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09 沈尹默 1944年作 楷书集宋词二十五言联 立轴

楷书集宋词二十五言联
拍品信息
LOT号 2709 作品名称 沈尹默 1944年作 楷书集宋词二十五言联 立轴
作者 沈尹默 尺寸 157×14cm×2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92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朝来边警与沈阴,门外吴船万里心。减字偷声作排偶,费他一字一沈吟。近人辑词为联者多已,视寄庵词伯所撰此联,气功远逊。甲申夏始,会石田小筑,获观之,佩赞之余,遂题口号,似千帆世长兄鉴教。曾劬跋,尹默书。
【印文】沈尹默、竹敦邨人、竹溪沈氏、石田小筑、但未白头耳
【题跋】此联藏寒斋近四十年,子苾尝夸为三绝者也,今以寄赠淡芳大弟,愿宝爱之。乙卯正月,会昌记于武昌。印文:千帆、程会昌
【说明】上款「千帆」即程千帆(1913-2000),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释文:
故山更好,看鹤飞深谷,猿啸高崖,愿同往从之,老子平生无妄语;
客路相逢,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所未能忘者,男儿西北有神州。
愿同往从之——沈尹默楷书集宋词二十五言联
1944年沈尹默在重庆曾家岩借地营屋以卜居,室名为“石田小筑”。潜心书艺,临池不懈,对褚遂良书法尤为用心,经常将自己的临作赠与潘伯鹰等人,相互交流学书心得。据张充和自己回忆说:「我由青木关进城,总去陶园看尹师写字,如果写屏对时为他拉纸,是无比的享受,虽然站在对面,字是倒看的,只见笔尖在纸上舞动着,竟像是个舞者,一个字是小舞台,一篇字是大舞台,舞台的画面与动态,都达到和谐之美的极境。运笔时四面八方,抑扬顿挫,急徐提按都是音乐的节奏,虽然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却于节奏中得到恬静。」
楷书集宋词二十五言联为汪东先生斋联,亦集词句而成。(范成大《三登乐》、汪莘《沁园春》、倪称《蝶恋花》、邵亨贞《长亭怨慢》、姜夔《翠楼吟》、刘克庄《玉楼春》。)既是沈尹默宗法唐人褚遂良书风,且又含蓄委婉地融合进自家风貌的书法作品。既泽古功深,又机杼自运。用笔提按丰富细腻,结体生动,清圆秀润,笔势老练而精到,作品中蕴含着劲健神爽,清新俊美的精神风貌。虞世南《笔髓论》有云:「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这些种种妙处,从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得到。坚而不放,聚而不散,严谨收敛,合规中矩,是沈氏书风的一大特色。因此无论是他的正楷亦或是行书,都使人无懈可击。那种位置经营各得其所周到之处,纯然就是大家风范,国手气度。正因如此,像这种长联,先生书来也是自始至终庄严恬美,不尚霸悍,亦不弄险求炫技,其中所蕴含的书卷之气,又岂是抄手辈望其项背哉。
同为现代书坛的风云人物,与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等人不同,沈尹默出碑入帖,最终入帖又出帖,成为现代帖学的开派人物,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谢稚柳对他评价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在重庆的7年,是沈尹默书法走向成熟的时期。沈尹默一生致力于帖学研究,又能熔铸百家,碑帖兼容,以碑之雄强力矫帖派书法靡弱之时弊,于帖学式微之际力挽狂澜,开「二王」一脉帖学之新风,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新刚健的艺术风格,成为现代「二王」流派书风的领军人物。
程千帆 (1913—2000),原名程会昌。湖南宁乡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程千帆中年之后遭遇坎坷,学术生命一度中断,晚岁却勃发生机,成为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军之人,当代人视之为文史大师。他的《闲堂诗集》,钱钟联评价卓然有陈后山之风。
程千帆一生爱好对联,也重视对联。在《关于对联》这篇文章末尾总结道:「对联是我国文学中一种源远流长、兼有普及提高之长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样式。它本应该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度之地,但不知为会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一致同意将它开除了。这恐怕也是文艺界应当平反的错案之一。我在这里对它略作介绍,无非抛砖引玉,引起注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专门研究对联的专文或专著问世。」在文章中,他高度评价了楹联的艺术价值,大声疾呼人们重视这种文体,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史地位,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我共寄庵同一笑,此中缘法自关天。」这是沈尹默应汪东之情,为沈祖棻《涉江词稿》所题绝句。时,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日。