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68 文同 苏轼 墨竹卷 手卷

墨竹卷
拍品信息
LOT号 1068 作品名称 文同 苏轼 墨竹卷 手卷
作者 文同 苏轼 尺寸 绘画28×63cm;题跋28×54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21,90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著录:
1.《苏东坡集》卷二十四《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诗文著录)。
2.柯九思《丹邱生集》卷一。
3.袁华《耕学斋诗集》卷七。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卷一百三十七,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5.朱存理《铁纲珊瑚》,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66、56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6.孙凤《孙氏书画钞》,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27、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7.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一,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8.都穆《寓意编》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9.顾复《平生壮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5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0.汪砢玉《珊瑚纲》,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99、30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1.吴升《大观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740、74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2.张丑《清河书画舫》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683、68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3.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83、68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4.缪曰藻《寓意录》,见《中国书画全书》十二册,第478-47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15.李调元《诸家藏画薄》。
16.吴荣光《辛丑销夏记》,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4册,第10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7.孔广陶《岳雪楼书画记》,见《历代书画著录辑刊》6册,第167-176页,北京图书出版社。
18.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二卷》。
19.端方《壬寅销夏录》。
20.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第25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题签:
1.文画苏题。用柯丹邱语书藏。
2.宋文湖州墨竹真迹。元明人题咏。钤印:曰藻珍玩
3.文画苏题。同治壬戌(1862年)长夏用柯丹邱语书签。七十六叟。钤印:臣许乃普、滇生
4.文湖州画竹,苏文忠题句,南海吴氏筠清馆重装本,今归番禹孔熾亭太史家。许乃普题。钤印:许乃普印、滇生
题识: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鉴藏印:杨一清(1454-1530):耆德忠正
文徵明(1470-1559):停云、文氏图书之印
王世贞(1526-1590):太僕寺印(甲戌中秋卿王世贞识)、抚治勋阳等处关防(乙亥中秋都御史王世贞识)
吴荣光(1773-1843):吴氏荷屋平生真赏、伯荣审定(3次)、南海吴荣光、伯荣氏秘笈之印、吴氏筠清馆所藏、南海吴氏赐书楼、吴伯荣氏秘笈之印(14次)、坡可庵墨缘、可庵墨缘、荷屋鉴赏(3次)、南海吴荣光珍藏书画、福建等处承宣布使司之印(己亥冬布政使吴荣光识)、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印
许乃普(1787-1866):滇生过眼、许乃普印
潘仕成(1804-1873):德畲眼福
潘佩裳(19世纪):佩裳鉴定、佩裳平生真赏、潘佩裳鉴藏章、佩裳心赏(3次)、佩裳宝藏(3次)、佩裳鉴定识者宝之
孔广镛(1816-?):广镛私印
孔广陶(1832-1890):南海孔广陶审定金石书画印、孔氏岳雪楼收藏书画印、孔(11次)、至圣七十世孙广陶印(3次)、南海孔氏世家定玩、孔氏季子秘笈之印、岳雪楼鉴藏宋元书画真迹印(2次)、少唐得未曾有之章、少唐心赏、少唐翰墨、怀民珍秘
张之洞(1837-1909):张孝达审定真迹秘玩
其他:袁浦、□德□藏(引首处)、三印漫漶不辨(画心处)

1
文画苏题。同治壬戌(1862年)长夏用柯丹邱语书签。七十六叟。钤印:臣许乃普、滇生
文湖州画竹,苏文忠题句,南海吴氏筠清馆重装本,今归番禹孔炽亭太史家。许乃普题。钤印:许乃普印、滇生
3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5
延佑己未(1319年)秋九月十有八日,蓟丘李衎观于毗陵赵东皋之书隐,谨题。钤印:息斋
6
翰墨真儒者事,□□如山未知。判取诗书万卷,来看风霜一枝。此老墨君三昧,云山发兴清奇。我在蓬莱书府,曾看晚霭横披。余曩客京师,获观文湖州晚霭横披图,山谷题识其后,真绝品也。文湖州平昔丹青之妙,不止墨竹,故因及之,邓文原。钤印:邓文原印、巴西邓氏善之、素履斋徒
7
石室先生墨竹之法与雪堂先生之书,同有钟王妙趣。此卷为天锡郭君所藏,文画苏书,纸蠹而墨色如新,题识俱有可征,得一展玩,何其幸哉。会稽王艮、江夏费雄、天台柯九思、京兆杜本同观。本书。钤印:柯氏敬仲
