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69 李可染 1963年作 漓江山水 镜心

漓江山水
拍品信息
LOT号 2569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63年作 漓江山水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0×45.5cm 创作年代 1963年作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晚香斋藏画》第25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题识】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一九六三年秋九月,可染并记。
【印文】可染、日新、河山如画
【说明】
1.李小可、李庚题诗堂。
2.此画为晚香楼主张壁东先生珍藏,壁东先生早年和李可染先生相友善,获赠书画颇多,此画即为其中之一。此画在多年之后,为李家后人李庚、李小可所见,遂一再题跋以志墨缘。
3.该作品即将出版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同编辑的《李可染全集》

金铁烟云 水墨奇峰
—读李可染《漓江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是20世纪中国画一个高峰,其典型题材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漓江,二是井岗山。漓江以秀雅著称,井岗山以雄浑名世,一阴柔一阳刚,铸成了李家山水的双翼。
此《漓江山水》是李可染七十年代初期所作,为其开创漓江山水绘画语言的探索之作。画中万山重迭,无数船帆溯流而上,逆光造成的山石之黑,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光线效果,形成了李可染画中「逆光山水」的独特风貌。
画中黑白色块分布之间留出的最明亮之处是穿越丛山由远而近的漓江,江水的宛转穿插将不同远近的山体间隔开来也联接起来,产生纵深空间感和寓雄浑于清、秀、奇、幽之中的博大感。
1959年春,李可染携画家颜地首次赴桂林写生,作漓江山水对景写生作品20多幅。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他开始用自己的理解画漓江,如这件作于1973年的《漓江山水》。以后,李可染的漓江山水更臻成熟,把漓江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此画的构思可以看出李可染对于生活实景的提炼和概括,把平列展开的桂林山水,用焦点透视的组织成一段纵深的空间。用浓墨皴笔来表现山峦加之倒影的处理,使人有如进入水晶宫境地。在题款处理上,李可染一反传统山水画中款字偏小的惯例,创造性地用他自创「酱当体」大字行书在画幅上端长题,厚重凝练,与画风相统一。这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的一种新图式,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草草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沈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无疑李可染的水墨画开创了中国画的一个新格局。此幅《漓江山水》在题识中写明了用「以大观小法」处理构图,所谓「以大观小」即是不受实际景物的局限,作者在景物的选择和组合上有着充分的主控权。他根据画面的需要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鸟瞰式、移步式地撷取漓江不同角度最动人的山势和景观,妙加剪裁,充分体现漓江景致特有的空灵秀媚之美。
此画为晚香楼主张壁东先生珍藏,壁东先生早年和李可染先生相友善,获赠书画颇多,此画即为其中之一。此画在多年之后,为李家后人李庚、李小可所见,遂一再题跋以志墨缘,使金铁烟云般的李家山水又一次兀然崛起在了大家面前。

桂林山水乃李可染笔下重要题材,而漓江风景又是其中最关键的灵感源泉。李可染一生钟爱桂林山水,在他的画室中,曾长期悬挂《漓江天下景》自赏。李可染曾多次赴桂林,第一次是在1959年春,李可染与画家颜地赴桂林、阳朔写生。1962年,再次带学生赴桂林写生。本幅写自1964年北京西山,乃画家山水转型期(1954-1965)的末期,标志着李家山水至臻成熟。
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不会这么清楚。这是画胜过照片的地方,自由。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之美,特别宜于拓展为大幅创作,但在有自然对象转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时,又有很大的难度。置身清漓,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与浏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远,李可染在此幅作品中写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时时空迭加起来的印象,是俯仰周览,前顾后瞻的综合结果,无限丰富的物象对审美主体唤起层迭的感情波澜,情与景会,生成意境,促起创作激情。这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李可染艺术新的成熟,已是水到渠成地跨入创作上一个新的阶段。
「题词中说得很清楚,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难以这么清楚。」
—万青力 《李可染的世界》,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