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67 张为邦 1752年作 下元灵佑图 手卷

下元灵佑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067 作品名称 张为邦 1752年作 下元灵佑图 手卷
作者 张为邦 尺寸 57×312cm 创作年代 1752年作
估价 20,000,000-30,000,000 成交价 RMB 26,22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手卷
出版:《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代书画卷·二》,第814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
著录:
1.《钦定秘殿珠林三编》澄心堂藏,《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8册,第165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
2.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正续编》,第54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题识:乾隆十七年九月,臣张为邦奉敕恭摹陆晃笔意。
钤印:臣张为邦、恭画
鉴藏印: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展览:“承古融今 星汉灿烂——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20年精品回顾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11月10日-30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焦尾足珍
——张为邦《下元灵佑图》的创作过程及作者再议
文 / 王幼敏
保利拍卖今年秋拍征集到清代宫廷画家张为邦《下元灵佑图》一卷。这是一幅道教宗教画,描绘的是十月十五下元日,水官洞阴大帝率众仙在云水间行进的场面。下元日,亦称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相传这一天,水官大帝会降临人间,为人们祈福长寿、祛病消灾。《下元灵佑图》是张为邦所绘《三元图》之一,另两幅分别名为《上元赐福图》《中元普渡图》。三图均经《秘殿珠林三编》著录,尺寸相同,纵一尺七寸,横一丈七尺五分。目前仅见《下元灵佑图》后半段传世,虽非完璧,但情节相对完整。残卷纵54厘米,横304厘米。所用纸张为质地厚实、坚韧如帛的高丽纸,虽经二百六十余年的辗转流传,画面依然洁净如新。此图绘制精工,敷色妍丽,人物服饰、器物等用了大量金线,处处显示出宫廷制作的品质气韵。
此卷数年前曾现身拍卖,并附有王中旭《略论张为邦<下元灵佑图>卷》一文(原载《收藏投资导刊》,2013年9月25日),对图卷的名称作者、题材内容、创作过程及艺术价值等问题,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笔者对其中创作过程、作者两项有不同看法,特作此文重新讨论。
王文的基本观点是,清宫在绘制设色本《三元图》卷之前,还曾画过两套白描本。分别为乾隆十四年张镐、十六年张为邦、张廷彦父子绘制。其依据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的一条记载。乾隆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如意馆”:
副催总佛保持来员外郎郎正培、库掌花善押帖一件,内开为十四年十月十七日,首领李久明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陆晃画《上元》《中元》手卷二卷,长一丈八尺,宽一尺七寸。传旨:着张镐照样临稿二卷,再配《下元》稿一卷,人物至大高六七寸,至小高四五寸,俱照《上元图》尺寸画,钦此。
于十六年正月初九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着张为邦、张廷彦将《上元》、《中元》图稿俱照金昆起的《下元》图稿收小,画《三元图》手卷三卷,脸相俱着丁观鹏画,钦此。
王文据此认为:第一,《下元图》“最早应是乾隆十四年张镐创绘的,后来可能得到沿用”;第二,乾隆十六年“张为邦、张廷彦父子临摹的《三元图》较原作尺寸要小,而神祇脸相由当时著名的道释画家丁观鹏画”;第三,乾隆十七年九月,“张为邦又奉敕临三元图,原大。”也就是说,清宫在三年中绘制了三套《三元图》。事实是否如此,值得商榷。因为,按清宫档案记事习惯,一条档案记载均为同一件事,即使间隔数年也不例外。因此,这条档案记载的应是一套《三元图》卷的创作过程,笔者认为就是这套设色张为邦款《三元图》。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其开始酝酿绘制时间,落款的乾隆十七年(1752年)应是其绘制完成时间。
细绎档案记载,画卷的创稿和绘制情况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乾隆时内府曾收藏五代南唐画家陆晃《上元》《中元》手卷两卷,尺寸为长一丈八尺,宽一尺七寸。乾隆十四年,皇帝下旨让张镐照陆晃原作“临稿二卷”,并参照《上元》《中元》二卷风格,创绘《下元图》稿一卷。由此可知,乾隆十四年张镐所绘《三元图》并不是正式作品。除此之外,档案还显示,另一位宫廷画家金昆也创绘了一卷《下元图》稿,后来的正式作品即据此稿绘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镐勾画的《下元图》稿,应该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因此被弃用。
再有,张为邦、张廷彦父子也为《三元图》最终定稿做了工作。乾隆十六年,“着张为邦、张廷彦将《上元》《中元》图稿俱照金昆起的《下元》图稿收小”。对此,王文解读为把《三元图》图卷本身的尺寸收小,恐为误解。笔者的理解,乾隆皇帝的意思是要收小画面人物队列在图卷中所占的比例,而非画卷本身。这是因为张镐勾摹的《上元》《中元》二稿与金昆勾画的《下元》稿的人物队列在图卷中所占比例不一致,缺乏协调。因此,皇帝要求以《下元》稿为标准,收小前二稿的人物比例。这一点,以《下元灵佑图》卷与乾隆时严宏滋“奉敕”绘制的《下元水官图》卷相较,即可明了。二者尺寸大致相当,所绘情节、人物位置乃至细部描绘均相同,应出自同一底本无疑。《下元灵佑图》中人物队列在整个画卷中所占比例的确比严氏所画有所收小。这样处理,增加了画面中空间和云水的比例,更有利于突出行进中的人物形象。
关于《下元灵佑图》的作者,画卷中虽然只落了张为邦一人名款,但从档案记载来看,还应包括张为邦之子张廷彦和丁观鹏。因为皇帝很明确的指示“脸相俱着丁观鹏画”,这与实际画卷中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风格也完全吻合。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下元灵佑图》的正本是由张为邦、张廷彦父子和丁观鹏共同完成。在此,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为什么三个人参与绘制,却只署了一人名款?其实,像丁观鹏这样参与了绘制又没有署名的情况,在清代宫廷绘画创作中普遍存在。例如,在西洋画家郎世宁署款的很多画作中,明显有中国画家参与绘制,但署款往往只有郎氏一人。更有甚者,自己的画作不能署自己的名款,却要署别人的名款。如乾隆二十七年档案记载皇帝旨意:“着方琮再仿黄公望江山胜览手卷一卷,得时仍落张宗苍款。”由此可以看出,宫廷画家在作品署名的问题上没有自主权,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意志。《三元图》最后落在张为邦一人名下,也应如此。
总之,《下元灵佑图》卷的绘制并不是一人之功,而是由多名宫廷画家共同创作完成。张为邦、张廷彦、丁观鹏、金昆、张镐在画作创作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如创绘《下元图》稿的金昆,在起稿设计方面经验丰富,曾经主持过多幅宫廷大型纪实性绘画作品的绘制,著名的《大阅图》、《木兰图》、《蚕壇图》等画稿都出其手。再如,负责绘制人物脸像的丁观鹏、主要绘制人张为邦,均曾跟随清宫最著名的西洋画家郎世宁学习,熟悉西洋绘画的表现技巧,这在《下元灵佑图》中都有具体体现。其整体制作水平之高,堪称一时之选。另外,通过档案记载还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于这套设色《三元图》的绘制十分重视,从起稿到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大小乃至画家的分工、署款,事无巨细都有明确指示,也起到了特殊作用。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庆幸。虽然《下元灵佑图》只剩后半段,但出自同一底本的严宏滋所绘《三元图》尚完整保存于世。通过此图,可以想象还原该图卷缺失的前半部分。这多少弥补了天地造化在这件画作上留下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