临行话与崔公度,到了神交苏子瞻。却是主林神不管,黯随凉月堕虚檐。高邮龚璛为郭天锡题。钤印:龚氏子敬
8
当今好事家多藏文竹,观者每以东坡题识定真伪,此卷字画两优,为真无疑。汾石巗。
9
至治元年(1321年)冬十二月七日,与仁卿来访天锡,得观石室先生墨君真迹,蓟丘李士行书。
仆平生笃好文笔,所至必求,披玩所见,不啻数百卷,真者十余耳。其真伪可望而知之。文、苏同时德业相望,墨竹之法亲授彭城,故湖州之作,多雪堂所题。若必东坡题识而定真伪,则胶柱鼓瑟之论也。此卷文画苏题,遂成全美。予旧尝见之,每往来胸中未忘。今复于益清亭中披阅,令人不忍释手,故为之识。同观者倪元镇,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十九日,丹丘柯九思书。
10
至正六年(1346年)十二月廿日观于益清亭,赵雍。
11
东坡之文如长江大河,与可之竹,若飞龙舞凤。观此卷可谓一举两得矣。三宝柱谨跋。
12
清贫太守石室翁,渭川千亩藏胸中。理闲舐笔盘薄臝,兔起鹘落无留踪。雨梢晴叶各殊态,挥洒位置分纤秾。锺峰隐居拨镫法,气韵生动将无同。墨君一派来自东,袜材当萃彭城公。平生知己最亲厚,走书调笑言舂容。陈州客舍示长舌,翛然化去当元丰。呜呼二老不复作,空瞻遗墨翔鸾龙。汝阳袁华。钤印:袁华私印、袁子英、汝阳
14
石室先生岷峨英,指端宛宛八法精。墨池写出淇园青,雪堂一老寰中豪。胸中屈蟠金错刀,渭滨派作北海涛。书出李北海。天生两奇令相值,半幅生绡斗秋色。长离翔空舞玄翮,一舞一翮黄金钧。坐令箧笥烟云新,宝之者谁缑山人。东坡先生尝赞石室先生画竹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又为作篔筜谷诗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后石室复贻东坡书云: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然则真能以书为画者耶。若东坡纵横八法中,宁无篔筜谷笔也。余所有此一帧,乃石室先生竹而东坡先生题语,真足三绝。
15
清昼焚香燕坐,一展阅觉眉睫间有浔阳紫极宫色,九咽皆作清泠气,誓将偕老,殆是前缘,戊辰(1568年)仲夏,后学琅邪王世贞题。钤印:凤州
此卷有李衎题,衎,宋人。善画者也。邓文肃、赵仲穆、柯丹丘,皆元名士也。旧在文待诏征仲所,文极爱之,时置几席间,舍弟得与寓目焉。余不意购得一贾人肆中,殊自庆,且以庆此卷之得所归也。世贞又题。钤印:王元美氏、天弢居士、太仆寺印(甲戌(1574年)中秋卿王世贞识)、抚治郧阳等处关防(乙亥(1575年)中秋都御史王世贞识)
16
万历丙子(1576年)夏五月, 王世懋观于郧阳公署。钤印:王氏敬美、墙东居士
17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按东坡先生为晁补之题与可竹凡三帧。帧各一首,今所存是第二帧也。夏日坐中丞君清美堂,展玩久之。命以隶古补先生二诗于后,以存故事,长洲陈演谨识。
18
右文石室画竹枝,坡公题诗,原小直幅,用宣和褾式,改装为卷者。朱性父铁纲珊瑚,郁叔遇续书画题跋,汪砢玉珊瑚纲,吴子敏大观录等书皆载入。然朱郁等所见皆赝迹,不若此本之为真。朱本坡公诗后书名一字,郁汪本皆作东坡居士,已显然二物矣。而吴本则谓竹二枝,作横卷,下有文同与可一印,是又一本,而坡诗悉同何也。余尝谓古人有名之迹,后人临摹不止一本,而古人书画对幅作于一时只有一款甚有无款者,必不如近人陋习彼幅书名此幅书号,惟恐其姓名之不着也。即如此迹,石室既不书名,坡公岂肯书名书号耶。盖当日石室竹枝或是四幅,坡公原有四诗,定集时或删去其一存此三首,则此第二首必无书名书号之理也。卷后题跋,自李息斋至袁子英各录皆同,惟邓善之第一诗,第二句,画字下郁汪二录尚知阙一字,而朱吴则画讹作书,其下又妄添生字,试问书生如山未知成何语耶?然则各录之跋亦无知妄作耳。坡公编年集,此诗在廿九卷,注云:丁卯秋冬官翰林学士时作,丁卯为哲宗元佑二年,公年五十有二,自乙丑十月在登州以礼部员外内召,丙寅十月除翰林学士,至已巳始出知杭州也。又考三诗,第一第三首黄山谷皆有和韵,而第三首和韵内有每忆故人来,壁时风动竹二语,或晁氏谀墓得竹东坡题后,以一三幅赠山谷而自藏二四幅耶。未可知也。此卷有明时藏王弇州家,卷内弇州题诗,在四部稿内第二十卷。一一符合。跋在一百卅七卷内,第一跋,然则下集多石室二字,誓将偕老,集作誓当与此君偕老,第二跋善画下集多一竹字,殊自庆也。集作自爱,前三条想入集时增改,后一条则集讹庆为爱耳。王氏得此卷在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为朱郁未着录前,想真迹早归弇州。朱郁汪吴均据临摹本传录耳。至此卷书画超妙,有目者当自知之矣。道光丁酉(1837年)四月得于吴门,越岁戊戌五月十一日,南海吴荣光识于福建布政使署之坡可庵,时年六十有六。钤印:吴荣光印、伯荣、坡可庵墨缘、可庵墨缘
19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二十二日,南皮张之洞观于两广节署说约行简斋。钤印:张之洞观、万物过眼既为我有、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
20
北宋双筠柯,妙墨世称绝。雪堂与湖州,迥若意象别。真迹宝尘寰,精气耿不灭。嗜古费搜罗,二妙喜并列。倒垂滴烟露,拔地挺云雪。垂露猗清踈,神妙千古无。喟叹吾与点,题咏来髯苏。肆也气雄迈,翰墨长西湖。绍圣纪年月,(文忠公墨竹一轴,题绍圣元年三月作,东坡居士款,有项子京七印。)此君神不癯,风趣岂相掩。各留写生图,二图羁帝乡。万里归海航,神物似终合。宝墨齐生香,恐化双龙去。墨雨飞缣缃,双钩摄画魄。形影留山荘,披图漾风月。戛玉听幽篁,山月寂逾冷。风摇竹不静,永念抱节人。瞻望心耿耿,游客偶来过。读画几悟领,即看枝叶飞。料解神味永,猗猗镇山阿,雪湖此篁影。
雪堂、湖州两先生,墨竹皆妙绝千古,异曲同工,此文竹向存京师,求之数载,始获适黎垗民仪部,复以苏竹见贻。去夏,并交郭君航海携来幅之大小不远,殊画之精妙,亦可匹千古合璧,墨缘之巧,有如是哉!近春,白雪山馆落成,合摹勒石,嵌置陡屺楼下,希世至宝,寿诸名山,是则地以画而益彰,敢谓人偕地而并着,因取“雪湖篁影”四字,名轩属,周岐山先生篆题,其上余赋长句纪之。并书于卷末。同治癸亥(1863年),竹醉日,孔广陶谨识。钤印:至圣七十世孙广陶印、少唐诗书画印、岳雪楼印
21
光绪乙巳(1905年),方以朝廷建宜颁布宪政言:两圣因奉使欧美考察政治。节盦士兄适得文画苏题卷,世间环宝也。谓宪政成立,当以此见归逾年奉明诏。节公不忘息壤,专使捧此卷至江宁,方留观半年,时方着壬寅销夏记,既以此卷,着于录,因仍还之,节盦并媵以诗。雪堂石室皆天人,破卷千载犹清新。丹邱题识到南海,凤洲麟洲相嶙峋。梁髯得此每自诧,高怀直星坡可亲。评碑雪夜记畴昔,画义酒榼争纷纶。九疑衡湘返征棹,万里云海驰飙轮。髯忽有书远相抵,郑重要约何津津。为言使归有成绩,辍此相贶轻千钧,伙蒲幸赖两宫圣。缸面宁复苍颜嗔。庚辛销夏有续録,米辞蔡表皆等伦。平生服膺节盦节,湖堂共坐春风春。旧游每念惠州饭,誓墓重访丰湖漘。鼎成龙驭嗟已远,白云黄竹同酸辛。千尺篔当古有记,故山猿鹤今谁邻。独逞何以慰寂寞,要与二老相依因。我今插架差不恶,如去五斗留千囷。还君此卷各自得,相期晚节争霜筠。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初吉,浭阳端方题。钤印:端方私印
