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77 清乾隆 唐英制仿石釉题诗小笔筒

唐英制仿石釉题诗小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4677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唐英制仿石釉题诗小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9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2,072,000
材质 形制

“乾隆年製”款、“陶珍”、“片月”款
报酬事业榷陶中,剑气书声写我意
——解读唐英的笔筒情缘
唐窑仿古采今,备诸巧妙,所出瓷器皆为“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技艺之精湛独步有清一代。《景德镇陶录》赞曰:“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器皿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唐窑,为雍乾之际唐英榷陶珠山所烧造瓷器之概称,《清史稿·唐英传》载“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唐英,字俊公,自号蜗居老人、陶成居士,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图一)。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雍正六年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窑务,充驻厂协理官;乾隆元年奉命停止窑工出使淮安关。二年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唐英一生事迹除供奉内廷便与窑务相始终,先后榷陶二十年八之久,以“陶人”自居,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陶之业,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中,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者。
唐窑之物可分三类:一为供御瓷器,每年由唐英督烧监造上供御用。一为唐英敬奉庙宇之供器,以表虔诚之心。一为唐英自用或馈赠亲友之作,多见文房器皿,如笔筒、水盂,喜以诗文、印章入饰,署款唐英斋室名号,常见为“陶铸”、“蜗寄居士”、“古柏堂”等,本品即为当中的一款,文雅而精巧,藉此可鉴唐英之文人性情与意趣。
其形小巧怡人,口沿描涂金彩,器内和外底敷施松石绿彩,润泽明朗,底署红彩“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稚拙而不乏古意。外壁敷设彩釉,摹仿美石之纹理,自然活泼,质感逼真,更于纹理空隙间见洞石之奇谲效果,虽曰人工,宛若天成。石纹空隙处共有三处墨彩诗文装饰:
一、“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语出宋·翁森《四时读书乐》,为后世文人广为引用的诗句,表现的是寓居田园之中,触目皆情的诗意生活。
引首章红彩阳文“片月”,末钤红彩“陶”、“铸”篆体联珠印;
二、“剑气书声”
反映文人意气风发、好学奋进的气质与积极进取、一展抱负的心态。“剑气”常以喻人的才华和才气,如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剑气凌云,而屈迹于万夫之下。”
引首章红彩阳文“半窗”,末钤红彩“陶”、“铸”篆体联珠印。
三、“琴书”
道尽文人性情,以琴相伴,以书为乐,抚琴抒怀,读书明志,乃古之文人向往的淡恬宁静的生活。
浓郁的文人气息是唐英自治笔筒的最大特点,整个诗文装饰内容强烈折射出唐英的艺术品味和心灵世界。唐英自小供奉内廷,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一生与考取功名无缘,虽顶戴花翎却终究不是科举出身,成为他一生的心结。当得知儿子寅保考取进士时,唐英内心喜悦难禁,即赋诗二首,其中“科第寻常事,闻来喜觉深。怜儿今日捷,遂我昔年心”之句深深道出他这份科举情结,所以自己一直勤勉读书。在唐英自治的其它笔筒上尚见如“广种书中粟”、“窗中读书者,须会古人心”、“未能随俗惟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等句,也皆出于自勉之意。
唐英富具艺术才华,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诗词、戏剧、书画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知。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其中书法一项,唐英四体兼善,时下所知有其多幅翰墨传世,不光喜爱纸帛上挥毫,更擅长以其书法入饰瓷器,文雅别致,洋溢书卷气息。本品正是对唐英制瓷技术与书法功力结合的最好诠释。所具诗文书法,神采奕奕,行笔遒劲洒脱,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唐英 行书立轴”(图二)一致,可鉴摹写水平极高,神韵与真迹无异。能与本品相媲美者仅见一例,为原中国文物总店藏““陶铸”款粉彩美石纹墨书观音瓶”(图三),着录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明清彩瓷与颜色釉》页182,图77。该瓶彩釉装饰一如本品,四处诗文散见其身,风格相同,制作时间亦应相近,若论雅致程度,本品则在其之上。
本品摹仿石纹,得其意趣,诗文装饰,又具诗意与书法之雅,虽无唐英本名或蜗寄字号,但“陶铸”一款无误,当为唐窑之佳器。“陶铸”是唐英在瓷器上最常用的印章,属于唐氏独有的字号,至于其产生之缘由未见唐英交代,唐英自称“陶人”,“铸”字本义冶炼,于此延伸为烧造,故推知其义应是陶人所造之意,是判别唐窑的基本依据之一,其“陶”字写法通常较固定,但“铸”字时有变化,繁简不一,若如本品者,则属于简体。另外,唐英擅长使用闲章装饰自治瓷器,以达点睛之妙,而且前后使用数量丰富,多达数十种,但没有专门规律,似是信手拈来,其中“片月”与“翰墨”使用次数较多,“片月”往往作为引首章,与“翰墨”印前后呼应,但是它们只属于装饰性的闲章,不独唐英一人使用,同时期唐窑以外的瓷器亦见,“片月”更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屡屡出现于文人写意类瓷器上,故不可凭此妄断归属。亦因为唐窑此番造器风格深得士人所喜爱,当时应不乏效仿之例,并署写相同之闲章,但不会使用唐窑之专用款名,故流传至今仍可见存在类似之作,我们只能称之为唐窑风格器物。
纵观今日公私收藏,一致公认的唐窑自治笔筒,数量稀少,不过十二件,能流通者不及半数,而且品相多有瑕疵,若如本品,当为其中之翘楚,此非虚言。笔筒虽小,可鉴人文。以陶人自称的唐英,为宫廷榷陶呕心沥血,每一件作品都闪现他对瓷器的无限挚爱,本品亦然,它承载了一代陶艺大师丰富的内心情感,折射出唐公过人的艺术造诣和清逸脱俗的审美品位,令文人之雅臻于无穷之佳境。
(黄清华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