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48 张大千 1939年作 水月观音 立轴

水月观音
拍品信息
LOT号 2548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39年作 水月观音 立轴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25×41.5cm 创作年代 1939年作
估价 3,800,000-4,8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图14,(台北)历史博物馆,1983年。
2.《张大千书画集》(上)图版193,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题识】岁己卯六月初九日,君璧三兄属造大士象,远寄香澥,恭介太夫人五旬晋八之庆,聊报慈育之德,永沾佛仁之宏,愚侄张爰合十敬写。
【印文】张爰私印
【鉴藏印】白云堂
【说明】
1.上款人「太夫人」为黄君璧母亲李德贤女士。
2.黄君璧旧藏。

观音于大千人物画中,是贯穿其整个创作历程的题材,其中又最喜表现水月观音,多为绘赠好友,或乞福之用。水月观音之由来,并无经文出处,唐《历代名画记》记载中唐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应该说,水月观音是佛教在中国世俗化、本土化的产物,将观音表现得娇美而清雅,一改佛堂庄严肃穆的气氛。傅申在研究张大千水月观音题材时亦指出,大千绘水月观音,一是出于宗教原因,二则是出于对优美女性的喜爱,从所存大千诸幅水月观音画作观之,确非妄语。
张大千一生画观音极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后所作的观音像,与后来受石窟影响所作的此类题材作品有极大不同。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吴道子莼菜条般的线条,虽柔而富有弹性,极为生动传神。画面只着一观音,其仪态、神情自然高妙。画中的观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其上复以稍浓墨勾勒,随后在上面敷色;同时,观音多取唐人一般的丰肉微骨画法,与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显区别。构图上,则一般取坐式,或笼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满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净瓶一个,上插柳枝。这种表现形式是他早期观音像作品的经典图式,此幅为祝寿特制的《水月观音》可以说是张大千这一时期观音像的代表之作。
张大千在《如何画人物》中提到:「画人物先要了解一些相人术,不论中西大概都习惯以相法来判别人的贤愚与善恶。」此幅中,观音大士栖岩闲坐,身后一轮圆月为背,慈眉善目,容止若思,展卷一观,祥和之气顿时盎然于画外。观音下方巨浪岩石,四周布满修竹。画中的线条妩媚中见出力度、粗犷中见出圆润、潇洒中见出雍容,岩石及竹影敷色清雅秀逸,更衬托出观音造像的冰清脱尘之姿。
由此观《水月观音》,可见出张大千的深厚功力。画幅中的观音眼睑低垂,双眼微微睁开,视线的角度缓缓往下,似乎正在慈祥的关注着世间苍生。
张大千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的画路很宽,才气极大,影响甚巨。无论是他所临摹的古画,还是所作的美人、荷花、泼彩山水,都能各得其妙,清气袭人;而他精心绘制的观音佛像,则尤其被珍视宝藏。此《水月观音》为张大千传世的佛像艺术精品,弥足珍贵,也是研究张大千人物画发展脉络的最佳依据。

人生知己,众里我能独识君
在「渡海三家」中,黄君璧与张大千的交往最密、时间最长,黄君璧与张大千相识相交长达一个甲子,作为挚友契阔相交,陪伴始终。
据黄君璧年谱记载,二人订交于1922年,因为他们在艺事上互相切磋,遂结为莫逆之交,张大千称黄君璧为三兄,艺术史上称他和黄君璧及溥心畬同为渡海三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交往中,他们时有合作、互赠得意之作、古画名迹。
二人曾多次同游雁荡山、峨眉山、广元等名川大山。渡海后,大千漂泊海外定居巴西八德园,黄君璧远涉重洋去会晤老友。1976年大千定居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更是往来频仍,时常合作绘画,品鉴古物,举办联展,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黄君璧发表「张大千是非常人」,忆及二人涓滴往事。1936年底其在南京举行个人画展,张大千专程来南京参观。张大千非常推重黄君璧,评为「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
黄君璧幼年丧父,对母亲李德贤太夫人眷恋至深,为恭祝母亲李德贤太夫人五十八岁大寿,聊报慈育之德,永沾佛仁之宏,特请张大千绘制一幅他最擅长的题材观音像。1942年,其母殁于粤,君璧身在嘉陵江畔,烽火阻隔,未能回乡奔丧,悲伧至绝。为纪念慈恩,黄君璧将寓斋「碧绿轩」更名为「白云堂」,取「白云思亲」之意,并钤印珍藏了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