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001 清 北京地方钱庄票一组四枚

清 北京地方钱庄票一组四枚
拍品信息
LOT号 13001 作品名称 清 北京地方钱庄票一组四枚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1,500-2,500 成交价 RMB 2,875
材质 形制
著录:《北京纸币八百年上卷》P250 天源号 北京前门大街路西凭帖取当十现钱十吊。

清 北京地方钱庄票一组四枚,含“天源号,同义号,辛亥年号贴,同泰钱店红帖”,保存完好

石长有,1949年生于辽宁抚顺,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65年开始搞邮票收藏,改革开放后转入纸币收藏,三十余年收藏各种钱庄票及钱庄史料万余种,举办过专题展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讲座。在有关报刊上发表论文几篇。出版《民国地方私票图录》、《清代地方私帖图录》、《假钞掲秘》、《纸币图解》、《纸币360行》、《北京纸币800年》等专着(合着)。
现为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篇副主编。

北京的钱庄是由一些不同的金融机构演变而来,如有的从清代的钱铺、炉房脱胎出来,有的由票号等发展而来。钱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它源于货币兑换为主的钱店、钱铺,以后逐渐成为专门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机构,有的还享有发行银票、钱票的权力。钱庄在全国各地名称不一,天津、北京、沈阳等地多称银号,江浙一带称钱庄,有的视规模大小而别,规模大的称为银号,规模小的称钱庄。兰州等西北地区不分大小,都称银号。在北京资本额大的称银行,资本额小的称银号,而抗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财政部硬性规定其业务经营与钱庄相同的银号一律改称钱庄,银号的名称从此以后也就不复存在了。