说明:
1.李衎(1245-1320)、邓文原(1258-1328)、杜本(1276-1350)、柯九思(1290-1343)、龚璛(1266-1331)、石岩(1260-1344后)、李士行(1282-1328)、赵雍(1289-1360后)、三宝柱(元)、袁华(1316-?)、梁孜(1509-1573)、王世贞(1526-1590)、王世懋(1536-1588)、陈演(?-1644)、吴荣光(1773-1843)、张之洞(1837-1909)、孔广陶(1832-1890)、端方(1861-1911)共题有十八段跋。题跋附近散钤有未题跋者的印章,钤印者分别为文徵明(1470-1559)、潘仕成(1804-1873)、潘佩裳(19世纪)、孔广镛(1816-?)、袁浦。
2. 本卷递藏历经:郭天锡(1280-1335)—杨一清(1454 -1530)—李应祯(1431-1493)—文徵明(1470-1559)—王世贞(1526-1590)—缪曰藻(1682-1761)—吴荣光(1773-1843)—孔广陶(1832-1890)—梁鼎芬(1859-1919)。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一灯分焰耀古今 元明翰墨融乾坤
——《文画苏题卷》考析
写竹,远在唐、五代已有画家工于此道。《历代名画记》载:“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此外黄山谷说:“吴道子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由此可见写竹之历史源远流长。文同虽不是写竹第一人,但他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墨”的作用,而且创造性地写出了竹的神韵和性格,据学者统计,文同其诗篇中有三十几首对竹的风姿、品格、用途等进行了咏叹;竹几乎就是文同的自画像。北宋官方编撰的《宣和画谱》对于文同画竹给予了极高评价:“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以至于后人称“墨竹一派,文石室为初祖”。
而在文同的交游圈中,苏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且后人在论及文同的绘画时,往往推苏轼与之并举,号称:“文、苏”。以“一灯分焰,照耀古今”的赞语,来颂扬他二人同等辉煌的成就。因文同大部分的作品都经苏轼题赞,“文画苏题”,甚至成了后世鉴定文同真迹的准则之一。据说文同画了画之后,常叮嘱人不要在上面题字,必要等苏东坡来加以题赞,因此东坡在《文与可枯木赞》中有:“居者蒲氏,画者文叟,赞者苏子,观者如流。”之语。当然,文同之画,也并非全经苏轼题过,自不能以有无“苏题”来定真伪,但文、苏,德业相望,一画一题,可谓:“旷世之笔加绝代之妙迹”,堪为艺术史上的一种典范。
苏轼,在我国文化史上为最“多才”和“全能”人物之一,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鉴赏家于一身,诗文方面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方面既是颜、柳、欧、苏“唐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又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力量。所以文、苏对于文化遗产及艺术史的影响是我们着重研究的一个课题。今笔者有幸瞻赏《文画苏题卷》,足慰半生。此卷“弥纶宇宙,涵盖古今”,学问之深,信息蕴藉之丰富,以及涉及的美术史鉴藏家之广,艺术水平是谓仰之弥高,非笔者所能窥其门径,只略做浅考,缺漏弊病之处以待学者指正。
本卷(后文以《文画苏题卷》记),纸本水墨。原小幅立轴宣和裱式,后改为横装。画心长63厘米,宽28厘米,画心后题跋长540厘米,宽28厘米。外有题签二则:1、文画苏题。用柯丹邱语书藏。2、宋文湖州墨竹真迹。元明人题咏。钤印:曰藻珍玩(缪曰藻)。内有题签二则:1、文画苏题。同治壬戌长夏用柯丹邱语书签。七十六叟。钤印:臣许乃普、滇生。2、文湖州画竹,苏文忠题句,南海吴氏筠清馆重装本,今归番禹孔炽亭太史家。许乃普题。钤印:许乃普印、滇生。
画幅及边界附近,钤35方印(后以数字标识)。引首上钤:
1.“南海孔广陶审定金石书画印”(孔广陶),2.□德□藏,3.“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印”(吴荣光)。米色凤纹前隔水钤:骑缝印4.“南海吴氏赐书楼”(吴荣光),5. 骑缝印“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吴荣光),6.“陶斋鉴藏书画”(端方)。7.骑缝印“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吴荣光)。深黄色隔水骑缝钤印:8.“耆德忠正”(经考证为杨一清),9.“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吴荣光),10.“少唐得未曾有之章”(孔广陶),11.“孔氏岳雪楼收藏书画印”(孔广陶);12. 骑缝印“孔”(孔广陶)。画心右上角行书诗题:“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题诗右部 “若人”旁一印(13)漫漶不辨。“今已无”,旁一印(14)漫漶不辨。诗题左部钤:深红色一印(15)漫漶不辨,16.“佩裳心赏”(潘佩裳),17.“少唐心赏”(孔广陶),18.“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印”(吴荣光)。画中绘:倒悬墨竹一枝,叶叶著枝、枝枝著节,枝叶畅茂,体态瘦硬,如志士仁人卓尔有立,又如谦恭君子挺然秀拔。笔墨浓淡粗细间见荣枯,潇洒之姿似疑风可动。画心下部钤:19“佩裳宝藏”(潘佩裳),20.“至圣七十世孙广陶印”(孔广陶),21.“伯荣审定”(吴荣光),22.“南海吴荣光珍藏书画”(吴荣光),23.“岳雪楼鉴藏宋元书画真迹印”(孔广陶)。深黄色后隔水钤:24.“南海孔氏世家定玩”(孔广陶),25.“广镛私印”(孔广镛),26.“袁浦”,27.“德畲眼福”(潘仕成),28.骑缝印“孔氏季子秘笈之印”(孔广陶),29.骑缝印“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吴荣光)。米色凤纹后隔水钤:30.“张孝达审定真迹秘玩”(张之洞),31.“潘佩裳鉴藏章”(潘佩裳),32.“滇生过眼”(许乃普),33.“许乃普印”(许乃普),34.骑缝印 “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吴荣光),35. 骑缝印“孔”(孔广陶)。
