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58 黄宾虹 1954年作 深山高士 镜心

深山高士
拍品信息
LOT号 2558 作品名称 黄宾虹 1954年作 深山高士 镜心
作者 黄宾虹 尺寸 34×109cm 创作年代 1954年作
估价 1,6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3,91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周秦三代,汉魏六朝,画重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学者之自悟。唐兴玉刻沈埋,寺壁毁圯,古法沦亡,画重色采。吴道子学书于张旭,郑虔,王维, 时称三绝,传画法于书法诗学之中,至荆、关、董、巨诸家,画言六法,而法大备。北宋朝臣院体,拘泥矩矱,刘李马夏写临安山水,画入边角。元代房山、沤波,上追唐宋,倪、吴、黄、王,运实于虚中有实。明清二代时有升降,方今学者,好古敏求,力争美善,因赘浅说,大雅正之。甲午之春,宾虹年九十又一。
【印文】黄宾虹、黄山山中人
【说明】本幅为金咸和旧藏。金咸和先生以纺织业起家,是香港纺织业富商,精鉴赏、富收藏,常与黄居素交游往还。宾翁曾于1935年之秋讲学粤西后,北归复过香岛,住黄居素东山台旧居双树翠屏馆,盘桓七日余。岭南画家如张谷雏、冯湘碧咸集馆中,执弟子礼问画法,并请翁挥毫示范。期间,宾翁画浅水湾景色两幅,分赠黄居素长女长玲和黄氏内弟冯湘碧,赠冯氏者后归金咸和所有,黄氏数十年后复见,曾志文记此。《浅水湾景色》与本幅《深山高士》均为宾翁具有学术高度的佳作,为金先生珍爱,堪谓双璧。

黄宾虹对于20世纪中国画的意义,不仅在于在面对西画冲击和文人画式微之时,坚守了本土文化立场,更是从传统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黄宾虹的一生,经验于「古理法」的辩证探求,在对笔和墨的深度体验中,完成了他对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批评准则的建构。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关键也正在于丘壑内营和对笔墨的锤炼。山水画并不是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接物写心,借笔墨抒发情意而不是表达一种实景。
本幅创作于1954年的《深山高士》横批,即是他对自己传统山水画研究和创作的一次理论性总结。既可从中一窥黄宾虹晚年的艺术面貌,也可以看出黄宾虹对于墨法的运用已经进入化境,墨法更加丰富多变,画面反而呈现出清淡之意,这是黄宾虹最后几年作品的一项共同特征。
黄宾虹的山水画从50岁至70岁时被称为白宾虹时期,这个阶段他的山水几乎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在80岁以后,他开始运用各种墨法,破墨、渍墨、积墨、宿墨在画中综合使用,画风愈加「黑、密、厚、重」,被称之为黑宾虹时期。此幅作于1954年,黄宾虹时年91岁,在90岁时,画家进行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双目复明,恢复了创作,在其生命的最后两年内,他的创作力依然非常旺盛。
画面章法开阔,取坡山局部之景,却甚为开放大气,似有万壑松林于后、万顷碧波于前而未表现。近景山坡上茅屋数间,小亭独立,山石嶙峋,树木姿态虬曲,山路蜿蜒崎岖,两位高士各居一处;中景山谷中雾气弥漫,云雾之上高峰耸峙,远山依稀。布局平中出奇,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山峦集中在画面中左侧,树木构成一种团状结构,向内聚集,显出一种厚实逼仄之感,又通过右侧和上方的空白,以及山间的留白使画面透气,也使画面空间延伸。画法上,山石以干湿不等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以松散的笔墨皴出结构,浓墨与淡墨互相渗破,直笔与横笔交叉纵横,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再以淡石青和淡赭石加以晕染,墨与色错杂斑驳,涉笔老辣,自然玄妙。整体笔墨劲峭雄健,用笔丰富而不雷同,用墨苍润而不厚重,意境幽深博大,富有文人诗意。
右侧又以行楷抄录其对传统山水画的历史总结:「周秦三代汉魏六朝画,重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学者之自悟。唐兴玉刻沈埋寺壁毁圯,古法沦亡,画重色彩。吴道子学书于张旭,郑虔,王维,时称三绝,传画法于书法诗学之中,至荆关董巨诸家,画言六法,而法大备。北宋朝臣院体,拘泥矩矱,刘李马夏写临安山水,画入边角。元代房山沤波,上追唐宋,倪吴黄王,运实于虚中有实,明清二代时有升降。」自周秦而至明清,数千年的山水画法浓缩于此。整幅书法,墨之浓淡、字之大小,都如珠玉般错杂,与左边的画作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而最后,他说「方今学者,好古敏求,力争美善,因敔赘浅说,大雅正之」,乃是殷殷嘱托,深深厚望。而黄宾虹的研究和创作,两相对照,恰于此作中可证其所言非虚,所得匪浅,可珍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