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56 清乾隆 白玉碗 (一对)

白玉碗
拍品信息
LOT号 4656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碗 (一对)
作者 -- 尺寸 直径13.3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1,568,000
材质 形制


清代至乾隆时期,宫廷已储有大量玉器,且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种类亦甚繁多,宫廷日用器便是其中的一大类。档案中记载:“乾隆十八年四月,太监胡世杰传旨,着德日常姚宗仁在银库玉石中挑选足做玉碗,桌木各一百件之玉呈览。钦此”。一次制作百件玉碗,数量并不算少,但玉质用品终归少数,且非常珍贵,不能普遍使用。除帝王外,宫中其它人使用玉器的规范,较瓷器、漆木器以至金银器的使用更为严格。乾隆年间所定“铺宫”中规定的日常用品,仅皇太后、皇后各可用“玉盏金台”一副,而其它等级的人皆不配用玉器。由此可见,玉碗虽为皇家御用器,不仅数量少且有较高的等级限定,而此碗成对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又造型柔美清雅,兼具欣赏、实用价值,堪称乾隆时期玉碗中的精品。此套玉碗以羊脂白玉为原料,玉色清润温和,微微透光,质地细腻通透,温润晶莹。其造型雅致高贵,碗口外侈,碗底部位为矮圈足,整器光素无装饰,以突显玉质之美,碗呈凝油脂光泽,返璞归真的纯净蕴含其中。此碗遵循“良材不雕”的原则通体光素,以示蕴天地山川精气之大器不琢,突显玉乃山川精英的材质美。整器磨制精到,线形柔畅,抛光细腻,实为清代玉碗的精品。清乾隆朝治玉,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一为陈设器,二为把玩器,三为实用器,实用器中玉碗比较有代表意义。乾隆皇帝对此类素面作品亦十分赏识,他认为这类作品符合道家“清静无为”的行为理念,同时也能体现儒家的“素位”、“谦言”的道德准则。此一对玉碗无暇无络,品相全美,虽未写款识,但从制式和韵味来看,极有可能是宫廷内制。
此对碗用料颇奢,作为实用器,以大料剖成,不随形,不就料,可见彼时玉料之丰。拍品所用白玉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瑕、如膏如脂,迎光而视,玉质纹理自然,实为彼时希珍之料。
细观此器,其胎体薄厚均匀,碗壁磨制精到,抛光细腻,虽光素无纹,却十分费工。乾隆时期玉器制作的详细过程,可从当时宫中交给苏州制作的玉碗中了解其大概。乾隆三十年,苏州织造为清室做了四件玉碗,向内务府写的支出费用报告称:“计开青玉大碗四件,各高三寸五分,口面五寸八分。每件做坯六十七工,打钻、叨膛九十一工,做细六十三工,光玉匠四十一工,镌刻年款四字做四工。以上每件做二百六十六工,每工银一钱五分四厘,共银四十两九钱六分四厘。”从这条材料看,制作玉碗除了前述设计图纸,审查工序外,还要经做坯、打钻、叨膛、做细、光玉、镌刻年款等六道工序。由此可见器虽简,而工则不然,器里器外弧度圆润优美,线条流畅飘逸,凸显雕琢工艺之精美,工匠们的巧思精工寓于其中。
玉碗在清代数量大、品种多,此套拍品配以红釉描金瓷座,造型精巧,与光素的玉碗形成鲜明对比,颇为巧妙。如此一对玉碗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也极具有观赏性,体现了冶玉“良才不雕”和“古尚简约”的两个美学观,二者相辅相成。良材不雕是存“玉之五德”,古尚简约是传统的玉雕美学观,如人们常常之所说的,好玉不琢,美其质也,给人一种盈盈宝气、质朴谦恭的艺术个性,极具收藏把玩价值。
配珊瑚红描金瓷座
来源:仇炎之旧藏;
1980.11.25 Sotheby’s, No.3, No.76;
吴昆生先生旧藏(1972年香港苏富比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