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26 王东石仿东坡石铫壶拓本 顾景舟题跋 清 尤荫画 东坡石铫壶图

王东石仿东坡石铫壶拓本 顾景舟题跋 清 尤荫画 东坡石铫壶图
拍品信息
LOT号 5026 作品名称 王东石仿东坡石铫壶拓本 顾景舟题跋 清 尤荫画 东坡石铫壶图
作者 -- 尺寸 画心(尤)长77.5cm;宽37.2cm;画框(尤)长135cm;宽58.3cm;画心(王)长89cm;宽35.2cm;画框(王)长135cm;宽58.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632,500
材质 形制
出版
《阳羡砂壶图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张虹,李景康编着,1998),页76。
《随园诗话》卷十四(南京:凤凰出版社,袁枚着,王英志校点,2000),页350。

来源
尤荫(1732〜1812)
瑛棨(?~1878)
张虹(1891~1968)
李景康(1890~1960)
赵中令(1913~2015)

释文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坡公石铫旧藏予处,今贡入天府,迹往名存,此诚千载金石之异能也。欣然写图,画贻同好,水村学人。」
「尤荫私印」白文印
「石铫山房」朱文印
「中令过眼」、「三十六琴书屋铁客秘籍金石书画之印」白文印
「随园诗话四卷载:『尤贡甫在真州市得东坡石铫,容水升许,以铜为提,铸茨菇(叶)一瓣,上篆元佑二字,盖即周穜所馈坡公物也。郑炳文题云,炼石天留云气古,煎茶人去水痕干。谢登倩(注释1)云,毋矜酒户大,独托石交深。未几有人买去献上方矣。主人绘形作册,传播艺林。』(文乃也字之误)郑炳也虎文、余秋室集、施学濂耦堂皆有歌咏和水村诗,长不及备载。原稿皆存余处。当时应多家和酬,想岁久湮没,仅于海内外搜求而止此耳。水村曾仿石铫自制泥壶手拓以赠友好。张谷雏于民廿年(1931)后,获得拓片,并用东坡韵题于图上及跋,甲戌岁(1934)李景康亦题长诗于拓片上,用纪其盛。该件亦由余所得,二美已俱。用志幅末。民国九十年(2001)八月上浣峄阳赵中令于台垣松山寓所。」
「赵中令印」
「中令寿」白文印
「铜腥铁涩」、「泉。爱此苍然深且宽。水村。」拓印题铭并款识
「石窗」拓印款
「品泉为爱在山泉,器量深宏饮亦宽,赖有水村存古意,俨如元佑说苍寒,自惭俚句谁为和,重仿新图墨未干。漫笑求壶千里外,访简传语报平安。昔尤水村家藏石铫壶,为周穜所赠苏长公物也。进呈内府后,因广写图以赠知交。今岁从蔡子寒琼借得抚本传写一帧,尚未装池。适吾友王秋斋为予作介购得水村仿造石铫壶一事,洵有缘也。爰次长公韵以纪之。癸酉(1933)岁阑拓赠凤波兄。谷雏识于赤柱山赤雅廔。」
「长」、「谷雏」朱文印
「张字分明」、「谷雏自赏」白文印
「长公千载古人之雄,诗文词字百代笼,更兼画笔妙,寰宇九州岛四海谁追踪,萧然笠屐见襟抱,风飘衣袂如神龙,山泉笑酌意独远,知公心事惟周穜,臣心如水皎日月,斗筲器小怜荆公,水村千载独神会,岂将余技夸雕虫。深宽诗句见肝胆,发人深省如晨钟。我亦羹墙想风采,一生低首惟坡翁。甲戌(1934)初春百壶居士李景康题于香港慧业山堂。」题铭并款识
「凤坡」、「景康」朱文印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五日江苏宜兴顾景舟拜观于旅台客次。」题铭并款识
「顾景舟印」白文印