北京钱铺
明朝末年北京就已有钱桌、钱市的门市出现,但那时规模极小,仅设钱桌于繁华闹市,以兑换为主。据记载,北京的银钱业务是从旧炉房脱胎而来的。主要业务是兑换铜钱和纹银,承做顾客签发票帖取钱业务。从康熙到道光十年(1830年)间,在北京开设的钱铺就有389家。北京当时最大的钱铺为东四牌楼的“四大恒”,即:恒利、恒和、恒源、恒兴四联号。该四家之营业范围为买卖现金、银、制钱及存款放款;外代“捐柜”并出银票钱票以及和内务府(清朝内账房)交往。外传四大恒为内务府旗人所开,但实系汉人董某等集资所设,年深日久,竟以讹传讹,其内部人员,完全为通州人。四家字号市面上通称四大恒钱铺,但其门外牌匾及内部图章,均无钱铺字样。按当时钱铺、钱蜡铺或货行,凡拟出银票、钱票者,需向步军统领衙门纳纹银500两,领得钱幌子悬于门外,即允许填发银票和钱票。此项银票和钱票,由出票家用纸条书写:凭条付北京秤银或公砝银若干两,也可以带零,如几钱几分,加盖本号图章,四大恒银票有5000两一张者。大部分的钱铺和烟钱铺只是做小额银钱的营业,营业项目不外兑换银两,出钱票。以前开钱铺的钱幌子只须在地面上通融过即可开业,所谓地面,即步军统领衙门的左右翼,以为保护营业之需。因以前钱铺的准备金,有等于无,时出花样,反正都是小民小利的勾当,所以需地面来保护,平日维持,也很可观。钱铺的兑换银两分为两部分,一是代客夹碎整宝整银,一是以银两兑换铜钱。以前钱铺门首,都有两面招牌、就是“京平足银”和“市平松江”。那时银两本无铸成统一成色的货币,所以成色上各有不同,有锭”、“马蹄银”等叫法,各有其纯银含量,如松江锭便比足银百两少三两。又因当时衡器,对于称量银两各有不同,京平比市平小,所以给足银,如客人要市平,就须给松江锭了。当时银两衡器有四种,以“市平”为主,比市平大的为“库平”,即供解库交官项过平之用。库平比市平大三两六钱(指百两),京平比市平小种小二两七钱,一种小二两六钱,还有一种“公砝”是同行(票号、炉房、金店、钱铺)往来以“公砝”为主,各不相欺,公砝比市平大六钱。钱铺吃兑换银两有四种方式:一种是“抹蜡油”钱铺有字号在,明的不敢使老虎钳剪,银渣钱末的自然免不了,于是在银锭下马峰窝中抹蜡油,以便回平时足量;二是“扣平”,即公然少给二三分;三是“三成色”,所谓三成色和扣平差不多,即在银两中,差三成成色(百分之三);四是“九八兑”,清代兑换银两铜钱,都有九八、九六之名,即银换银差百分之二,百分之四兑换铜钱,取钱票就差十分之二、十分之四了。总而言之,几种扣平方法,只要使用一种,就扣了客人的银钱,还说出名目来,使人不知鬼不觉地吃了亏。
钱铺有专营钱业的,也有为烟铺代营的,名为烟钱铺,有为蜡铺代营的,名为蜡钱铺。东四北七条西口,尚有一家蜡铺,现改为卖奖券兑换银钱,是北京仅存的蜡铺,清末出票子很盛行,只须找一个顶腰的,再和该管左右翼说知,便可开业。那时负地方之责的为步军统领衙门,即所谓提督衙门北衙门便是。九门提督例为亲贵大臣兼任,而两翼五营二十三泛,凡久在京城鬼混,都极易合拍,钱铺于此产生。钱铺出票子利益非常大是出票子不必用准备金,出2000吊票,即自制2000吊,空手得钱。二是即使持票人来铺兑换,白票子照例九八扣、红票子照例九六扣,自票子就是平时出的钱票,红票子即是新年所出,以取吉利。三是钱铺撒出大批钱票后,或弃铺潜逃,或收集大批沙板水上漂坏钱,特意雇人挤兑,将坏钱一律打发清楚后,再改头换面,重新开业,再行蒙人。四是“卖空”,与专门做假票子的人勾手,卖给做假票子人几十张白票子,有号头没字,没钱数,没赋价卖出,自己填钱数,可以到处行使,若至本铺行使必被勾废,若说是假票,戳记是真的,若说是真的,号头字迹都不是本铺所写。
开钱票子,认钱票子,做假票子,均须专门人才外行人办不到。钱铺出票子,向以草字书写,一家一样,并不雷同。票纸大小,也一家一样,外行人一看,仿佛差不多,实际票纸的横纹真纹,全不相同,而且每家钱票,均有秘密暗证,外人不易得知,但瞒不过认票子的钱桌子及做假票子人的眼睛。钱票形式,长约五六寸至六七寸,宽约三四寸至四五寸,上面戳记很多,除字号水印外,有“迎首”、“对口”、“背后”许多名目。后来铜元出现后,银号也出钱票,票面从“京钱某吊”,而改写“铜元某十枚”,或直写格言,或刻闲篇,字迹也不似旧票潦草,迎首戳记也极讲究,此种钱票至民国初年才逐渐废除。
钱铺另一项业务就是代办“捐官”事项,当时称为“捐柜”。捐官制度,在清代中叶就已经有了,但是仅仅是捐衔,并非捐官。到咸丰丰中期,各省军兴,于是有“实官捐”之举,之后某省水灾、某省旱灾、某省兵灾,都举办捐案。捐官而称实官捐,以只捐几品衔,后则定出捐道台,捐知县,捐得之官,也可到省候补。捐柜不仅代客兑款,且须手眼通天,在吏部员司、书吏以及笔帖等小吏,均须拉拢纯熟,有所谓“上兑”、“分发”、“马上”、“捐衔”四大门。上兑就是照交捐款,较比普通人手续简单,领捐照文凭容易。分发,就是抽签分者,吏部“转盘”“抽签”,号称铁面无私,全凭运气,但一到捐柜人手中,居然能抽到邻省,不致于被发到新疆,云南边荒远省。马上,即马上可以指发到省,更可以马上补缺,最不济也能马上派差。但必须先交钱。当时捐一“七品衔”需银300两,捐一“九品衔”需银100两。而这只是由捐柜交到部里领照费用,其他收费还有很多。
在清朝末年,无论何种行业,只需买到步军统领衙门钱幌子,即可随意发银票、钱票,无任何条件与规章而且不加限制。由于行业不等,字号大小不ー,人品良莠不齐,以致时常发生倒闭,逃跑等事,尤以五月节八月节、腊月到年底或闹银根时期,倒闭逃跑的更多。因此北京每年发生银票挤现风波若干次,实为市面巨大祸患。直到外国银行、大清银行相继设立,银两渐废,这种以兑换为业的钱铺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