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986 张大千 1948年作 峨嵋接引殿 镜心

峨嵋接引殿
拍品信息
LOT号 2986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48年作 峨嵋接引殿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70.5×78.5cm 创作年代 1948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54,88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中国画鉴藏与收藏》,第1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1月。
2.《张大千世界艺术欣赏》,图版12,香港集古斋,1999年10月。
3.《北京瀚海十周年》,第347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4.《现代书画投资》,图版68,史树青编,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次印刷。
5.《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一)》,第40-45页,新华美术中心出版,2010年。
6.《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精品》,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题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云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戊子春日写太白诗,张爰。
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可以横绝峨眉颠
题签:大千居士写峨眉接引殿。
展览:1.“南张北溥作品展”1997年天津文物商店。
2.“新加坡秋斋藏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3.“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4.天津文化街天乐园“南张北溥”画展,天津文物商店、天津杨柳青画社联合举办,1996年11月。
说明:1.1948年春,张大千在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行盛大画展,共展出作品百余幅,大部分皆系工笔重彩,鉴藏家和同行们无不叹为观止。此作创作于1948年春,作品为此时期张大千喜欢创作的青绿重彩题材,上坡上的每一课树、每一片叶都认真细致描绘。
2.此作于1995年10月5日在翰海秋拍首次亮相。
来源:此作原为北京文物商店内库收藏(据知原藏处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但资料无法确定)。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峨嵋接引殿》最早归属于北京文物商店,1995年瀚海秋拍,为了吸引买家特别从北京文物商店大库房里提取了多件重要作品上拍,这就是其中一件。这件作品后来被亚洲重要藏家收藏至今。
此图描绘的峨眉山接引殿,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境内,宋代称新殿,明时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亦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朽败垮陷。清顺治年间僧闻达和尚重建。1917年毁于火,仅存罗汉堂。后圣钦和尚扩建,筑殿三重,成为山中主要寺庙之一。1952年,又被大火焚烧,1999年重建。
根据李永翘著《张大千年谱》记载,张大千于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璧登峨眉山,后来又先后于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游览峨眉山。此图就是1948年8月最后一次登峨眉山时所作。1948年敦煌参议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图。十名参议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西北日报》以《张大千何如人也》为题,披露常书鸿、窦景桩(前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为张大千辩诬声明与讲话。在这期间,于1948年8月上旬末,张大千率门人子侄游峨眉山。此次出游,先生因受到甘肃省参议会控敦煌一案影响,加之先生已计划9月须至上海为李秋君祝寿,故这次先生在峨眉山仅呆数日即返成都,此图即作于此时。
此图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笔调雄浑、山势高耸,气象十分生动。近景处在茂密的树丛间隐约可见只露出屋顶的几间民居,旁边两位高士正在畅谈,沿着小路通往山脚下;中景出矗立着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在树林间坐落着接引殿,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溅起了水雾,笼罩着整个山谷;远景处坐落着群山,透视感极强。图面精致处理得十分开阔,远近空间的透视效果绝佳,充满一种律动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质感,显现出自然的生态,有一种空气非常清新的感觉。
设色上则以青绿山水为主,鲜艳华美,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色彩十分鲜明且富装饰性,恢复了中国业已失去久远的色彩生命,得益于敦煌佛像人物图之色彩表现。1941年3月到1943年9月,张大千为探寻国图之本源携夫人杨宛君、次子张心智及大风堂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这路,开始其两年六个月的壁图临摹工作,汲取上溯北魏下至西夏近千年的高古绘图精华。张大千在敦煌深下功夫,精研古人设色的方法,并向喇嘛学习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调制方法,影响了其之后的艺术创作,为日后泼彩图风之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幅作品运用了传统山水图技法中的披麻皴与斧劈皴,山石、树木、苔点的笔法,虽令人联想到王蒙与石涛,但已经融合为张大千自己的面目;笔调雄浑,倾向于职业图家精丽繁复之表现,线条精炼有力,交代清楚,绝无赢弱之病。同时在图面中融入了张大千游历峨眉山时的生活体验,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
此图作于张大千山水图创作的中期,也是其艺术的成熟期;一方面承继了古人图山水创作经验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张大千观察自然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堪称张大千盛年山水精品作之代表。
原天津荣宝斋收藏,后归天津文物公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