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71 清雍正-乾隆 白玉柄铜胎画珐琅西洋美人手镜

白玉柄铜胎画珐琅西洋美人手镜
拍品信息
LOT号 4771 作品名称 清雍正-乾隆 白玉柄铜胎画珐琅西洋美人手镜
作者 -- 尺寸 长27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乾隆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448,000
材质 形制


此手镜呈团扇形,一面为镜面,另一面为人物画像。此手镜以白玉为柄,镜身采用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制成。整器西洋风格浓郁,采用了油画的方式,其画风与画技都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画中人物为一白种少女,金发碧眼,鼻梁高挺,脸颊红润,头戴花环,闲坐于花池边。神态娴静,美丽动人。所穿衣服为淡紫色上衣,淡蓝色裙子,黑色高跟鞋。花池中鲜花盛开,花池一侧有一株劲松掩映其上,另一侧则有小河潺潺流过。河对岸则是西欧典型的民居。整幅图反映的是一白种少女独坐于河岸上的花池旁的情景。此手镜制作精良考究,技法纯熟,图案清新自然,是一件上佳的艺术品。
画珐琅又称“洋瓷”。据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画珐琅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的说,就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北京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广东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两大瑰宝,享誉中外。
绘画的风格中西合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不论是焦秉贞、冷枚等以中法为主,参用西法的新画派,或是郎世宁师徒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油画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纹饰题材丰富,纹饰中有缠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鸟虫异兽和几何纹图案。还普遍地采用西洋式卷草纹和百花纹为锦地,开光处绘西洋仕女、课子图、港口与西洋房舍。画面处理多采取色彩渲染的手法,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效果,且十分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手法颇有几分西方油画的风格。所画的景致与人物和当时的瓷胎画珐琅上的纹饰雷同,应是遵循固定的画稿,因此画面往往是大同小异。
绘有西洋人物的铜胎画珐琅体现了清乾隆时期的独特风格,不仅在于其技法的精美、画面的艳丽、题材的殊特,更是反映出彼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