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32 岳敏君 1995年作 音乐

音乐
拍品信息
LOT号 4232 作品名称 岳敏君 1995年作 音乐
作者 岳敏君 尺寸 140×140cm 创作年代 1995年作
估价 6,500,000-10,000,000 成交价 RMB 11,27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千年末的中国艺术》 香港新艺煤有限公司 2000年版
《岳敏君——迷失的自我》 P78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中国油画家全集·岳敏君》 P36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年版
签名:1995 岳敏君

此作品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戏谑的快感
岳敏君与观念绘画
早在1994年,他就开始对一些西方的经典名画进行戏拟、戏仿,如《草地上的午餐》、《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们》等作品。这种戏仿其实还是在延续他创作上的荒诞意识,或者说是以刻意地模仿来强化他的荒诞性,将我们曾经膜拜的西方大师的经典画作转化为戏谑的喜剧感。他用他的绘画语言和符号改写经典,修复和更新传统的样式和风格,使它们变形,取消了经典直线发展的可能,从而使古典题材既有主题上的时代性,又用各种荒诞的手法制造了许多笑料。这种改画一方面是发掘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经典的虚构性,向单一叙述提出质疑。因为人们对它们的审美已基本定型,岳敏君的实验使这些熟悉的模式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期待,让观者体味新模式和新视角所产生的惊喜,以及摆脱经典规则后的自由。
——冯博一

《存在便是一种荒诞——关于岳敏君的艺术》(节选)
1978年8月,以《文汇报》发表卢新华小说《伤痕》为标志,中国文艺界开始了对于十年文革的反思与批判,随后中国大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思文革时弊及个人文革经历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和作品打破了以往“红光亮、高大全”的刻板的创作模式,重新向人们展现了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他们依照自我生命之经验,创作了一批在当时具有高度启蒙与前卫意义的作品,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更替。不同于此前时期空洞乏味的历史及意识形态叙事,这批艺术家开始回归到对于个体及周遭生命状态的关注,用最敏感的触角捕捉时代与社会的脉搏,试图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问题意识。
1989年,岳敏君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崭新的时代节点上,新艺术的大门已经缓缓打开并预示着无数关于未来的可能性,此时的岳敏君如同众多同辈青年艺术家一样,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在这条新的征途中留下自己的足音。而对于观念绘画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令岳敏君成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此一时期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及《音乐》等作品,均是岳敏君对于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名作进行戏仿与结构的成功典范。在《音乐》一作描绘了希腊神话中掌管悲剧(Melpomène)、诗歌(Erato)、哑剧(Polymnie)的三位缪斯女神。在画面中,岳敏君保留了原画——法国十七世纪宫廷画家勒叙尔于1652-1655年创作的《缪斯三女神》——的完整构图,但却通过挪用、置换的方式成功地将崇高、肃穆、理性的西方古典主义神话主题转化为一幕空虚、无聊,甚至有些荒诞的闹剧。画家借用平涂的广告画手法,将画面施以鲜艳幼嫩的“庸俗式”色彩,一举解构了原作中优雅沈稳的古典用色规则与柔和静穆的画面氛围。同时,画家将原画中的人物置换为其标志性的咧嘴大笑形象,以自嘲的方式地描绘了跪地翻阅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画册以及一旁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的两名青年男子。从他们的情态中,岳敏君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形象地揭示出面对时代巨变,青年一代的无所适从与迷茫彷徨——他们浮夸肤浅、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既不愿意回到过去,又无法走出深陷其中的现实与精神困境,因此作为一种无奈的反抗形式,他们只能以嘲弄的方式来拒绝一切经典。
就绘画语言而言,岳敏君将人们奉为经典的大师作品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对经典进行借鉴的同时又消解了画面中的神圣性,并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对其进行改造与颠覆,从而实现了经典的重新激活与再造。而在图像的复制成为此一时期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方式之时,岳敏君的创作逻辑与实践无疑具有了更显着的前卫意义。正如易英曾评价说:“在这个图像复制的浪潮中,岳敏君可以说是反其而行之,当老照片、历史画在里希特式的复制中复活的时候,他却是在拆解这种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