强调了石冲艺术创作反映出来的“复合”特点,他的分析表明,在艺术创作中观念和技术表达是不可分割的,作品的完整性体现在观念和技术的统一性上。另外,黄专对石冲作品的评语,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石冲作品的技术内涵的理解。黄专说:“在几乎残酷的技术程序和摹本方式中,他悖论性地否定了具象艺术的语言外壳,从而为架上艺术的观念转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④通过石冲的作品,黄专说明了技术不只是表现形象内容的手段,它本身就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技术方式是作品观念的组成部分。在当代观念艺术和传统写实绘画之间,石冲用心地选择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并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立场。著名美术史家巫鸿认为石冲的艺术创作将原来分裂的艺术语言形式组织在一起,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艺术的创造性。⑤他将观念融于写实技巧之中,使思想理性与视觉美感互为补充,从而使其作品具有特别的“中和之美”。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石冲独具特色的艺术探索,使他迅速成为一位卓有影响的艺术家,然而,他的成功总是伴随争议而来。除了技术方面的误解外,由他的作品的形象内容和观念意识引发的争议也是尤为激烈的。著名美术批评家水天中先生曾专文记叙“石冲两度受挫”的艺术经历,这两次受挫因他的两件作品而引起。《红墙述事》最初展出于1994年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后被第八届全国美展筹办方面相中,改名《综合景观》。全国美展油画分组评委一致同意授予这件作品金奖,但在总评复议时,有人从“联想”的角度出发,坚决反对这幅画获奖,而评委中的油画家则坚持原来的评奖意见,结果在双方各不相让的情形下,形成了第三种方案——本届全国美展不设金奖,颁奖不分等次,统称“获奖作品”。在95’中国油画年展上,石冲的《欣慰中的年轻人》再度成为评委关注的焦点。画家和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幅难得的好画,但评委投票结果,石冲的画仅获银奖,这使几位评委大为激愤。⑦作为此次油画年展评委的王林,对这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石冲这次送来的作品,我以为是中国写实油画的高水平。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精神性很强,挂在众多作品中能让观者为之一震,特别是画中人那一双发红的眼睛实在令人过目不忘。”王林肯定了石冲的作品,将技术和观念化为新鲜敏锐的感觉,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⑧
选择身体作为创作主题,是石冲作品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石冲清楚地知道,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艺术创作问题,并在创作中倾注强烈的责任心是艺术家尤为可贵的品质。至于由他的作品引发的争议,他只是以“见仁见智”去评说,因为他相信,真的艺术总是会伴随压力和挑战而来。同时,也正是在压力和挑战下他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磨砺得更为敏锐。石冲不懈地创作身体图像,与他对生命现象的人文关怀有关。石冲说,“正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我才诧异发现人类历史上那曾有过对生命的掠夺与拯救。而立身在今天的文明社会中,同样我们可以感受那与生俱来的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恐慌!”⑨解读石冲关于生命主题的众多作品,我们体会到在那近乎物质化的皮肤之下裹藏的是血肉躯体。在冷峻外表之下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执着追问,这就是石冲作品内在的精神张力,也是他描绘的身体图像能够产生“温度”感的缘由。⑩如此而言,石冲的作品构成了一个社会意识和文化冲突的“场”,然而他并不视冲突为重负,而是将矛盾和冲突引为丰富创造的源泉。正是在深刻体验生命的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石冲在艺术创作上反映出机智与韧性的一面,而不为各种非议所左右!
