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60 罗中立 1991年作 惊梦

惊梦
拍品信息
LOT号 1660 作品名称 罗中立 1991年作 惊梦
作者 罗中立 尺寸 101.5×132.5cm 创作年代 1991年作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大陆美术选集1——罗中立》 P124 艺术家出版社 1992年版
签名:Luo Zhongli 罗 1991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直到最近罗中立的画越来越偏离宏大的场面和庄重的气氛,趋向随意性、荒诞性,似乎从民间生活中得到的艺术灵感被更珍贵地保留了下来,不作艺术的修饰,不作理想化的处理。他试图在“丑”和“怪”中发掘美的本质。我把这种描绘称之为“赤裸裸地描绘生活的真实”。他似乎也从中国民间艺术中得到启发,中国民间的剪纸、绣像,往往有这种直接的描绘。他的艺术语言更夸张,尤其是人体造型。他不逃避山区农家男女矮小、粗壮的身体比例,甚至故意突出他们的体型。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些人物造型是“不美”的,可是在绘画中不容忽视造型语言厚重、敦实的力与美。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些“芸芸众生”有强烈的爱,有深厚的感情。基于此,他即是用了漫画式的手法,仍然使人感到他(她)们在情感上离我们很近,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尊敬。
——邵大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四川美术学院为根据地,中国当代艺术界掀起了一阵“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乡土”艺术浪潮,其中大批画家纷纷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将中国油画的创作模式从文革时期“红光亮、高大全”的意识形态桎梏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并表现普通个体真实的生活与情感、精神状态,最终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性转型。作为这批艺术家中的佼佼者,罗中立在自己艺术道路上从未脱离 “本土性”的特质,始终坚持从自身文化语境与传统中寻找具有高度当代意识的独特语言方式。罗中立的艺术风格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其艺术风格由严格的写实逐渐过渡到了更加自由的表现主义。艺术的“本土化”在第一阶段深深地扎根,而“当代化”则在第二阶段中更加强烈地呈现出来。但无论艺术语言如何转变,他的作品始终以乡村人物为主,这一特征来源于他对大巴山区的深厚感情。在大巴山区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支教生活后,罗中立意识到农民作为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基层,他们的性格特质对于国民性格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罗中立便通过深入挖掘、表现农民群体的真实生活,试图从每一个平凡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蕴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温暖、善良的人性底色。具体到两个阶段的语言特征而言,罗中立两个阶段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无疑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情境上。如果说画家在第一阶段流露出对于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同情与礼赞,那么其第二阶段的创作则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又赋予了强烈的浪漫色彩,力图构建出一种充满原始而朴素的人性之美的理想生活图景。
创作于1991年的《惊梦》(Lot 1660)、《夜磨》(Lot 1661)均属于罗中立第二阶段的创作。画家从平凡的日常细节中提取素材,作品中人物造型饱满夸张,浓烈的色彩和错综复杂的笔触细节令画面充满了视觉张力。《惊梦》的人物塑造巧妙地借鉴了立体主义以及部落艺术的造型方式,而周遭环境在色彩、光线和笔触的处理下看起来充满了原木的质地与纹理,令画面充满了温馨、纯朴原生态风格。画家通过人物夸张的动作与神态,把父母在夜里突然不见孩子踪影时的紧张、焦急表现的栩栩如生,引领观众进入到情境中。而孩子在隐蔽角落中熟睡的身影,照在他身上的柔光和一旁可爱的猫咪又让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紧张情景变得诙谐而温情。
《夜磨》再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农忙时研磨豆浆的场景。画家有意提高了谷仓内的亮度,室内的明亮与室外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暗示出画中人物的辛劳与不易。这对农民夫妇身材结实,正专注于眼前的劳作,夫妻之间虽无言语交流,但举手投足之间却尽显心领神会的无比默契,而宠物犬在一旁安静地观望着主人的劳作,更令整个画面倍添温馨。
如果说罗中立在1980年用照相写实手法创作的《父亲》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油画界的地位,那么其在九十年代初期转向原始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则让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另一个高峰期。画家将观众们带回到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原始状态中,展现了未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质朴人性,表达了期盼人性回归到原始纯真状态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