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52 陈洪绶 白衣送酒图 手卷

白衣送酒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652 作品名称 陈洪绶 白衣送酒图 手卷
作者 陈洪绶 尺寸 92×47.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无底价 成交价 RMB 851,25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手卷
出版:1.《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I-363页,A31-122,铃木敬编,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2.《海外藏明清绘画珍品:陈洪绶.华嵒卷》,第28-29页,阮荣春编,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年。
著录:《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陈洪绶》第200页,王璜生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题识:白衣送酒。洪绶画于无见阁。
印文:洪绶、陈氏章侯
说明:1.高居翰(James Cahill)景元斋旧藏。高居翰,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
2.画幅上有高居翰英文及阿拉伯数字编号。
作者简介: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别号悔迟,浙江诸暨人。能诗文,善书画,山水、花卉、人物皆佳,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与崔子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笔法古拙挺秀,造型富于夸张,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著有《宝纶堂集》。
作品赏析:《白衣送酒图》洪绶自题:“白衣送酒。洪绶画于无见阁”。陈洪绶很多作品落款以此形式呈现,未属年款,仅落所作何处。根据画风及“无见阁”可推断本作约作于其中早年时期。无见阁于今何地暂无考据,今安徽博物馆藏陈洪绶《秋林啸傲图》、翁万戈先生藏《芙蓉人镜图》及程十发先生藏《和平呈瑞图》等作品落款亦为“画于无见阁”,并定年款约1633年前后。
陈洪绶生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此时的明朝庭已经逐渐动荡,陈洪绶立志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在政治上可以有所贡献,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考中秀才后,历经家事变故,天启三年(1623)沿运河北上,但朝廷时局和其到京后重病,使他力不从心,在京停留一年后返回诸暨,携友结游,纵酒使气。直至其三十三岁(1630)时,又名落孙山。“人有进取不得意,辄思归隐”是他于三十七岁(1634)时写下的《静香书屋记》,体现陈洪绶此时期对于进取与归隐的思考。《白衣送酒图》所绘题材出自典故“白衣送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晋代陶潜字渊明,隐居田园,嗜酒好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一年重阳节,他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然而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菊而坐在屋惆怅。此时,一白衣使者携酒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日闲居》这一名诗。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更是把陶渊明引为知己。《白衣送酒图》以此为题,正是这一时期陈洪绶的思想体现。陈洪绶一生以陶渊明为题材作画无数,是对这种隐士生活与精神的向往,亦是借以自喻。今藏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卷》是其以陶渊明作为题材入画的另一传世精品。
陈洪绶艺术成就极高,尤其善画仕女人物,开创了一个新的人物画时代。《白衣送酒图》作为其中早期作品,构图简洁饱满,用笔圆中带方,用线圆滑中兼有提按顿挫,敷色淡雅。画面右边绘陶渊明,头戴菊花,手拄一老枝拐杖,肤色以淡朱膘略染,衣纹线条遒劲灵动,敷以淡墨花青。左下白衣使者目光微垂,凝视双手,手中捧一酒樽,衣纹阴影处以蓝带开,体现衣服洁白之感。《白衣送酒图》为著名中国艺术研究学者高居翰景元斋旧藏,《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等出版收录,是陈洪绶中早年时期人物画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