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19 沈尹默 行书王维诗 立轴

行书王维诗
拍品信息
LOT号 0719 作品名称 沈尹默 行书王维诗 立轴
作者 沈尹默 尺寸 63×3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2,000 成交价 RMB 1,035,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提要: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王右丞泛前陂诗。燧麟先生雅政,沈尹默。

书绝神州一宗师—沈尹默
近代最具盛名的一代书法宗师,莫过于沈尹黙先生。其书功力至深厚,世无匹敌;其书体变化之多,特别是真行二种,若欧,若颜,若王,若米,若苏,若黄,无不在其笔下显示。其从传统书法扎扎实实学起,不刻意追逐时新,然水到渠成,自立一家,此演变成家是出于天然,是合符书法发展规律而不露痕迹。堪称一代宗师,当之无愧。
沈尹黙先生曾云:“余年十二三时,喜学书,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等碑入手,兼习篆隶,但不明用笔之道,终日涂抹而已。廿五岁以后,始读包世臣论书著述,依其所说,悬臂把笔,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于画平竖直,遂精心临习《大代华岳庙碑》数年,点画略能匀净着实,但乏圆韵。三十五岁以后,再写唐碑,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乃遍临其传世诸碑,旁通各家。同时得见六朝唐宋名家真迹精印及摄复印件。又在故宫博览所藏历代书法名迹,顿开眼界,心悟神通。六十以后,更将曾经临过之碑帖,重新温习,存其所异求其所同,始能窥见前人一致笔法。于米芾九帖,会得看前人法书,必须注意其下笔处。于怀素小草千字文真迹,玩其使毫行墨之精微意趣,始明腕运之妙理。禆益自运,良非浅尠。近年温习前贤书法理论,谓右军用笔‘左转右侧’,为学书不传之秘,此实辩证结合之行动,是以神妙莫测,信乎此道之无止境也。”
以上所言,尹默先生学书,从唐碑入,历经魏碑,复归唐碑。尤以禇体各碑用力尤勤,旁通各家,广开眼界,,又能运思,才能有所发现,方能取长补短,自成一家。这里不得不提米帖中所言,“观其下笔处”。这个“下”字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字要从一点一画是怎样落笔,上下两笔如何联结的,一个字之点画是笔笔相连的,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亦如此。它不是一笔归一笔,相互各不相干,即使每一笔写得非常正确,字亦毫无生气。这是书写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其又特别指出怀素小草千字文,学它精微处能知腕运之妙理。运腕是书法中之最重要环节,是调整笔尖扭在一起使之恢复中锋关键。其实右军‘左转右侧’亦是运腕的结果。运腕就能笔笔中锋,中锋写出来的字才有立体感,才能呈现飞动的神情,而非平躺在纸上。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运腕,但是怎样写叫运腕,且没有详细论述,或干脆避而不谈。因此,某些书家写字,是否在运腕,值得怀疑!
沈尹黙先生在《书法论》上,有详细论述这腕运:“黄山谷学书论所说的‘腕随己左右’,就是说“运腕”。讲到运腕,就得连带讲全臂所起的作用。我们明白,“执”是手指的职司,“运”是手腕的职司,两者必须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用笔的任务。照着五字法执笔,手掌中心自然会虚着,这就做到了‘指实掌虚’的规定,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够活用……将竖起来的手掌跟部两个骨尖同时平向着案面,只须要将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
“运腕”就是将竖起来的手掌根部两个骨尖,交替着换来换去。当然,运腕必须与提按相结合,这样就不至于将笔毛扭起来,使笔锋始终保持在点画当中,毛笔长处才能充分展现。如果掌不能竖,腕就没法平,就无法运腕,怎能写出一手好字呢?

沈尹黙(1883-1971)浙江省吴兴市竹墩村人,原名君黙,“五四”左右改“君”为“尹”。尝署名沈寔、沈中、思渊次(思渊为其兄沈士远之字)。斋名秋明室,匏瓜庵。行二,友人戏呼为沈二。尹黙,无字无号,故以名行世。兄沈士远,弟沈兼士皆负盛名,五四时此大有“三沈”之称而载入史册。
清光绪九年五月初七(公历六月十一)沈尹黙诞生于汉阴县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之家,自幼便受到了熏陶。祖父虽不及见,而父亲对他影响极大。沈尹黙在自述中写道青少年在定远厅生活云:“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集,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沈尹黙先生一生,结识的都是硕儒名士,如马一浮,张宗祥、邵裴子、苏曼殊、刘三、柳亚子、蔡师愚、王世镗(鲁生)、章士钊 、汪东、马衡、但焘、周梦坡、蒋孟苹等。二度游学日本。二十余岁即奔走执教吴兴中学、南浔中学、浙江二级师范学校,杭州中学及浙江高等学校(前身为求是书院,后为浙江大学)等处。
一九一三年二月始执教于北京大学,达十六年之久。兼教医科专校、中法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孔德学校、还兼孔德学校校长,会董及董事会主席嗣后还出任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培养出傅斯年、罗家伦、朱家骅、沈德鸿(茅盾)、陈训恩(布雷)、顾颉刚、顾随、郑骞、陶希圣、台静农、朱家济、马伯,杨晦等一大批社会名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任《新青年》六教授轮流主编之一,倡导白话诗文,其新诗被举为中国散文诗开山第一人,中国象征主义新诗开山第一人,为新文化运动之先躯。一九三二年底,居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暨孔德图书馆馆长。出版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等惊世名著。抗战时在重庆,任监察委员。解放后,为市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其旧体诗词创作逾万,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近现代书法家中,名冠绝伦。