其中,第2、13、14、15、印均不可辨识,结合该卷实际情况及相关资料看,第15印印色深红似水印,可能与宣和裱有关,第13、14印均为半印花押样式,可能与元代内府收藏有关。
后由:李衎(1245-1320)、邓文原(1258-1328)、杜本(1276-1350)、柯九思(1290-1343)、龚璛(1266-1331)、石岩(1260-1344以后)、李士行(1282-1328)、赵雍(1289-1360后)、三宝柱(元)、袁华(1316-?)、梁孜(1509-1573)、王世贞(1526-1590)、王世懋(1536-1588)、陈演(?-1644)、吴荣光(1773-1843)、张之洞(1837-1909)、孔广陶(1832-1890)、端方(1861-1911)共题有十八段跋。题跋附近散钤有未题跋者的印章,钤印者分别为文徵明(1470-1559)、潘仕成(1804-1873)潘佩裳(19世纪)、孔广镛(1816-?)、袁浦。
经查此卷,目前已知自元至清末的收藏著录共计十九条,为:《苏东坡集》卷二十四(诗文著录)、柯九思《丹邱生集》、袁华《耕学斋诗集》、朱存理《铁纲珊瑚》、孙凤《孙氏书画钞》、都穆《寓意编》、王世贞《四部稿》、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顾复《平生壮观》、汪砢玉《珊瑚纲》、吴升《大观录》、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缪曰藻《寓意录》、李调元《诸家藏画薄》、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二卷》、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孔广陶《岳雪楼书画记》、端方《壬寅销夏录》。
递藏历经:郭天锡(1280-1335)——杨一清(1454 -1530)——李应祯(1431-1493)——文徵明(1470-1559)——王世贞(1526 -1590)——缪曰藻(1682-1761)——吴荣光(1773-1843)——孔广陶(1832-1890)——梁鼎芬(1859-1919)。
吴荣光与《文画苏题卷》:
此卷系吴荣光《辛丑销夏记》著录,私印磊磊,可见是其一生最为看重和心爱的一件, 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又字殿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湖广总督。精鉴金石,工书,由欧阳询旁涉苏轼;能画,山水宗吴镇。为岭南一带为最大的金石书画鉴藏家,其鉴藏之精为时之翘楚。吴荣光官宦生涯43年,足遍大江南北,广交天下朋友,结识书画界、鉴藏界的知名人物,如刘墉(1719-1804)、陈崇本(1730-?)、翁方纲(1733-1818)、蔡之定(1745-1830)叶梦龙(1775-1832)、潘正炜等人。吴荣光一生好文物,从事收藏几近50年,不遗余力,宋元书画共计123件,更有《史记》、《汉书》、《陈后山集》、《苏诗》等宋刻珍本皆入其收藏,其室名用文同(字与可)之“可”字,题曰“可庵”。
吴荣光在本卷后跋中有所考证,他基于传统鉴藏体著为论断依据,并产生了5点结论,笔者概括如下:
1.小幅立轴宣和裱式改装为卷。2.朱性父、郁叔遇等所见皆赝迹,汪砢玉皆作“东坡居士”,吴子敏本则谓竹二枝,下有“文同与可”一印是又一本。石室竹枝或是四幅,坡公原有四诗,此第二首,必无书名书号之理也。4.邓善之第一诗,第二句,画字下郁、汪二录尚知“阙”一字,而朱、吴则画讹作“书”,其下又妄添“生”字。5.王弇州《四部稿》,王氏得此卷在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为朱、郁未著录前。朱、郁、汪、吴,均据临摹本传录耳。
以下为笔者对吴氏考析的补充:
△汪砢玉《珊瑚纲》、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皆作“东坡居士”。“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龙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东坡居士题”。
△吴子敏《大观录》(竹二枝,作横卷,下有“文同与可”一印)
△朱性父《铁纲珊瑚》(朱本坡公诗後书名一字: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龙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轼”。)
△以下为取自《苏东坡集》卷二十四——苏东坡《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本卷为其中之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可怜先生槃,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朱性父《铁纲珊瑚》 正德八年(1513)左右成书。
△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崇祯乙亥(1635)成书。
△汪砢玉《珊瑚纲》崇祯癸未(1643年)成书。
△吴子敏《大观录》康熙五十一(1712年)成书。
吴荣光版本考析之议:
从明代抄书文化的衍生到各个时代美术文献的不断抄录刊刻,抄帙相沿,版本关系复杂,存在不同系列的文本面貌,出现后人编附,各本错简,文字舛讹等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并不清楚吴氏所见这4本著录的流源状态。但通过吴氏题跋所述关于本卷关联的朱存理《铁网珊瑚》试做推敲,加上笔者搜罗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明代题跋集录的研究材料(计五则),从中发现些许端倪,对于佐证本件与推敲吴氏论证提供了重要信息。
一、明代已有多部传统鉴藏体著作出现,如《寓意编》、《严氏书画记》,而最早全面整理书画题跋的是明代的朱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从杜琼游,他与吴中很多艺术家交游密切,如刘珏、吴宽、文徵明、唐寅、都穆等,有藏书、抄书之癖,毕生精力搜求珍奇文献,当时,抄录书画题跋文字和收藏这些抄本在江南鉴藏家中蔚成风气。史鉴很支持朱存理的抄辑活动,曾抄寄倪瓒写竹卷给他。信中的“文府”应该是大收藏家文徵明。写这封信时两人尚未订交,朱存理无缘寓目文氏家藏。所以,朱存理请史鉴介绍观录文家书画珍品。朱存理和文徵明后来也成为朋友,曾燕集于杨循吉家1。朱存理在停云馆鉴阅、抄录了《陈氏节义集》、《春草堂记》和《泉州两义士传》。文徵明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也叙及两人的友情。史鉴、文徵明停云馆之外,朱存理搜辑书画题跋的圈子还包括杜琼、黄云静逸堂书斋、李应祯、吴宽、王廷槐、金琮以及虞氏等吴中故家。其中以沈周、云鸿父子有竹庄藏品最多。正德元年(1506)以后,朱存理把“欣赏集”(名字取自朱存理的书斋“欣赏斋”。)进一步整理成帙,是为《铁网珊瑚》。万历间藏书家赵琦美合两种抄本《铁网珊瑚》并补辑其他材料,成十六卷本《铁网珊瑚》卷端题署“吴郡朱存理性父集录于欣赏斋”,流传很广。稍后的书贾,甚至还拼凑了另一部同名著作,托名都穆。关于《铁网珊瑚》的编撰流传经过包括四库馆臣在内的学者多有争论。世传《铁网珊瑚》有明抄本、清抄本、欣赏斋刻本和雍正年希尧刻本2。
