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373 清乾隆 冬青釉模印洋莲开光粉彩花鸟锦鸡图鸠耳瓶

冬青釉模印洋莲开光粉彩花鸟锦鸡图鸠耳瓶
拍品信息
LOT号 5373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冬青釉模印洋莲开光粉彩花鸟锦鸡图鸠耳瓶
作者 -- 尺寸 高43.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4,500,000-6,5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款
备注:
• 洛赫爵士 (Lord Loch of Drylaw) (1821 - 1900)旧藏
• 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旧藏
• 英国放山居(Fonthill House)旧藏
• 伦敦佳士得,1971年11月1日,编号480

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19世纪纺织业大亨、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乡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将其作为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
阿尔佛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至1897年)是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次子,詹姆斯于1857年去世后,莫里森继承了放山居及价值75万英镑的股票及股份。他利用庞大的遗产,收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
起初,他的收藏目标以雕刻和中国艺术品为主,从1861年起,他向洛赫爵士(Lord Loch of Drylaw,1827至1900年)购置了大批中国陶瓷和金属胎珐琅器精品,该批珍藏俱是中国流散在外并由洛赫运返英国的宫廷重器。为安置这些中国艺术珍藏,莫里森特地委聘国际知名的建筑师琼斯(Owen Joans)在放山居内增设了一件陈列室,这也是“放山居”之所以能够拥有一个如此饱含中国意境和诗情的中文名字的重要原因。
佳士得曾举办过三场放山居中国艺术珍藏专拍,分别在1965年5月31日、1971年10月18日、及2004年11月9日举行。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起巨大轰动。

本品撇口外侈,呈喇叭形,颈部两侧分别塑贴双螭耳,腹部圆润而修长,下承高圈足。整器造型挺拔俊朗,技艺卓绝,集青釉、模印、粉彩、描金等高低温釉彩及釉上釉下装饰融于一身,完美诠释乾隆瓷艺之炉火纯青。瓶腹部开光,以粉青釉上绘粉彩锦鸡凤鸟图案,姿态各异,作唧喳鸣叫状,充满闹春的活泼生意;下部湖石间有橘、粉牡丹竞相争艳,立于湖石上的雄雉成为环绕的中心,双目圆睁,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愈发显得华美劲健。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真实而细致地表现了禽鸟的体态和习性,在形似图真方面继承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优良传统,状物精细逼真,钩线细柔流畅,赋色深重鲜艳,颇有“浓郁璀璨夺目”之感,树石亦工谨细致,繁钩密皴,颇具凹凸之形。整个画面营造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满足了皇室的审美需求。通面表达了富贵长春,鸾凤和鸣的吉祥寓意,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粉彩的造形、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线条工细流畅,形象生动。
本品与2001年4月29日香港佳士得上拍编号556的一只清乾隆 青釉锥拱缠枝莲纹开光花鸟图双螭耳瓶原为一对,均属于莫里森(放山居)之旧藏。此对瓶于1971年11月1日伦敦佳士得上拍并从此分开,而本件拍品自1971年上拍之后即被买家珍藏至今。与本品纹饰相近者可参考一例首都博物馆曾展出的乾隆粉彩锦鸡图天球瓶(参见:《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第158-159页)。又可参考一例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之康熙斗彩雉鸡牡丹纹缸,其纹饰亦有与本品相近之处(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清代)》,第26页,图版15)。

乾隆御窑瓶类作品盛行以各式祥瑞之物堆塑双耳,如螭龙、夔凤、蝠磬、如意等,本瓶所用螭龙耳亦为之大器。瓶身满施粉青釉,釉色清澈亮丽,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清代景德镇继承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出了深浅不一的各类青釉瓷器,雍正时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时期制作技术更为成熟稳定,对于颜色控制自如,烧成了琳琅满目的青釉质瓷器作品。青釉烧造,已有近四千年历史,自创始之初,便为世人所钟爱。南宋龙泉偶有所见,后或失传,元、明之瓷均不能与其比肩。至清雍正一朝,此等釉色再现于世,多以小件为主,兼饰浮雕者,则更只偶有见之。清时御窑所出素胎,土色洁净纯白,配此清透釉色,更显精美异常,与锥拱图案相映成趣,浑然天成。
细观本品,装饰繁简得宜,收放有节,寓意吉庆温馨,堪可体现十全老人乾隆帝之盛世情怀与完美瓷艺,诚为清代御瓷之精绝妙品。此瓶甚为独一,类者极罕。乾隆皇帝,尤其喜爱繁缛之风,更将瓷器烧造作为体现其圣王理想途径之一,上有此好,则下必尽心为之,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督陶官唐英等努力下,瓷器艺术臻于巅峰。诚如寂园叟在《陶雅》中所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本品必为其中佳作。

“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