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23 傅抱石 1943年作 兰亭图 立轴

兰亭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323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43年作 兰亭图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231×62cm 创作年代 1943年作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3,584,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第116页,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款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诸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癸未(1943)十月写兰亭图并节录其文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傅抱石。
印文:傅、抱石、抱石得心之作
题签:兰亭图。癸未(1943)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抱石。印文:抱石之印
来源:此作品由尤伦斯夫妇于1993年3月22日,购于香港太古佳士得拍卖会,Lot277,并收藏至今。
展览:1.“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展”,故宫博物院主办,2002年5月
2.“游艺—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绘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09年4月8日—26日
作者简介: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年轻时酷爱绘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擅画山水、人物,力主革新,重视体察自然和实景写生。山水画的章法结构能突破陈规,深得自然真境界的奥秘,气象万千。同时在皴法、墨法、水法和渲染、设色等技法上,创造出新的形式语言,形成独特风格。写人物笔致潇洒秀逸,神采熠熠。
此幅写东晋王羲之兰亭修禊的情景,构思新颖,画家将绍兴平缓的山丘平坡幻化为崇山深谷的高远景域,近处松林稷稷,曲水流畅,石桥横溪;中景楼阁巍巍,溪流湍急;远景山峦重重,飞瀑泻空。画家赋于千古逸事兰亭雅集以新的意境,化秀美为壮美,诚为不同凡响之举。
图中山石运用自创的“抱石皴”,即将勾斫和皴法融合在一起,用硬毫长锋笔,根据山势结构,转折毫锋,自由挥洒,运笔之间有轻重、徐疾、聚散的节奏,墨色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并自然形成许多枯笔和飞白,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更产生一种蓬勃的动势。同时,水墨和赭色的渲染层次丰富,下部山坡重墨积染,渐远渐淡,造成深邃的空间感和云蒸霞蔚的滃郁气势。全图布局繁密,然而在茂林留白处,精细地描绘参加盛会的文士二十多位,啸傲游憩于溪边、桥面、山径,形体虽小,却情态各具,显见其人物造型的深厚工力。
图上节录兰亭序文一段,署款“癸未(1943)十月望,兰亭图并节录其文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傅抱石”。时年40岁,为他风格形成期的代表作品。(单国霖)
—摘自《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第158页,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兰亭图》以“兰亭雅集”的历史典故为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之感慨。《兰亭图》即依此序而得,再现了兰亭流觞赋诗之盛况。傅抱石曾画过《兰亭图》多次,在反复的实验中他最终把山水的画法融合到人物画之中,一改以往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画法,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意境。
本幅为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傅抱石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应徐悲鸿之邀请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期间随郭沫若到重庆出任政治部第三厅秘书,时重庆屡遭敌机轰炸,政治部会议决定疏散,傅抱石随即下乡,寓居重庆西郊歌乐山金刚坡下一农舍,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后,他复任执教直至抗战胜利迁回南京。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金刚坡居住了八年。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多次提及金刚坡特别的地理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
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后演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许多朋友批评说,拙作的面目多,几乎没两张以上布置相同的作品,实际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并且,附带的使我为适应画的某种需要而不得不修改变更一贯的习惯和技法。”可以说,金刚坡时期孕育出了傅抱石独特的绘画语言,为其艺术成熟期。
傅抱石的山水画继承了宋画的宏伟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并以金刚坡的实景山水作为依托,畅写出一种新的山水致情,本幅中即可见一斑,他的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至于人物,则成为山林中的配角,散落于泉水、山峦、林木之间,并最终与山林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本幅可称傅抱石山水、人物画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