沈尹黙五岁入家塾读书,开始涂抹,十二岁时塾师是宁乡人姓吴的老先生,他喜欢黄敬舆太史的书法,教沈尹黙学欧阳询《醴泉铭》,以黄自元(敬舆)临《醴泉铭》为范本,因先生年幼,不知书法好坏,依样画葫芦临写,十五岁虽能为人书扇面,但不能悬腕。父亲要他写三十把带骨扇面,还要他用鱼油纸去勾摹正教寺壁上祖父赏桂诗,就深感手臂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写字之苦。又遇到父友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辄手摹心近。当时字体像仇继恒。
一九〇七年,沈尹黙在杭州,陈仲甫(独秀)一见沈尹黙就说:“昨日在刘三处,见你写一首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这给沈尹黙是当头棒喝。于是遂取包安吴《艺舟双样》论书部分细加研读。从魏碑着手,经过十年洗伐,终乃笔力雄健,面目一新。陈独秀之语,不见独秀书面文字,而多次出现在沈尹黙之回忆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秀之名是一个禁区,而沈尹黙不逊嫌隙地写进去,当是新民晚报党内领导编辑蒋文杰托唐云旌(大郎),乐小英去同沈尹黙商谈,沈尹黙不同意删去这一段,沈尹黙说:“这是读书法,不是谈政治,陈独秀是批评我,不是奉承我,没有陈独秀批评,我就达不到今天水平。”沈尹黙最后表示,宁可稿子收回不发表,决不让步。大郎急中生智,想出用陈仲甫代替陈独秀,但见报却改成姓陈朋友了,文汇报用时改成安徽朋友。尽管为何改,明眼人都一望尽知。上世纪70年代末,文史资料选辑发表沈尹黙旧作《我与北大》这才得以知悉陈独秀与尹黙密切过从,友好情深。陈独秀长沈尹黙三岁,当时正是风华正茂,意气奋发青年时期,为了追求新思路,到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陈独秀在刘三处见到沈尹黙的诗,非常称赞,遂往前结交,毋庸讳言,由评诗论及书法,陈独秀更爱沈尹黙诗。而对沈尹黙书法即兴地发表了他当时一己之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毫不隐瞒地告知大家,胸襟坦荡,求索不已,堪为榜样。
其实,沈尹黙那时书法已相当了不起,一九〇九年杭州有一本陈曼生的书法,题签即出于沈尹黙之手。一九一一年周梦坡在杭州灵峰(今杭州植物园)植梅三万枚,营屋为游者小憩。此地原咸丰,同治年间,蕉隐所画灵峰《探梅卷子》,所题画者皆咸同,故老有声于当时者所绘,周梦坡此举,顿复旧观,请不少有声于世之名贤吟诗绘画,写记。周梦坡特看重青年沈尹黙文采及书法,破格嘱题,沈尹黙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灵峰补梅记》此文已是第一流,书法亦是。一九一一和一九〇七,只差四年,可以想象,沈尹黙在一九0七年的书法不会差到那里。然沈尹黙着眼点更高,把陈随口之言作鞭策,攀向书法更高峰。
一九一三年,沈尹黙到北大执教,一意临写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近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更爱写《张猛龙》,对新出土《元显隽》《元彦》诸志都爱临写。那时作品,传之最广的莫过于一九二一年书写《蒋太夫人墓志铭》及《曼殊上人诗稿》。 一是魏碑体,一是方笔行楷,蒋太夫人是蒋介石生母之墓志铭,汪兆铭作墓志,胡汉民作铭。有历史价值,令人关注。苏曼殊和尚,风流倜傥,其诗吸引了当时不少青年人,成为诗界一大奇迹,此集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戴季陶题签,张静江题扉页。
沈尹默为单不庵(钱玄同嫂兄)书《鲍照飞白书势铭》,笔触厚重,不愧一笔魏书代表作。越二年,沈尹默书《孙禹行上将公葬墓志》笔致虽酷似张猛龙,但已经有唐碑味道了。
在北大,沈尹默先生书名广为流传,北大名教授曾任教育部次长李书华(润章),称先生之书中国第一,一九二九年,沈尹默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答记者问中有记者问:“沈厅长,您书法在当代是“中国第一”了,今后对学校的书法教育将为掀起一个高潮!沈尹默风趣地答道:“如果你们认为我的书法“现代第一”,那我该说也是天下第一了…由此可见其对书法很有自信。
在重庆仍不废临碑,临了大量字帖,流传很广。一九四〇年应顾祝同、陈诚、钱大钧、张治中等人之请书《何敬之五十寿序》,虽用褚体大楷书,有历史价值及艺术欣赏功能,一九四三年为《林公铎先生墓表》书,一代学人写照,沈尹默之正楷已到了顶峰,无怪其侄林尹将原稿要带到台湾出版。
更可奇怪的荷兰驻中国大使一等秘书,汉学家高罗佩,在主编《世界美术大辞典》、称沈尹黙先生书法为“民间第一大书家。并撰联及古诗二次当面的沈尹黙请教,一在一九四四年,一在一九四六年春。
一九四六年东返上海,以鬻书为生,作品流传更广且多,如《孙蕉轩九十嘏寿辞》、《澹静庐诗剩》、《书王羲之笔阵图》《书朱铭山七十寿序》、《白经天墓志铭》、《潘履武先生家传》等等。《书王羲之笔阵图》为一九四七年教育部特准,特别是书《朱铭山七十寿序》台湾有学者评其书为已经到了隋唐,宋元书人已屈居其下矣,评价之高,钦佩之情,无以伦比。
戴自中谨作于乙未杏月二十二日
Lot719-Lot733为同一藏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