石冲是一位表现生命主题的画家,他以身体图像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石冲说,“我选择了生命的主题,它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我可以从时代的潮流中找到瞬间的变化,然后再通过艺术将它回归永恒之中。”《今日景观》就是他在求索生命问题的过程中,捕捉到的一个瞬间形象。
《今日景观》的创作步骤:从预想方案到制作摹本,再将摹本复制成为绘画图像。这三个步骤,似乎正好对应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三种世界:理念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念世界来的。柏拉图将所有的感性现象归于“理念”的本质,将人的存在归于不可逾越的“上帝”的存在,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思想。这种思想容易导致我们对观念艺术产生片面性的理解,以为观念艺术创作就是从“理念”到“图式”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实际上,石冲的创作反映出,观念艺术并非是由观念到图像这样一种单一流向的过程,而是观念与图像彼此作用相互生成的一个过程。石冲说,“我始终认为,观念艺术发之于人的一种感觉认识,始发于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体验……观念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独尊者,它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最终也要在生活情感中得到检验。”因此,观念艺术要实现自身的目的和价值,必须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感性的艺术形式,以生动的形象去感染人,这样的观念艺术才能够产生出心智的力量。
由于有比较明确的意图,石冲实施方案通常是较顺利的,但有时也会因为种种未曾预料的因素而使最初的想法发生变动,甚至被推翻。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先前的概念及想法很容易受眼前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的牵动,由此激发他采取一些随机应变的处理。这样,实施方案就不是简单地将观念复制和摹仿出来,而是充满创造性的发现过程,机遇和偶然性在石冲的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冲说,每次制作方案时,他都希望极度准确的实施方案,但是在实际的空间场所中一些乍然出现的瞬间情景往往超出他的预想。在制作《今日景观》的行为方案时,人物在水箱中的姿态以及水位于模特身体的什么部位,这是在方案中难以预想好的。由于水箱的密封性未做好,当助手不停地往水箱里注水时,水又不断地从水箱角落的缝隙中溢出,在水位升、降的过程中,石冲敏锐地观察着水在身体部位上的变化。仿佛就是在一刹那,他嘎然喊停,并将这一种瞬间的情景凝固成为“摹本”形象。因此,实施方案类似历险,危机和惊奇同时存在其中,如何在面临失败的境况下转化出绝处逢生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依赖艺术家敏锐的艺术感觉,艺术家以他日积月累的艺术经验去度量有价值的形象细节。正是这些在机遇和偶然性中产生的形象内容,使艺术创造充满神秘的魅力,它们不仅使艺术家也令观众获得到不曾预料到的视觉惊奇感。
《今日景观》的摹本完成之后,接下来是马拉松式的架上绘制,尹吉男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苦役般的劳作”。架上绘画的制作是紧张也是极度乏味的,说紧张,是因为不能有任何技术上的闪失,这包括对摹本照片中无意义部分的处理等。说乏味,则是因为数月如一日,甚至半年以上,他能做的只能是面对画布去完成最后的手工劳动。
事实上,除了坚忍的意志力外,还有那只有通过苦役般劳作才能品尝到的创造甘甜诱惑着他。石冲以手工技术充分展现出绘画的视觉美感。在图像技术日益发达的现在,如何运用独到而强有力的视觉手段将思想观念传达出来,是画家面临的挑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人们欢呼观念解放了技术,但是在石冲的艺术创作中,他坚持了技术在传达艺术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恰当而深入的技术表现,思想是空壳,所谓的“观念”必然是孱弱无力的。
在《今日景观》中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现象之间,这种物与物的并置所产生的视觉语义耐人寻味,以至这件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幅作品,在时隔八年之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上,依然被评为展览的最高奖项“中国油画艺术奖”。对石冲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的分析,只是提供了理解石冲作品的一种可能性。事实上,一旦艺术作品被艺术家生产出来后,艺术作品就成为了一个客体。艺术作品作为客体存在的意义,是由艺术家与观赏者共同建构的,艺术家创造了“图式性”的产品,内中有不少“空白”和“不确定领域”,有待于观赏者的“具体化”和再创造,即通过“重建”活动去充实、去实现作品的潜在要素。因此,从这种意义认识的话,艺术品是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共同产品。石冲创造的身体图像,为我们思考生命问题提供了可阅读的对象,但是,由这些对象生成的意义认识,则会因人、因时代而异。
注释:①  有关石冲艺术创作的“摹本”一说,最先由美术批评家祝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参看祝斌:《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石冲》,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②  殷双喜:《超越语言》,载《美术文献》第2辑,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
③  易英:《意义的复合——简评石冲的艺术》,载《偏锋》,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5年
④  引自《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画册
⑤  Wu Hung . TRANSIENCE: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mart Museum of University of Chicago
⑥  引自高名潞主编:《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影响的100位艺术家肖像》,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5年
⑦  水天中:《’95中国画坛回眸·石冲两度受挫》,载《中国贸易报》1996年1月19日第1版
⑧  引自刘骁纯、王林对话,载《江苏画刊》1996年第2期
⑨  引自祝斌《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石冲》2002年
⑩  美术批评家杨小彦认为石冲的身体作品,能够使观者在观看作品时产生“温度”感。参看杨小彦:《告别机会主义——对几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载《花城》1998年
引自《石冲·殷双喜问答录》,载《美术文献》第2辑 1993年
引自祝斌、石冲:《石冲访谈录》,载《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上卷)1998年
尹吉男:《冥想与劳作》,载《后娘主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