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88 于非闇 1958年作 柱顶红 立轴

柱顶红
拍品信息
LOT号 0888 作品名称 于非闇 1958年作 柱顶红 立轴
作者 于非闇 尺寸 67×34cm 创作年代 1958年作
估价 5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985,6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1.《人民日报》1958年3月24日;
2.《中国画》1958年总第十二期封面;
3.《中国画》P26,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发行;
4.《丹青铸史—陈少梅百年诞辰暨近代书画大师精品集》P220-221,河北教育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款识:柱顶红画本所无,特为之写照。一九五八年三月非闇时年七十岁。
印文:于非闇、非闇日课
注:据于先生曾告诉藏者,此画完成後的第二天,即1958年3月24日刊登於《人民日报》上,之後又刊於人民美术出版社“文革”前出版之《中国画》第二期封面等处。此画於1958年5月在北京北海画舫斋举办之北京市第四届国画展览会上购得,价为15元。
展览:北京市第四届国画展览会,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办,1958年5月,北海公园画舫斋。
于非闇(1888-1959),名照,字非厂(音ān),别署非闇。我原以为他是老北京人,後来才知道先生是山东蓬莱人,因久居北京,所以给人以这种错觉。有的书上还说他是清末贡生。于先生早年一直从事新闻写作和教学工作,46年起才开始习绘画,并终於崛起为一代工笔花鸟画大师。
于先生一直潜心研究传统花鸟画的画法,对以宋代皇帝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的表现技法有过长期的专门研究,并长期坚持艰苦的基本功锻炼。他的前期作品,严谨工整,吸收了宋代织物、缂丝的表现效果,但在用笔、造型以及着色的灵动上尚有不足不处。
先生60岁以後,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後的六年间,其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文人画内涵丰富的特质,形成了自己尽态极妍、形神兼备、富丽典雅的工笔花鸟画风格。他以浓妆艳抹的花和生机勃勃的鸟来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表达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与人民同呼吸的思想感情。
我到荣宝斋工作时,于先生已年高七旬,很少走动,一直没到荣宝斋来。我斋的老经理王仁山先生见我喜欢于先生的书画,就说:“哪天我带你去见见他,你准备一张纸,到时我让他给你写张字。”我非常感谢老经理的美意,特地准备了一张旧色雨雪冷金纸。
1958年的一天,王老对我说:“今天我带你去见于先生。”我非常高兴。
于老当时住在护国寺对面宝产胡同路南,是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儿,院中花草繁茂,一棵大树的树荫盖满了整个院子。于先生精神很好,不住地和王经理开着玩笑。说到用笔时,于老有意教导我说:“执笔只要靠三个指头,要稳,不能动,动的关键在手腕、在肘、在肩,这样可以画很长的线,画出飞舞生动的线条。”後来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画出稳健的线条,确实是这个道理。临走时,王老提醒我呈上了带来的纸……
中国画研究会经常利用北海公园东岸的“画舫斋”举办各种形式的画展,而且展品往往都售卖。那时候,我特别喜欢于非闇的“瘦金书”—宋徽宗赵佶的书法,挺劲飘逸,自成一体,世称瘦金书。50年代学写瘦金书者不少,但唯独于非闇先生能做到形神兼备,而且以其特点突出的笔道写行书,使瘦金书有了很显著的发展。没有想到这种喜好对於我後来临摹赵佶的书法名帖《夏日》大有裨益。由喜欢于非闇的“瘦金书”,进而我又喜欢上了他的绘画,因为于老的工笔重彩花鸟画艳而不俗、工细谨严,在近百年画坛占有重要地位。
1958年的5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在“画舫斋”举办第四届中国画览会,我欣然前往参观。当看到于非闇先生画的《柱顶红》时,我被它的清逸典雅吸引住了,就上前去问工作人员:“这幅《柱顶红》多少钱?”—当时画上是不标价的,你喜欢哪一幅可以向工作人员问一问。工作人员告诉我说:“15元。”这幅《柱顶红》是于非闇先生1958年3月创作的,并曾经在3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是于非闇先生晚年的一幅重要作品,於是我就付钱买下了。没想到于老第二年7月竟然作古,这样我的这幅画就更显得珍贵了。
—摘自《荣宝瑰梦》
柱顶红亦名朱顶红,是一种原产於秘鲁和巴西一带的植物,後来在国内被广泛栽培,所以于非闇说“柱顶红画本所无,特为之写照”,可见于非闇是在花鸟画领域最早表现柱顶红的。柱顶红的花朵硕大肥厚,花色柔和艳丽,叶片厚而有光泽,于非闇对其这种特性观察得非常细致,然后以比较清雅的笔法描绘出,使火红的柱顶红不至於流於媚俗,反而有一种幽静的情态,实为难得。画面中一株柱顶红从左侧斜出,几朵盛开的花各有情致,或俯仰,或低首,或轻盈舞动,竟有美人之致,柱顶红独特的略带卷曲的花瓣被刻画的很逼真,仿佛能够挤出花瓣上的水分,叶片勾画简单,愈发衬托出花的娇柔,整幅格调优雅和美,乃画家善於经营画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