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83 清 紫檀骨书画扇

紫檀骨书画扇
拍品信息
LOT号 4783 作品名称 清 紫檀骨书画扇
作者 -- 尺寸 长32cm 创作年代
估价 250,000-3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阮元刻、永瑢画、朱珪书
该扇紫檀雕制,阮元刻,永瑢画,朱珪书,原为日本藏家收藏。该扇参与制作者均为一时大家,永瑢,生于乾隆八年,高宗第六子,四库全书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封质亲王,乾隆五十五年薨,享年48岁,谥曰庄。多才多艺,工诗、擅画,兼能天算。阮元,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朱珪,字伯盛,昆山人。从吴睿受书法,凡三代金石刻辞,靡不极意规仿之。久有悟于石鼓、绎碑之法。尝取宋王顺伯,元吾丘衍、赵孟俯诸家印,旁询博取,纂为凡例,工古篆、籀,精于六书之义。该扇材料名贵,名家监刻书法绘制,极为难得,整扇秀美古雅,贵重华美,不可多得。
带旧盒
永瑢
爱新觉罗永瑢(1743年-1790年),清高宗乾隆帝第六子,乾隆八年十二月十四日生,号九思主人,母纯惠皇贵妃(时为纯妃)苏氏。
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贝勒。乾隆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乾隆五十四年,再晋为亲王。永瑢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谥曰「庄」。他第五子绵庆,生于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四,母永瑢继福晋銮仪使达福之女,袭郡王。绵庆自幼聪颖,年仅十三岁时,侍祖父乾隆帝游猎于避暑山庄,引弓射猎中三箭,乾隆帝大喜,赐其黄马褂、三眼孔雀翎。他亦通晓音律,可惜体质孱弱。嘉庆九年,病逝,年仅二十六岁。仁宗嘉庆帝深表婉惜,赐银五千两治丧,谥曰「恪」。
绵庆嫡福晋钮祜禄氏总督公和琳(即和珅弟)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德瑞之女,其子奕绮,袭贝勒。道光五年,犯事,罚俸。道光十九年,被削夺爵位。二十二年,卒逝,道光帝遂恢复其封号。子孙袭爵循例依级别递降,降至镇国公世袭,不再降。
朱珪
朱珪(1731年-1806年),字石君,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中国清朝官员。
朱珪为朱文炳之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士,年18岁。初选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二十五年,担任福建粮驿道,后擢按察使。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后来赴山西担任布政使及署任巡抚。
乾隆四十年,内召到回京觐见皇帝,改授侍讲学士,直上书房,担任皇子永琰老师。五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后调兵部。五十五年(1790年)出任安徽巡抚。五十九年被调为广东巡抚,不久署任两广总督。次年授左都御史,又授兵部尚书,仍保留广东巡抚之职。嘉庆元年(1796年),授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二年调为兵部尚书,又调为吏部和户部尚书,仍留任巡抚。清高宗在嘉庆四年正月去世后,仁宗召朱珪回京,命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第西华门外。不久任用为上书房总师傅,调户部尚书。五年,兼署吏部尚书。后来因事被削减职衔。七年,任命为协办大学士,恢复太子少保衔。不久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太子少傅。十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朱珪在76岁时以年老乞休,获挽留。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戊寅病逝,赠太傅,祀贤良祠,赐金治丧,谥文正。
阮元
阮元(1764年-1849年),清朝大臣,经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朝政治人物,经学家。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督山东学政,任侍郎。
嘉庆三年(1798年),任浙江巡抚,与李长庚督水师讨伐海盗,兴修海塘。后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任内主张加强海防,对抗英军挑衅,亦曾多次镇压天地会活动。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体仁阁大学士致仕。道光二十九年卒。谥文达。
嘉庆二年(1797年), 阮元人浙江学政时,选拔浙江书生集中于孤山,编纂《经籍纂诂》。 嘉庆六年(1801年),在原址创建诂经精舍(在今浙江博物馆东)。
教育方针以穷经致用、实事求是、培育钻研精神为宗旨。李元度《阮文达公事略》说:「不十年,上舍士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述。东南人才,称极盛矣。」
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奏请申明禁烟,加重行商责任,夷船进口,照旧认保,另饬身家殷实的四行轮流加保,如有隐徇,分别惩办,并先将总商伍敦元加以处分。
阮元在杭州任职期间,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的淤泥堆成湖中小岛,后人称为「阮公墩」。
阮元擅长考证,精通经学,编纂《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畴人传》等,又修编地方志书数种。又创编清史《儒林传》、《文苑传》及《畴人传》,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并购进四库未收古书一百余部,每得一书,则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提要》一篇。
嘉庆初年,阮元搜集清代扬州学者1636人的诗作,编刻为《淮海英灵集》、《续集》。道光初年,阮元集清代前期诸家经说,汇为《皇清经解》一百八十余种,凡一千四百余卷。一时知名学者著述,多赖以刊行。自著为《揅经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