二、《铁网珊瑚》在资料和体例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美术文献的书写。在资料上它和《寓意编》一起,构成了明中期吴中流传艺术品的忠实而全面的记载。崇祯年间,张丑编撰《清河书画舫》时,抄录《铁网珊瑚》书法12 件、绘画 20 件题跋。清前期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则几乎全录该书。《铁网珊瑚》中原本无名的作品,陆续被赋予新题,如“僧巨然画”在《清河书画舫》中定名“秋山渔艇图”,“朱孟辨诗画”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名为“朱孟辨《芦洲聚雁图》并记”成为中国书画史写作的典范作品。在体例上《铁网珊瑚》所开创的题跋集录体得到沿承,稍后出现了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和汪珂玉《珊瑚网》。清代《江村消夏录》和《石渠宝笈》的问世代表着这种体例的进一步完善,跟风之作难以数计,题跋集录体发展成为书画著录书的主体3。
三、明代末年嘉兴地区出现了两部题跋集录体书画目录,分别是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和汪砢玉的《珊瑚网》。前书单纯集录历代书画作品的题跋款印文字,后书则以收录书画题跋为主体内容,并加上分类节引的前人艺术绪论。《书画题跋记》和《珊瑚网》自明清以来流传很广,被鉴赏家、文献家们奉为圭臬。 细检其文字,可以推定《珊瑚网》中的大量文字实从《书画题跋记》袭录而出。郁逢庆和汪砢玉生活时、地相近,后者之所以能袭录前者成书,一方面正是得益于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钻了后者所编制的目录仅靠钞胥流传,未得广布的空子。稍后的孙凤《孙氏书画钞》、顾桐《笔记》和郁逢庆《书画题跋记》都追随这种体例而成编4。
四、《铁网珊瑚》现存四个版本系列:“书画”本一系、“书画石刻(金石)”本一系、“杂识”本一系和赵琦美重编本一系,第一个版本系列属弘治初编本,后三个均属正德增补本。《铁网珊瑚》初编成于弘治年间,后经续补,是为正德增补本。弘治初编本以“书画”本一系为代表,所收均为较典型的书画名作,分书法、绘画二类,此一系在卷次编排和文字上都有较高的校勘价值。正德增补本现存诸本类名较为复杂,“书画石刻(金石)”本一系、“杂识”本一系和赵琦美重编本一系各有异同。由于《铁网珊瑚》由单篇集录成书,仅有时间顺序,而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除《四库》本之外,其余诸本中每篇作品大致均另页书写,所以在写钞流传的过程中,各本错简、倒简情形多有发生。这些情況,都根据底本、校本及其他资料出校记予以说明。书中题跋文字,在《清河书画舫》、《珊瑚木难》、《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大观录》等艺术类文献中都有大量收录5。
五、《铁网珊瑚》卷帙较繁,检阅不便。现存诸本,包括本次整理所用的底本黄易小蓬莱阁钞本,其目录或为后人编附,或残缺不见其全,未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铁网珊瑚》的内容,甚至与内容有相抵牾处,作者、作品名称亦欠规范,均未称完备6。
综合上述的材料,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1.朱存理《铁网珊瑚》的抄录素材来源于吴门,如李应祯、文徵明停云馆。而本卷明代递藏的经过正是被李应祯、文徵明所藏,都穆的《寓意编》记载:“李少卿有文與可《畫竹》一卷。上:坡翁詩一律。後:元人跋。”李少卿即『李应祯』。说明了朱存理在李应祯处或李赠与文徵明处见到此卷,并记录在《铁网珊瑚》内。
2. 朱存理《铁网珊瑚》写钞流传的过程中,版本诸多,目前就可见四本,各本错简、倒简、后人编附、文字舛讹的情形多有发生。
3.后世的鉴藏体著如孙凤《孙氏书画钞》、顾桐《笔记》、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汪砢玉《珊瑚纲》、吴升《大观录》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追本溯源皆是朱存理《铁网珊瑚》这种体例而成编。
4.如今已有详实的资料证明《铁网珊瑚》成书于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文画苏题卷》吴荣光后跋云:“王氏得此卷在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为朱、郁未著录前。朱、郁、汪、吴,均据临摹本传录耳。”与其论断也有所出入。
缪曰藻《寓意录》与《文画苏题卷》:
缪曰藻(1682-1761),字文子,号南有居士,室名“缪晋斋”,先世吴县(今苏州)籍,居江苏吴县(今苏州),康熙丁未科(1667)状元缪彤之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东宫洗马。缪曰藻是沧浪亭五百名贤之一,他善艺术鉴赏,收藏书画甚丰,室曰“缪晋斋”。上海博物馆藏苏东坡《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即曾为其所有,可见他也是位与苏轼渊源颇深的收藏家。著有《文经要语》、《寓意录》、《敬朱斋笔记》等,其中《寓意录》录其所藏所见自唐至明50多人的书画、碑帖共150多种,其对流传、真伪多有考证,是书画鉴定重要的参考书籍。
《文画苏题卷》外有题签:“宋文湖州墨竹真迹。元明人题咏”。钤一印:曰藻珍玩,据印文“曰藻珍玩”为线索,即为『缪曰藻』私印,我们查找到了缪曰藻编著的《寓意录》(雍正十年1732年成书),对此卷有明确的著录,著录内容与本卷十分相符,此卷在缪曰藻之手题签并附鉴定意见:宋文湖州墨竹真迹。至此,缪曰藻为目前我们发现入清以来第一位收藏者。吴荣光在《文画苏题卷》后跋:“道光丁酉四月得于吴门…”,想此卷应在缪曰藻或家族手中辗转流入其手。
明代递藏:
杨一清(1454-1530)——李应祯(1431-1493)——文徵明(1470-1559)——王世贞(1526-1590)。观题者:王世懋(1536-1588)、梁孜(1509-1573)、陈演(?-1644)
