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78 明正统 青花宫苑楼阁高仕图葵口大碗

青花宫苑楼阁高仕图葵口大碗
拍品信息
LOT号 5678 作品名称 明正统 青花宫苑楼阁高仕图葵口大碗
作者 -- 尺寸 直径29.6cm 创作年代 明正统
估价 3,600,000-4,600,000 成交价 RMB 4,140,000
材质 形制


备注:
香港苏富比,2007.10.09,Lot1556

明代宣德之后成化之前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历时虽短暂,但政局动荡,各业雕零,影响到景德镇窑业之发展。其间官窑烧造情况不甚明朗,至今未见书写三朝年号款的实物,故古陶瓷学界称之为“空白期”。 同时,宣德之后,大明皇朝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昔日下西洋的宝船不再,自然无需烧造专门赏赉西洋番国的瓷器,景德镇御器厂仅需烧造满足宫廷之需即可,必然导致此时窑业规模缩减。因此,此时官窑烧造依然断续进行,并非全部停止。例如《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己亥“行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 又《明史•食货六•烧造》载,正统六年“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龙缸。 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后来,景泰五年(1451年)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造成官窑青花瓷器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朱祁镇兄弟二人显然没有其父辈的才情,痴迷陶埏之事。
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便流入民间,以致民窑之生产日趋鼎盛,更具活力,这就是当时民窑精品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工匠与技术来源于御窑厂,为了防止民间僭越,内府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据《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因此,此时民窑与官窑的面貌区分应该非常明确。
本品正是这一时期民窑高档器皿的优异代表,此式菊瓣形大碗是正统一朝始见的特色造型,凡此造型的大碗皆是工致质精、青花妍丽之物。其呈十五菊花瓣形,婉转优美,胎薄质坚,釉质厚润微泛淡青,外壁上下分别绘以浪涛纹和回纹,中间则是通景仙山楼阁图,云气翻卷,楼阁隐现,芭蕉迭石与栏杆古松分别点缀其中,碗内心绘一高士闲歇溪边,凝望前方,似深思,似陶醉,予人观之顿入“坐看云起时”之空明静秀的境界。内壁四面对称绘画松柏与芭蕉翠竹装饰,布局新颖独特,亦为空白期所仅见之特色。
本品青花色泽浓妍鲜丽,画笔灵动,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所变化,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营造出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宽广,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划数层连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为三朝所独有。所绘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仙气飘逸,一洗明初瓷绘人物题材的拘谨与生硬,予人深刻感知窑工自由创作、无拘无束的惬意。
本品保存完美,品质佳良,与宣德时期御瓷几无差异,依然秉承御窑之工艺烧造,足以代表彼时高档瓷器的面貌。与之最为相似的一例为日本安宅旧藏“青花 云堂手楼阁图轮花钵”,口径29.7厘米,里外纹饰一样,唯是内壁四面装饰物的排序不同,两者当出自同一人之手绘制,应属配对之作,著录于日本编撰《陶瓷大系》第42卷“明之染付”图版61、62。另见,香港葛氏天民楼典藏“十五世纪 仙山楼阁图菊瓣式大碗”除了碗内心装饰如意头折带云纹不同之外,其余尺幅、纹饰布局皆与本品相近,著录于《天民楼珍藏青花瓷器》页128,图49。而日本大仓文化财团旧藏“十五世纪前半叶 青花人物图钵”,外壁除了仙山楼阁之外尚添绘刀马人,碗内心绘高士观鹅图,主题与本品一样洋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著录于《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明”,页50,彩版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