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07 何家英 花语默默 镜心

花语默默
拍品信息
LOT号 0307 作品名称 何家英 花语默默 镜心
作者 何家英 尺寸 136.5×7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7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1,433,6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款识: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廉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辛巳何家英画。
印文:何家英印、林栖精舍
说明:应作者本人要求,将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四川汶川灾区。
何家英HJY
衡中西以相融
人们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产生无数新造。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现代性”还未完成,又“后现代”地“解构”了。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 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的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我们实践上的参照,这种实实在在的启悟益人神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我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这其实很难,因为容易“俗”。原因是,这种题材,作者和读者都极易堕入一种思维定势:把女人当美人看。女人一变而为美人,其原有的丰富和自然健康的内涵就被弃置,代替的是矫饰和做作的外观,于是就千手雷同,千人一面,西施、王嫱长得一样,秦娥、赵姬了无区别,特别概念,也特别俗气。我很警惕,也一直规避这种取向。必须求异,要充分刻画,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古人讲“摄生动质,凝神空照”,即从形到神完整地揭示出对象。而这种生、质、神、照,又绝非纯客观的描画,更多的则是主观的赋予,这并不矛盾。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关于但丁,关于莎士比亚,我讲的是我自己。”就是说,他讲的但丁、莎士比亚是他自己观照下的但丁、莎士比亚。循此我也可以说,我笔下的对象是我内心世界的表达,我必须要赋予对象以我的思想、感情、格调,这才是我的画。比如,不管我所画对象多么不同,但她们一例都有一种高洁的气质、伤感的情绪,而我的人生体验里,总觉得这是最美的,或者说,在我的审美理想中,有一种情操上的取向,而我将其赋予她们。(节选)
何家英
年表:
1957年3月 生于天津。
1977年考入天津艺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创作了水墨画《春城无处不飞花》,获“天津第二届青年
美展”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1984年 创作工笔画《十九秋》,与《山地》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1985年创作水墨画《惊蛰》,并参加“北京国际青年美展”,获鼓励奖;创作工笔画《米脂的婆姨》,并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作品联展”;同年任美协天津分会常务理事;《米脂的婆姨》获1985-1986年度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东方美术交流学会成立,任会员。
1988年 创作工笔画《酸葡萄》,并获“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叉大奖;创作工笔画《女红》、《朦》,并参加“台湾当代大陆工笔画展”。
1989年创作水墨画《易水河畔》,并获中、日国画合同展金奖;创作工笔画《魂系马嵬》,并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新人奖;《酸葡萄》获“天津市青年艺术精品展”优秀奖、1987-1988年度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1991年创作工笔画《秋冥》,并获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一等奖;
1996年创作工笔画《桑露》,并获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
1999年《米脂的婆姨》获全国九届美展铜奖;
2000年在香港举办“何家英画展”;工笔画作品六幅参加“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创作工笔画《韩国留学生》,特邀参加“迎接老纪中国工笔画展览”;参加文化部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绘画书法作品展”;创作《春光初现》、《澳门即景》,并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初春》、《消夏图》参加“新中国画大展”;《酸葡萄》、《桑露》参加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季传统与变革——中国现代水墨画和雕塑展”之后又在欧洲其它国家巡展。
2002年在广州逸品堂举办“何家英画展”;创作工笔画《百合花》,特邀参加“当代工笔画学会第五届大展”;参加“世纪风骨·中国艺术五十家展览”。
2003年创作工笔画《幽谷》、《心语》;参加中国政协举办的“天津优秀作品十人展”,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开放的年代—中国美术馆建馆五十
何家英HE JIAYING
李后主词的境界的伤感情蕴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何家英。使何家英的艺术中浸润着一种诗性的悲情,在这个悲情中,女性的美是和人生无根基性的命数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就使何家英的女性美表达和美女画划清了界限。何家英的艺术表达女性题材升华成了女性主题,他的女性主题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美丽、青春、纯净、高洁、母性、化育和内在教养等等。的确,人对于至美和至好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和它的反题联系起来,正是这种联系使人们产生悲剧和宿命的情怀,而艺术则是为人类延续和珍藏美好事物的最好形式。
—邓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