杨一清 “耆德忠正”:
画心上部深黄色隔水钤一枚方形朱文骑缝印:“耆德忠正”,此印为九叠篆样式,曲屈平满,线条较粗壮平直。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非必九叠,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叠形容折叠之多。创自宋代,盛行于元、明。明朝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
明朝《尚书谱》记载:杨一清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掌机务,后荣升内阁首辅(宰相),世宗赐他“耆德忠正”、“绳愆纠违”二枚银章,使他掌有直接上疏皇上,治理国家大政的权力。杨一清(1454 -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吉林博物馆藏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卷首处钤有此印,今此卷首除乾隆诸玺外,“耆德忠正”朱文大印亦佚去,但延光室珂罗版旧印本《二赋》保留了此印,还能看出此印的状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归印于苏轼当为谬误。
都穆《寓意编》与《文画苏题卷》:
此件作品在明·都穆(1459-1525)编撰的《寓意编》找到了蛛丝端倪。《寓意编》成书时间为弘治、正德间(1488-1506)年。《寓意编》载:“李少卿有文與可《畫竹》一卷。上:坡翁詩一律。後:元人跋。”李少卿即『李应祯』。李应祯(1431-1493)明代官员、书法家。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人,选授中书舍人,迁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人称李少卿。王世贞在《四部稿》的论述道:“旧在文待诏徵仲所,文极爱之,时置几席间”可知,后流入文徵明之手,论及李应祯与文徵明的关系,既为文徵明好友祝允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书法启蒙老师,此卷极可能为李应祯赠与文徵明。
本卷画面中有“停云”、“文氏图书印”,巧合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苏轼《前赤壁赋》卷中,也钤盖了这两方印,对比看,这两卷上的两印完全吻合。
崇祯十六年内阁首辅陈演:
陈演(?-1644),字发圣,号赞皇,四川省成都府井研县(今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工结纳,初入仕,即与内侍通。明思宗选用阁臣,每发策观其能否。崇祯十三年正月,得中官关节,知帝所欲问数事,奏对称旨,即拜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入阁。四月改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周延儒罢,为首辅,实无能为,无所筹划,而以贿闻。十七年,罢政。资多,不能即行。李自成破京师,被执,以献巨金于刘宗敏获释,寻被杀。(注:导致崇祯帝错失作战时机,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覆亡的关键性人物。)
陈演《文画苏题》题跋中所述的“中丞君”,中丞,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这里的“中丞君”即指『王世贞』,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九月至万历四年(1576)十月,抚治郧阳。在万历丙子(1576年)有“御史中丞印”一印,又有《答明卿闻元美擢御史中丞督抚郧阳喜而有寄》四诗予以佐证。
王世贞在郧阳为提高郧阳学子文化艺术涵养,开辟“清美堂”,建设“牡丹亭”。并捐俸从江浙书社购回数百种书籍置于清美堂,极力倡导读书7 。在《郧县修县志》中也皆有记载。陈演题跋中所谓的:“中丞君清美堂展玩”应是陈演在王世贞清美堂处赏阅题跋了此卷。
此卷经梁孜题跋。从《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之梁孜好友王世贞文集以及《四库全书存目经部》中,我们知道,梁孜,生在明正德己巳(1509),卒在万历癸酉(1573),年仅六十五岁,字思伯,别号罗浮山人,人称之曰浮山,广东顺德人,与王世贞、潘纬、童佩、李茂材、梁有誉、黎民表、欧大任等交善8。 大学士梁储(1451-1527)之孙,官礼部主事。能诗,善书,楷书得文徵明结法。画山水出董源、吴镇,杂得文氏法。王世懋怀旧诗所谓“余巧被丹青,流风此未堕”者是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有《文徵明弟子梁孜考》对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在文中写道:关于梁孜的生平史迹,历来鲜为人知,虽然在《明画录》、《盛明百家诗》、《明诗纪事》、《岭南画征略》、《广东通志》、《顺德县志》、《广州人物传》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其小传,但均只言片语,未窥全豹。近来读时人王世贞的《四部续稿》中,知道梁孜曾游于文徽明(1470-1559) 门下,并得到文微明的赞赏。文氏“大奇之”,认为诗书画三绝非梁孜莫属。现在已无法考究当时文氏讲此话之历史语境,但至少从作为吴门画坛盟主的此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孜在当时确乎在吴门地区活动,并有一定的影响。梁孜和当时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王世贞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二人不仅有书信往还,诗酒唱酬,在梁孜故去后,王氏还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
梁孜《文画苏题卷》后的题跋很有可能为好友王世贞(或文徵明)出示所题。今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梁孜《山水图卷》后有梁孜落款,可资与本卷比对。
以下为王世贞《四部稿》的著录情况:
王世贞(1526 -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的著作极为丰富,堪称明代第一人。纪晓岚曾评“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 谙习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绪诸子也。”
