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217 陈丹青 1986年作 母与子

母与子
拍品信息
LOT号 4217 作品名称 陈丹青 1986年作 母与子
作者 陈丹青 尺寸 74.5×100.4cm 创作年代 1986年作
估价 3,500,000-4,500,000 成交价 RMB 4,025,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签名:陈丹青 1986
说明
本拍品经艺术家本人确认为真迹。

这些把孩子揣在衣襟里的牧女,当她们散坐在地上哺乳时显得特别美。其中一个牧女看去十分老实,她的长相很单纯,孩子的脑袋用力拱进她衣襟吮奶时,她呆呆的出神的面容给我印象很深。我想起许多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劳动妇女,人们喜欢把她们画得精力饱满,笑逐颜开,其实她们经常是疲倦的,默不作声的。感人之处也就在此。
——陈丹青

《母与子》原为陈丹青重要早期创作《西藏组画》系列其中一幅,是艺术家在中央美院的毕业作品与正身之作。这组创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运用欧洲油画写实性语言描绘了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其生动细腻的视觉风格及深刻的人道主义视角,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流行的主题性绘画潮流中可谓独树一帜。《西藏组画》的出现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不仅引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少数民族题材与乡土题材的风行,也对85美术新潮和现代艺术运动有着非凡的启发意义。关于《西藏组画》的灵感来源,陈丹青在论文《我的七张画中》将之归因于1978年举办的法国乡村绘画大展。法国乡村绘画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及柯罗、库尔贝、米勒等画家的各类杰作都给陈丹青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此他在“画西藏组画时只想画得和米勒一样,追求我心目中法国式的现实主义。我对西藏既不了解,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当年我把西藏的视觉经验当作法国绘画的替代,那是一种故意的误读。”
此幅《母与子》作于1986年,为陈丹青按照八十年代初的旧作所重新绘制的,在构图和人物造型上与前作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细节处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与推进,即较之于旧作的色彩更丰富,人物的表情也更微妙。如同米勒的《牧羊女》、《拾穗者》一般,此幅以朴素但却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藏地寻常生活中某个温暖而平静的瞬间。画面中,三位藏族妇女围坐在帐篷底下照顾着各自的孩子,俯仰之间行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以白色的帐篷作为映衬,艺术家将视觉重心集中在母亲与孩子间的互动之上,并通过人物脚下的散落的锅、勺、水壶等生活器具为平稳的画面格局带来含蓄的律动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色调处理上,画家选择了以黄褐色为主的暖色调,藏袍上的青绿色块和绿松石项链穿插其中,行成一种柔和的跳跃感。人物造型如雕塑般坚实敦厚,藏族女性健美的躯体,黝黑的肌肤,不拘小节的作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画法上看明显带有米勒的痕迹,但同时亦结合了画家自己的写生体验。纵观全幅,画面笔触厚重粗拙,以团块色彩塑造各种物像,力求通过单纯的形象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画中的女性之间,母子之间,空间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统一而和谐,在看似强悍的用笔之下呈现出一种温馨的居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