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060 应县古塔建筑手绘图

应县古塔建筑手绘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060 作品名称 应县古塔建筑手绘图
作者 -- 尺寸 152×7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12,000 成交价 RMB 86,250
材质 形制


近代绘本

1幅 硫酸纸本

一张新发现的应县古塔建筑手绘图
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代掌握了现代科学方法并以此方法研究中国建筑的鼻祖。民国初年,以他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研究中国古建筑。1933年,梁思成赴山西应县考察,从而发现了应县木塔这座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瑰宝,由此应县木塔进入了世人的视野,继而名扬天下。
这张新发现的梁思成应县木塔手绘剖面图(以下简称手绘图),长152cm,宽72cm,为山西应县木塔的测绘图。图稿采用专用绘图纸,鸭嘴笔绘制。从其复杂和精密程度上来看,堪称梁思成测绘生涯中完成的难度最高的图纸。
通观全图,令人感到即宏伟又精致:数以千计如钟表零件般精密的建筑构件密布于塔中,
这些构件被完美呈现的同时,全图并没有流于细碎,而是如一尊入定的大佛般静谧而禅定。可以看到,无论是木结构建筑中由柱、梁和斗拱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富于美感的木构架,还是丰富而优美的建筑装饰,甚至塔内形态各异的佛像, 所有这一切在梁思成的笔下,均得到生动的表现。
中国古建筑中带有大量复杂而微妙的曲线,大到屋面举折或举架形成的坡度,或者屋角的起翘,小到柱子、月梁和斗拱等构件的“卷杀”曲线,乃至剖面图中被剖切的木构件中呈现的木纹,所有这些曲线造型,有时是通过精确测量或计算的一组折线加以表现,但更多时候则要通过徒手绘制的微妙曲线来完成。
这张手绘图可以说是尺规作图和徒手绘图的完美结合。墨线图中一根根粗细得当、曲直自如的线条下所呈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很多时候甚至要胜过实景照片的效果,这张手绘图完全可以当作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来欣赏,观者凝视许久,竟有种置身于塔中,不知今夕何年之感。
梁思成的绘图风格受到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弗莱彻建筑史》的影响十分深远。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时期,梁思成就十分推崇西方建筑史的经典著作《弗莱彻建筑史》一书的插图,与此同时,他的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营造法式》,这部中国传统建筑史巨著给他带来了无穷灵感。此后,梁思成对自己的建筑图纸,都是以融合《营造法式》风格,达到《弗莱彻建筑史》等西方经典著作的世界级水准为基本要求。
他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机器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故而能更好地呈现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这是西方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建筑时都不曾达到的艺术境界,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的插图风格中也可谓独树一帜。
手绘图中最为精妙之处莫过于密布的斗栱。据记载,木塔共使用斗栱56种、480朵,按照复杂程度施于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功用。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可谓是中国斗栱登峰造极的作品。经过测算,480朵斗栱在手绘图中被一一精确呈现,实在令人赞叹。
手绘图的另一个亮点是的佛像。26尊分别代表显宗和密宗的佛像在梁思成笔下被精确绘制。从第一层的释迦牟尼大佛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每一层中央都有不同的佛教造像组合,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完成显密圆通。图中高度再现了26尊佛像,细观每一尊佛像,甚至所结的不同印相,如说法印、施依印,禅定印、无畏印等都清晰可见。通过梁思成细致的描绘,木塔作为释迦塔的宗教属性展露无疑。
游观全图,从下到上、从底到顶,塔身整体气息贯通,有种向上生长之感。当观者视线到达木塔顶部,在塔刹局部继续攀登,向上依次是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珠,至此为游观画上一个惊艳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绘制这件应县木塔的工具,仅仅是简陋的鸭嘴笔和黑墨水而已。梁思成绘制这些墨线图时,是把墨水滴在鸭嘴笔上,并通过调节笔侧面的螺丝松紧来控制墨水流下的速度,从而控制墨线的粗细,这实在是十分费事而且难以控制的工具。梁思成晚年更是由于身体的病痛,必须穿着笨重的“铁马甲”支撑弯曲的腰椎来画图。可以想象这件精美的图纸,是靠着怎样的惊人毅力绘制出来的。
绘图中右下方的木塔描述部分为英文,文字内容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内容高度一致,行文特征也与梁思成的英文书写习惯相符。木塔描述部分的落款为“Liang Ssu-ch’eng”,此种拼字法为威妥玛拼字法,是梁思成较为正式的定稿落款方式。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此手绘图也许会是《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应县木塔插图,但由于历史原因,此图却并未收录其中。《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在最艰难的时期开始编纂的,1946年,他携《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稿赴美参与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计划在此期间厘定书稿并完成出版。在美期间,留学生刘某为完成其论文,希望借阅参考手稿的绘图部分。出于对海外学子的支持,梁思成慷慨予以允诺。
次年(1947年),林徽因在协和医院做大手术(肾脏切除),出于对妻子的挂念,梁思成带着尚待修订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稿文字部分匆匆踏上了归国之路,临行前不忘嘱托费慰梅将手稿的绘图部分寄给刘某。哪知此人收到绘图部分后竟杳无音信,手稿的绘图部分与文字部分从此天各一方。
1954年,梁思成和出版社签订合同,计划出版此书。由于绘图部分的丢失,梁思成只得重绘书中部分建筑图(此手绘图是其中之一)。1955年梁思成受到无端的批判,1957年反右斗争的开始,随后十年浩劫,这个出版计划被无限期搁置。1972年,梁思成放下了手中的绘图笔,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建筑学领域。
20多年后,重返中国的费慰梅从梁思成家属处得知此事,决心找回这部分已经丢失的图稿,以完成梁思成未尽的心愿。在与已去往新加坡从事律师职业的刘某重新取得联系后,《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绘图部分与文字部分终于再次合璧。1984年,《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原名为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因其杰出的学术贡献而获得当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的荣誉。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4).
2、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2).
3、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
4、林徽因.山西通信.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
5、亚细亚大观172回.亚细亚写真大观,1938(9).
6、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1).
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梁思成英文原著费慰梅编.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9、俞正茂.应县木塔结构图解.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