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教授,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乃二十世纪词坛一位奇女子。就读南京中央大学,与尉素秋、曾昭燏、章伯璠、徐品玉、杭淑娟、张丕环、胡元度、游介眉以及龙芷芬诸辈结社填词,曰「梅社」。所作《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颇得乃师汪东赞赏,以为:「后半佳绝,遂近少游。」尤其是结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更令得世人叹服,或遂戏称为「沈斜阳」。而这不过是一篇习作,二年级修读「《词选》」所呈交作业。时,二十三岁。沈祖棻在《自传》中说:「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其后,词境渐进,并且得名于当世。一九四九年四月,汪东撰《<涉江词稿>序》曾忆述这么一段故事。曰:「曩者,与尹默同居鉴斋。大壮、匪石往来视疾。之数君者,见必论词,论词必及祖棻。之数君者,皆不轻许人,独于祖棻词咏叹赞誉如一口。于是友人素不为词者,亦竞取传抄,诧为未有。」
汪东颇为自己有这么一位词弟子而感到自豪。因此,将祖棻集成词稿五卷寄沈尹默,嘱为题句。汪东以易安比祖棻,沈尹默亦有同感,并且以为:昔时赵(明诚)李(清照)今程(千帆)沈(祖棻),或许乃上天一种安排。而她跟李清照确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都出生于诗书世家;都有着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也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沈祖棻被学者们推崇为上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吴宓曾盛赞:「棻品性纯淑端和,宓所见女士中第一」。她以一部饱蘸着血与泪的《涉江词》将家国之恨发于笔端,叶佳莹评价其为古典旧词的集大成者。
夫妻二人,一位学者兼诗人,一位诗人兼学者,鸾翱凤翔,琴瑟相谐,令世人钦慕。
1942年春,程千帆、沈祖棻夫妇来到成都金陵大学执教,冬,成都金陵大学五名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沈祖棻、程千帆担任指导教师。社团较为频繁地活动至1947年10月,除了先后加入诗词社的14位学生社员,诸多前辈学人如林山腴、汪旭初、汪辟疆、沈尹默、庞石帚、萧中仑、程穆庵、陈寅恪、刘永济、谢无量、向仙乔、吴雨僧、潘重规等均曾在其刊物上发表作品。他们在五四新文学冲击下,共同寻求旧文学的生存发展之路,以师弟传承的方式,继承诗词雅正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时代的内容,延续着忧国忧民士的精神。沈祖棻开设的词选课聚集了金陵大学、华西大学以及四川大学爱好诗词的学生。弟子之中,与他们相交最勤的要数王淡芳。
程千帆说:「数十年来,淡芳书问最勤,虽十年浩劫中亦未间断。」
王淡芳(1920—2005),号菊如,别署雪邨,四川丰都(今属重庆)人。194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沈祖棻弟子。曾在重庆、泸州、成都任中学语文教员、高级教师。成都银杏诗词研究会顾问,《重庆艺苑》编委。着有《雪邨存稿》,《四川近百年诗话》(与朱寄尧合着)。
学生向学好学不说,且有晚辈一样的细心关怀,尤其是在高压的文革时期给程沈二位以温暖以慰藉,让他们非常感动。程沈二位给王淡芳写信改诗,乃至寄赠书画作品和家传之物,其情之厚,逾于他人。
程千帆在1975年致王淡芳的一封书信中说:「……知甚爱沈吴兴书,因发尘箧,……楷书对联一幅,……,别邮奉寄。其宋词长联乃是吴县汪先生往年集以见赠者,华阳乔大壮先生为之题诗作跋,而秋明老人书之,均极精善,故子苾夸为三绝。」
程千帆题跋:此联藏寒斋近四十年,子苾尝夸为三绝者也,今以寄赠淡芳大弟,愿宝爱之。乙卯正月,会昌记于武昌。印文:千帆、程会昌
王淡芳说:「我在十年‘文革’之中,家被抄没,图书尽失。待一九七六年天地复苏,欲理旧业而架空箧虚,无从肄业。时先生(指程千帆)亦甫摘帽平反,余痛在身。当知我困境,即从劫余幸存之家藏韩集、苏诗等十余种线装古籍及沈尹默、谢无量、潘伯鹰诸先贤之墨宝自汉皋寄我诲我,其中尤其珍贵者先生并以其尊人穆庵太老师生前作书常用之汉砖古砚见赐,并赐诗诲我勉我。这些诗即《以旧藏诗集数种寄赠淡芳,聊答存问之厚,因媵二绝》及《复以家藏汉砖砚奉寄二首》(诸诗均载《闲堂诗存》之中)。」(《春风化雨永润心田》,见《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977年,沈祖棻和程千帆自愿退休,重返江南,和故朋旧友相聚,岂料6月27日在回到武汉的返家途中,沈祖棻不幸遭遇车祸不治身亡,一生忆江南的苏州女子,从此安葬在了武汉九峰山公墓。在沈祖棻故去的那个夏天,程千帆没有沈浸在悲痛中止步不前,而是奋力整理亡妻的诸种遗作。并在不久之后将《唐人七绝诗浅释》和《唐宋词赏析》付梓出版。
1996年的春天,程千帆回到武汉,八十三岁的老人,在他亲手书写的墓碑前痛哭流涕。因为他给她的一生,太多坎坷。
「故山更好,看鹤飞深谷,猿啸高崖,愿同往从之,老子平生无妄语;客路相逢,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所未能忘者,男儿西北有神州。」这是他们一生对为学、为词的共同理解和为人的共同标准,亦是他们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