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06 徐悲鸿 1940年作 画马集 册页 (五开)

画马集
拍品信息
LOT号 1306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40年作 画马集 册页 (五开)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30×37cm×5 创作年代 1940年作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2,860,000
材质 纸本设色水墨 形制 册页
出版:《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由徐悲鸿纪念馆编,北京出版集团出版。
款识:△庚辰三月悲鸿题,实去年七月作也。
印文:悲鸿△廿九年八月十二日灯下悲鸿居圣地尼克坦。
印文:徐、悲鸿△悲鸿。
印文:徐。
印文:悲鸿
注:图①②③为老荣宝斋水印母本,②为悲鸿最得意之作
唐代张彦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好的作品,必须形神兼备,而传神尤其重要。这幅册页中的回头双马在回头的瞬间蕴涵着一种阳刚之美,设色清新并加晕染,笔触劲健,造型准确而生动,体现了他的笔墨韵味。远视墨气浑然,近看笔触刚健。用笔成熟、肯定而富于渗透力,由表及里,透过皮毛里层刻画肌肉与骨骼,每一笔都有其立意的内涵、造型的目的和体现美感的作用,流露出书法运笔的一气贯通之势,形成气韵生动的笔墨韵味。
此册页中表现的六匹马形态各异,体态非凡,有的奔驰于草原,有的默立于旷野,有的回首于峭岩之巅。大师用笔豪放,笔墨随情感恣意游走,在立意、构图、形态等方面无一雷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第一幅和第六幅,均为佳品,曾经多次在徐悲鸿纪念馆画册上出版。
1939年,徐悲鸿先生应泰戈尔邀请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到达印度之后的一年里,徐悲鸿画马艺术达到高峰。那时,印度分布着许多城邦制的小国,并各有君主。他们都喜欢养好马。但马一旦年龄稍过就要买掉。这就使得悲鸿先生能在集市上买到一些品种非常好的马,这使他异常兴奋。因为,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画马,父亲去世后,少年时代的他来到上海闯天下,当他走投无路时,正是他画的一幅马给他带来了生机。那时,上海审美馆馆长高剑父、高奇峰接到他寄去的奔马图时,便立即回信写道:“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决定将悲鸿先生的这幅马在审美馆出版销售。但徐悲鸿对自己画的马总是不太满意,即便对马有过很多的写生,却从没有如此亲近过他们。在印度讲学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骑着世界上最优良的马,游历异国漠漠的荒野,曾一直骑到过克什米尔。在漫漫旅途中,他不时被那些骏马所陶醉。那些具有纯正阿拉伯血统的良马,阔鼻、尖耳、脖颈和四腿修长优美,皮毛光滑,使他惊叹不已。他过去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好马,因此,他倍加爱护它们,甚至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知己朋友一样地百般呵护,与它们建立一种微妙的感情。在接近马、感受马的同时,他倾心观察马的体态,了解马的禀性,掌握马在各种动态下骨骼与肌肉的变化,透视与解剖的关系,并对马不同的体型、不同的姿态进行了大量的速写。他赞叹马的伟岸、矫健,赞叹马性格中的忠厚、朴实、勇敢和耐劳。他似乎从马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于是借马寄托自己的欢乐、忧郁、理想和憧憬,也寄托着祖国的赤诚之心。
悲鸿先生曾对夫人廖静文女士说:“在印度的这一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画马的水平达到了自己的要求。”过去,他从没有夸过自己画的马,而那时他终于夸口了,他认为在印度创作的这几幅《奔马》,是他画的有史以来最好的几幅。
悲鸿先生的书法功力也非常深厚。他喜欢魏碑的古拙刚劲,结构方刚,布白均匀,用笔凝重。他将其体现在册页的每一匹马中。飞奔之马,四蹄腾空,蕴涵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他还在表现马的肢体时融合了隶书的刚劲用笔;在表现出书法用笔的趣味,从而形成的美的感受、美的意念、美的赞叹,当然就成了难得的精品。
其中两件70年代左右也多次为荣宝斋扩印制成木版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