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11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铜鎏金释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号 5611 作品名称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49cm 创作年代 14世纪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3,392,500
材质 形制


西藏

此尊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为14世纪西藏地区夏鲁寺风格的造像经典之作,其容貌端庄美好,躯体饱满健硕,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美术精品。释迦头饰螺发,发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端庄,面庞圆润,五官较为集中,弯眉高耸,双眼下视,眼形柔美,神态慈祥亲切。脖颈处装饰弦纹,躯体强壮,宽肩厚实,束腰纤细,比例得当,英气逼人。造像手脚刻画细腻写实,柔和而富有弹性。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右肩敷搭袈裟边角,褶皱均匀对称,富有装饰性。袈裟轻薄贴身,边缘簪刻纹饰华丽。主尊身下台座中间有扇形袈裟下摆。其莲座为仰覆莲台,莲台上缘装饰连珠,珠子颗颗饱满圆润,莲瓣头上卷处装饰细腻,底部簪刻精美纹饰,工艺精湛。整像制作考究,体量巨大达49公分之高,展现出雄壮的雕塑之美,为十四世纪前后西藏地区造像的上乘之作,曾经应供奉于西藏高等级寺院之中。
降魔印释迦牟尼像,或者说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图像学中最为重要的造像样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证悟佛教义理的形象瞬间,又是众生顶礼佛陀八相成道传记的浓缩版。七至十二世纪前后降魔印佛陀雕塑在东印度流行,形成帕拉风格的释迦成道像并逐渐向周边传播。十二世纪以后,此类造像样式多为螺髻佛像,宝冠佛像则渐少,至十三世纪以后,尼泊尔风格渗入,此类造像样式的风格又有较大变化:佛像螺髻由后稍前,前额宽大,胸臂健硕有力,腰肢比十二世纪稍短但比例变化更为流畅自然。这种样式随着萨迦派的教法和政治势力的扩张传播到藏区内外,演变至十四至十五世纪,造像各处得到柔化,佛陀后笈多样式的贴体袈裟搭于左肩如同鱼尾,装饰意味更加浓郁,样式基本成熟,此尊即为十四世纪前后,降魔印释迦牟尼像的代表。
十二世纪末,由于受到伊斯兰势力的不断入侵,随着印度各地佛教纷纷消亡,尼泊尔成为影响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源泉。元朝(1271-1368)统治者独尊藏传佛教萨迦派,推动了西藏各势力的整合,近四百年的分封割据局面逐渐结束,西藏各地的艺术风格也相互吸引融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西藏中部的“西藏风格”。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留居西藏南部的纽瓦尔艺术家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西藏艺术风格,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夏鲁风格及丹萨替风格。此尊释迦牟尼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夏鲁寺造像样式风格。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市中心26公里。根据寺史记载,夏鲁寺始建于公元1087年,相当于宋朝哲宗元佑二年。建寺的创始人名杰尊嘉饶穹涅。至公元1320年,相当于元朝仁宗延佑七年的时候,夏鲁寺迎请布顿大师主持寺务,自此在西藏佛敎中建立了夏鲁派。夏鲁寺保存了精美的壁画、雕塑及建筑,是西藏惟一现存比较完整的元代藏传佛教艺术集萃之地。而夏鲁寺风格指的正是公元14世纪前后受尼泊尔艺术影响在萨迦寺和夏鲁寺等寺院形成的绘画样式及造像风格。因夏鲁寺壁画艺术及造像艺术成就杰出、特点清晰,固以夏鲁寺风格指代这一艺术样式。
此尊释迦像即有鲜明的夏鲁寺风格特征,方正略短的脸型,宽阔的眉额,弯曲的眼睑,平直的莲座,饱满的莲瓣以及立体感极强的躯体表现力,都是夏鲁寺风格所特有,与其同时期之壁画样式可相映照。(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