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23 清中期 白玉虎溪三笑笔筒

白玉虎溪三笑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4723 作品名称 清中期 白玉虎溪三笑笔筒
作者 -- 尺寸 直径18cm 创作年代 清中期
估价 3,5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3,920,000
材质 形制


西域的神秘,昆仑的壮美,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自古有“万山之祖”、“第一神山”之称的昆仑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撞击、挤压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以“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流传于世。这里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头,古人称它为昆仑玉,而“昆仑玉最美在于阗”,古时的于阗便是今日的和田,世称和阗。和田玉结构致密,滋润感强、品质上乘,尤以羊脂玉为最,其透闪石成份在99%以上,属“软玉之王”,也是和田地区的特产。
本件笔筒形体硕大,口底大小相若,由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滋润、细腻、光洁莹亮。全器纹饰以山水为背景展开,悬崖陡壁,山石林立,云雾缭绕,苍松古木或耸立山间,或斜出崖边。崖边松树下,一高士、一和尚、一道者相对而坐,谈经论道,兴致正浓,远处一童子正跪地烹茶;江边水波荡漾,舟上艄公酣睡于甲板之上。整幅画面恢宏而瑰丽,如入世外桃源,令观者不禁畅怀于此,似同感到图中高人雅士的那份闲适之情。此画面所绘之景,即表现了“虎溪三笑”的典故,这三人便是东晋时儒家的陶渊明、佛家的慧远、道家的陆修静,出自《莲社高贤传》。据传,慧远“影不出山,迹不出谷”,送客从来不过虎溪桥,如过桥则山上神虎必会吼叫。一日,慧远送陶、陆二人,不觉过了虎溪桥,忽听神虎大吼,三人相视而笑。自此,“虎溪三笑”或“虎溪送别”的典故便流传下来,并寓指儒释道的三教合一。
中国文化向来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此史上各教各派,大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甚至取长补短互通互融。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而民间传说中的“虎溪三笑”的典故,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之理念,其多作为绘画主题表现,亦雕琢与玉竹牙角等器物之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为立轴纸本设色,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曰:“朕闻……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点明作画目的,并提出“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之理论。
本白玉笔筒以“虎溪三笑”为表现主题,将陶渊明、陆修静与慧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生动雕琢而出,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亦蕴含了深刻的政治理念与宗教意义,流传至今,生动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很久以来,儒、释、道三教一直影响我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宗教,关系错综复杂,如若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体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而“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整器雕工精湛,集高、浅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身,繁简相宜,且人物细腻逼真,形神兼备,是清代极其罕有的玉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