《文画苏题卷》中王世贞的藏印与传世作品的对比:
在鉴藏印方面,王世贞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即他的部分藏品上钤有:“太僕寺印”及“抚治鄖阳等处关防”两方大官印。比如,故宫博物馆所藏柳公权《兰亭诗卷》上,在王世贞跋后面,就同时钤盖了这两方官印;同为故宫所藏赵孟頫《行书二图二赞卷》后也有这两方官印。而台北故宫藏薛绍彭《杂书卷》后王世贞二跋之间,也钤有上述两枚官印。万历二年(1574)初,王世贞赴京任太仆寺卿,同年九月即授命以都察院右俭都御督抚郧阳。次年(万历三年1575)正月,王世贞即到任郧阳(今属湖北十堰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王世贞钤盖“太仆寺印”和抚治郧阳等处关防”两印,必在其担任这两个官职的时段。由此推测,铃盖这两方官印的藏品可能是在万历二年之前,已在王世贞箧中,随身携带在身边的心爱之作,或万历二年至四年(王世贞被解职前)这一时段中购藏的作品。郧阳地处偏僻,连书籍都很匮乏,所以王世贞应是带了些所藏书画以解宦途寂寞。不过王世贞在郧阳的时间很短,万历四年十月,他即遭弹劾,回籍听用了。因而在此之后收得的藏品,应该就不会再铃盖上述两方官印了。
△太僕寺印(甲戌「1574」中秋卿王世贞识)
注:(万历元年癸酉年「1573四十八岁」加封为“太僕寺卿”)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
△抚治鄖阳等处关防(乙亥「1575」中秋都御史王世贞识)
注:
1.(万历二年甲戌年「1574四十九岁」加封为“抚治鄖阳等处关防”等职)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
2.此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1页,第32方章。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卷题跋。(万历乙亥1575年) 上海博物馆编。
△其弟王世懋,观于郧阳公署为万历丙子(1576年)夏五月,王世贞已在鄖阳任职一年多,此卷应为王世贞出示给其弟赏阅并题跋,时间吻合。
王世贞题跋对比:
元代递藏情况:
此卷在元代经由郭天锡(1280-1335)收藏。杜本跋中提到:“此卷为天锡郭君所藏,会稽王艮、江夏费雄、天台柯九思、京兆杜本同观,本书。”而龚璛题跋中:“高邮龚璛为郭天锡题。”李士行题跋中:“至治元年(1321)年,冬十二月七日与仁卿来访天锡,得观石室先生墨君真迹”,可见在此卷在李士行题跋纪年的1321年前后为郭天锡所藏。郭天锡(1280-1335),元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云中)人或作天水人,侨寓杭州,做居于甘泉坊,元代初年重要的鉴藏家之一,与赵孟頫、鲜于枢、乔赏成等人常有交往。
袁华《耕学斋诗集》著录情况:
袁华(1316-?)字子英,吴(今江苏苏州)人。洪武初辟郡文学。少好读书,尤工为诗。顾瑛家多名画、法书,日与共阅。洪武六年(1373)尝撰并书张公墓志铭。
袁华传世作品比对:
赵雍传世作品的对比情况:
赵雍(1289-1360后)湖州人。孟頫子。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以书、画知名。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余。真、行、草法其父。父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於此见其得家传之秘。
李士行题跋传世作品比对:
李士行(1282 -1328)元,蓟丘(今北京市)人。衎子。官黄岩知州。歌诗字画,悉有前辈风致。画竹石得家学而妙过之,尤善山水。尝以所画大明宫图入见,仁宗嘉其能,命中书与五品官。卒年四十七。
柯九思《丹邱生集》著录情况及传世作品的对比:
柯九思(1290-1343),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大历二年(1329)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又善鉴识金石,博学能诗文,善书。墨竹师文同,其写竹必傧以古木烟梢霜樾,与丛筱相映,颇具奇趣。
柯九思在奎章阁的主要事务就是进行书画鉴赏,对元皇室收藏的书画进行重新整理,鉴别其真伪,与此同时收录散落民间的古书画,借此机会,柯九思得以将《曹娥碑》、苏轼的《天际乌云帖》珍藏。
大德七年(即1303年),柯九思与王艮相识,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柯九思秉承家学,诗文、书法、绘画都有很大的进步。元统元年王艮入京,柯九思赋诗赠行,作《送王止善入京》:“君到京华怯暮春,御沟波暖绿粼粼。城南牡丹大如斗,马上葡萄能醉人。”此诗透露出柯九思与王艮的真挚的君子之交。
至大元年 (1308)年,柯九思的父亲柯谦升从侍郎绍兴路诸暨州判官,九思随父到山阴,继续求学。青年求仕时期((即1310年)柯九思第一次去往京师,拜见了赵孟頫,并与赵孟頫之子赵雍结交。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斋、又号水晶宫道人,赵孟頫才华出众,灵气横溢,他的绘画、书法与写诗均可堪称一绝。赵雍,是赵孟頫的长子,生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即1289年),较柯九思年长两岁,赵雍也是元代有名的书画家,二人才气相投,彼此欣赏,很快就成为了知己。赵氏父子相交文人甚广,如邓文原、虞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柯九思的眼界,为其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结论:
笔者分析柯氏两张书法字形结体,以及用笔特性。都具有典型的欧体(欧阳询)风貌。其中法帖本中的“人”、“中”、“不”、“所”、“二”与本卷出现的这些字体,以及本卷的“法”,与法帖本中的“漢”三点水写法以及本卷的“之”最后一笔的“捺”与法帖本的“道”、“泛”、“赵”、以及“柯九思”的落款比对后,字形结体、笔画的提按、连笔以及隶书中夹有的欧体风格,完全吻合,且极为自然。
柯九思印鉴比对:
结论:
上博《墨竹图卷》与《文画苏题卷》“柯氏敬仲”印形大小以及印色,完全吻合。
龚璛传世作品对比情况:
龚璛(1266-1331)元,一作肃。自高邮(今江苏高邮),徙平江(今湖南平江)。官至儒学副提举。刻苦于学,戴帅初、仇仁近、胡汲仲皆与为忘年交。书有晋、宋人法度。延祐六年(1319)尝书送朱泽民诗册。卒年六十六。龚璛的书法以晋人为宗,取法《十七帖》、《兰亭叙》诸帖,浸淫日久,用功极深,并在笔法和气息上极力追求晋人风度。陶宗仪《书史会要》中云:“龚璛书有晋人法度。”所谓晋人法度,即魏晋时代,人们挣脱儒家的束缚,思想上表现出放荡不羁,行为上则热衷于玄学清谈和寄情山水,人们追求一种卓尔不群,自然而为的精神状态,反映到书法创作上,则显得于规矩中见飘逸,笔里行间,风流蕴藉。
