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67 傅抱石 1961年作 湘夫人 镜心

湘夫人
拍品信息
LOT号 2767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1年作 湘夫人 镜心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65×32cm 创作年代 1961年作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83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名家谈收藏•经验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 年7月第一版,第79页。
2.《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第174-175页。
3.《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作品选——傅抱石、钱松嵒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第40页。
4.《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三),新华美术中心,2010年4月第一版,第130-131页。
5.《春华秋实—新加坡秋斋藏中国近百年书画》 卷一,佳士得,香港,2016年11月,第254-255页。
【题识】苑华同志惠赏,一九六一年三月,抱石金陵并记。
【印文】抱石私印
【鉴藏印】星洲秋斋珍藏
【展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收藏大展”,2009年10月30-11月10日。

【说明】
1.上款人苑华同志即李苑华,为文革前广东省委交际处干部。
2.傅二石题签条。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工作人员。

父亲所描绘的女子,大都有着激烈的戏剧性的命运。父亲从不借助于激烈的动作,或是复杂的环境,而是着力于开发她们的内心。这些仪静体娴的女子们,默默地,彷佛永不启齿,激荡我们心胸的是她们洋溢着丰富情感的眼睛。这眼睛把她们的人格、她们的历史与心情都倾诉给我们了。
我常常一-闭目,便浮现出父亲画美人眼睛时的情景:专注得甚至有些紧张的神情,不断把眼镜摘下又戴上,不时地弯下腰准备动笔,又挺起身仔细端详,彷佛喃喃自语,又像在与画中人相聊。他手中一支细笔濡了墨,不断地在唇上舐弄,直到感觉最好的时候,才伏身下笔。父亲笔下的眼睛,从浓到淡,从近到远,有无数的层次。只有父亲这样精细的心与手,才能画出这种细腻复杂、灵动多端的眼神,也才能使美人天真无邪的眸子饱含着精神上的无穷喜忧与哀乐。
眼睛在父亲仕女画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我想《湘君》与《湘夫人》这两幅画最能说明这一点。画面上都只画了一位女主人公,都是静静地伫立在广阔的水面上。这一对姐妹,同是舜的妻子,同有着深邃的感情,但妹妹湘君那略略向上眺望远方的目光,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她性格中阳刚拔毅的一面,体会到她酒脱的情调;而姐姐湘夫人,稍稍低垂、凝视不动的眼神,又使我们不能不为她那执着且隐忍的雅重风韵而心醉。
父亲的仕女画,一般被认为是禀承了顾恺之的传统,但我以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继承了顾恺之《洛神赋》的精神。这种继承绝不仅仅是指笔墨趣味,更多的是指画家的美学意识。父亲的仕女画丝毫没有《女史箴图》的那种说教倾向。父亲在画中极力追求绝对美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们内在的与外在的魅力为我们提示了真理的存在。不仅是二湘、山鬼这些神人合一的主题,父亲就是描绘普通女子,也绝无烟火气,不乏出尘之姿。
傅益瑶《我的父亲傅抱石》

满纸木叶随风飘洒,或近或远,或聚或散,徐徐的翻飞降落……一位典雅的女性,亭亭玉立,微步其间,娟秀的面庞上,柳眉、杏眼、樱口,是古典的至美,那穿过落叶含情远望的眼波,隐隐透出了些许惆怅……一个清空洒落的境界,一个曼妙美丽的倩影。这就是傅抱石先生用画笔诠释的屈原《九歌•湘夫人》词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促成了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诞生,时值一九四二年一月。傅抱石也是自该年开始了屈原像和《九歌》人物创作。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随同郭沫若在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期间,政治思想诸方面受到郭沫若的不少影响,他的这类创作,显然呼应着郭氏剧本《屈原》,‘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逸士特为表彰。’(《郭沫若》语)这便是傅先生此类人物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抱石先生的第一幅《湘夫人》绘制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他在画上作题曰:‘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俯,其妙迹尤光辉天壤之间。予久欲从事,愧未能也。今日小女益珊四周生日,忽与内人时慧出楚辞读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禁彼此无言。盖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商量写此……’次年十一月郭沫若题诗其上,结句曰:‘莫道婵娟空太息,献身慷慨赴幽并。’作品的创作起因和意义再清晰不过了!从这时起,屈原与《九歌》成了抱石先生人物画的重要题材。物换星移,当时间步入五六十年代,那些曾经寄托著作者愁绪与悲情的艺术形象,便渐渐有了变化,变化为作者特定的艺术美的符号。或是忠义气节的代表,或是清逸雅丽的标志。以‘湘夫人’为例,四十年代脸面和眉眼都偏长,显然受到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影响,其表情又时有怅然若失的愁情。五十年代开始有了变化,到六十年代,脸面渐圆,也稍稍丰满了,眉眼略短更合于比例了,眼目明媚起来,愁绪减弱了许多。这一变化,反映着社会、思想、性情的转化。
此件《湘夫人》目含深情,襟怀洒落,超然脱俗。画中湘夫人仄身侧立风雨中,淡墨勾勒体廓,人物线条采用了六朝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法,线条细长而柔韧,绝无粗细轻重之变化,且圆笔中锋行之,绝无方折,衣纹转折处皆作弧形圆转为之。湘夫人侧身凝望间,眼眸中噙着的是渴望与思念,眺望远方的目光中写满了对夫君的思恋和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同时又让人们看到了理解和支持,以及她内心的坚强和刚毅,傅抱石用他手中极具诗意的画笔引领我们进入女神的心灵世界,让观者为画中女子执着深邃的情感和女性特有的文雅风韵而心醉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