杜本传世作品比对情况:
由于杜本传世作品极少,笔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有限,现从李白《上阳台》帖,后收集到杜本题跋,虽非标准的隶书形式,但从中能可端倪一二。
杜本(1276-1350)元,字伯原,学者称清碧先生,清江(今江西清江)人。隐武夷山中,文宗徵之不起。博学能文。所编五声韵,自大小篆、分隶、真、草以至外番书及蒙古新字,靡不收录。工楷隶,楷书结体谨严,全具八法。隶书学汉阳馥碑。画墨牛、蒲萄甚可观,亦善山水。
邓文原传世作品比对情况:
邓文原(1258-1328),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至元二十七年(1290)辟为杭州路儒学正。至治二年(1322)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谥文肃。翰墨擅一代,与赵孟頫齐名。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邕。卒年七十一。邓文原早年与赵孟頫交好,两人感情至深。与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从以下书法作品中,明显地可以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以及追溯到二王对其书法的影响比较深刻,笔者把邓文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伯夷颂》、《急就章》书法、印鉴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字形及用笔特征极为符合。
邓文原印鉴比对情况:
李衎传世作品对比情况:
李衎(1245-1320)元,蓟丘(今北京市)人。皇庆元年为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墨竹初师王庭筠,继师文同。兼善画竹,青绿设色师李颇。人争欲得之,求者日踵门不厭。画竹二百年来,用意精深,无如之者。後使交趾,深入竹乡,於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二谱。凡黏帧礬绢之法悉备。卒年七十八。
本卷上李衎题跋时间是己未(1319年),74岁,题跋地点是毗陵(常州),符合他晚年寓居江南的记载。
清晚期《文画苏题卷》的递藏:
缪曰藻(1682-1761)——吴荣光(1773-1843)——孔广陶(1832-1890)——梁鼎芬(1859-1919)
此卷从缪曰藻到吴荣光之手,已是道光戊戌(1838)年五月,之后同治癸亥(1863)年流入孔广陶之手,孔广陶对这件作品极为重视,题跋中用了“求之数载”得到后捧为“稀世至宝”又取轩名“雪湖篁影”来记述此卷。之后张之洞光绪十四年(1898)年任两广节署总督的时候获观此卷。笔者根据下跋端方的陈述:“节庵士兄适得文画苏题卷”节庵及梁鼎芬。”
张之洞督粤时,聘梁鼎芬为肇庆端溪书院院长。翌年,广雅书院开馆(1887)年,梁鼎芬又受张之洞之聘,任广雅书院首任院长。适后一直得到张之洞赏识与庇佑。
经查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二卷》载:“文画苏题一卷收,后来学者只丹邱,翛翛数笔如鸾尾,合贮梁髯栖凤楼。文同画竹,苏轼题诗,卷题者自元以下数十人,南海孔氏旧藏,曾刻石置广雅堂壁,题跋多名迹未尽刻也。今为余友梁节庵(梁鼎芬)廉访所得”。由此著录可知,此卷1887年前后已经收入到了梁鼎芬之手,并出示给张之洞赏阅题跋。
光绪乙巳年(1905),端方奉命考察欧美政治,梁鼎芬有意将此卷赠给端方,端方赏玩半年,并著录于《壬寅销夏记》后归还梁鼎芬。
画心历朝修补、揭裱情况:
画心经过宋至今,已近1000年,字体画面已显的斑驳许多。观其用纸,在宋苏易简《纸谱》中道:“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籐,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乾,用重物压之即成。此卷画心仔细辨别上半部分有麻楮成分,纤维分散均匀紧密,厚度均一,有宋纸的特性。而残补处,如画面左部,则纤维略粗,帘纹宽度大约有二指宽但并不明显。又像宋以后,元、明后修补用纸。可见此卷历朝历代都有修补,揭裱,每个鉴藏家在收入手中,
字体中的“竿”、“复”“手”等字,“撇”、“捺”,“勾提”上,字形都多少有些变形,变的生硬许多。似在装裱托裱过程中,进行了字体修复。但是,还是能从中看出苏体的书法用笔。以下为位图体现出的黑白去底、残损情况,以便学者进一步从材料学等多重领域进行分析。
今天,相距文同、苏轼时代已近1000年,鉴定考据工作,受到历史某些条件的局限影响,在加之文、苏传世作品凤毛麟角,我们往往对历史信息的“误读”,认识上都是“概念式”的,或者参入了某人或某些机构团体的主观认识,没有全面的去看待、评价他们。如:“湖州两枝,开卷一阅,真欲向人而笑者。”(《玫瑰集》)或“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熄,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元,李衎《竹谱详录》)这些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是文同的深远影响,为我们留下了《丹渊集》40卷,诗词860余首,文章190多篇,九百余年,代有传人,如:李衎、柯九思、吴镇、管道升、顾安、宋克、王绂、夏昶、郑燮、诸(升)等。苏轼更是把绘画和文学结合起来,使中国画具有了优秀的传统——“诗情画意”让他的文学和艺术进入了千家万户,流芳百世。他们的贡献确实如璀璨夺目的太阳般照射着我们泱泱大国的历史长河,此幅手卷,就是一件浓缩了我国艺术、文化千年记忆的一个载体,它“无声却又有声”的再现了元、明鉴藏名家的墨宝,是今存于世,“令观者望之,便可忘倦”的一幅稀世佳作。

注释书目
1.文徵明:《冬日杨仪部宅燕集, 会者朱性甫、 朱尧民、祝希哲、邢丽文、陈道复及余六人, 分韵得酒字》, 《文徵明集》卷二,29。
2.韩进、朱春峰《明代题跋集录体美术文献的产生》
3.同上
4.韩进、朱春峰《珊瑚网》袭录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考
5.正本清源 后出转精——《铁网珊瑚校证》
6.同上
7.明代郧阳巡抚 王世贞的兰台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8-01
8.《文徵明弟子梁孜考》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