「尤荫画 东坡石铫壶图」、「王东石仿东坡石铫壶拓本 顾景舟题跋」,书画壶拓,二屏联作。「东坡石铫壶图」为清乾隆年间尤荫写其家藏「石铫壶」,为宋代周穜赠予苏轼长物,东坡曾赋诗谢之。尤荫后来将壶进贡内府,为纪念之,故写石铫壶图以赠知交,上题苏诗并铭款,钤「尤荫私印」、「石铫山房」二印,图有罕见晚清收藏家瑛棨鉴藏印:「三十六琴书屋铁客秘籍金石书画之印」。画贻同好,壶以图传,对当时王东石、陈曼生等文人紫砂创新有所启发。「仿东坡石铫壶拓本图」为紫砂名家王东石仿石铫壶所制拓本,有「石窗」拓印。壶拓于1930年代为撰着《阳羡砂壶图考》的二位学人张虹、李景康收藏,并题跋其上。(注释2)本世纪初,二美俱为赵中令所得,装池成对,并于裱边长题,志其得画始末。此作不惟递藏有绪,其中尤引人瞩目者,在「拓本图」中有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1915〜1996)于1993年访问台湾时,拜观此作所留下之题跋:「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五日江苏宜兴顾景舟拜观于旅台客次。」宗师已远,手泽犹存,典型于夙昔,更显此二联屏作之弥足珍贵矣。
「东坡石铫壶图」,渴笔皴擦、淡墨渲染,复以浓墨勾勒提破,着意于写出石铫壶「苍然深且宽」、「无脚是轻安」与「以铜为提,铸茨菇一瓣」等器型特征,其铜铸提柄,形如棘棘老枝,仿若铮铮铁骨,茨菇叶一瓣,极为醒目,形完神足。与王东石以紫砂仿东坡石铫壶对照,两者在外观上有所差异,然其造型其本相似,可谓得其神髓。另一位文人紫砂的代表人物陈曼生(1768〜1822),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合作制壶,而有所谓「曼生十八壶式」(事实上并不止十八式),首式即为「石铫」,其铭曰:「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注释3),陈曼生受周穜的「石铫壶」启发,于砂壶与提梁造型有所创发,并由此创造出新的「石瓢壶」造型,其代表作即为画家唐云「八壶精舍」旧藏的「杨彭年制陈曼生为江听香铭石铫壶」(图1)。此书画壶拓二联屏作,正是石铫壶启发晚清文人紫砂新意之见证,无论是对紫砂艺术、金石书画艺术史,或是中国茶文化史而言,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石铫(音读:diào,ㄉㄧㄠˋ)壶」之名,原是出自北宋周穜赠壶予苏轼一事。据唐代陆羽(733〜804)《茶经》记载,古人煮茶用具原是以生铁、瓷或石等材质制成的鍑(音读:fu,或作釜),然而这些材料的缺点在于不够坚实,难以耐热、持久,铜、铁也会让茶水腥、涩。到了宋代,用来煎药或烧水的釜演变成「铫」,形状接近壶,口大有盖,侧边有柄,仍以金属铜或生铁制成。元丰七年(1084)秋,周穜送给苏轼的这把「石铫壶」则是由「釜」改良而成,是一把有流有柄的煮茶器。苏轼得到周穜送的石铫壶之后,赋诗一首以表达感谢之意: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注释4)
苏轼于诗中赞扬石铫壶这种新产品,由于在材质与器身设计上加以改良,免去了铜腥铁涩之病,因而更适合用来煮茶。这把石铫壶,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为尤荫购得收藏,而有了后来的文人紫砂茶事。更有学者认为,这把「东坡石铫壶」的壶身很可能就是紫砂制作而成的,可以作为北宋已经有紫砂器的实物证据。(注释5)由石铫至石瓢,从铜腥铁涩到喜共紫瓯,如千载神会,或正如尤荫所形容:「迹往名存,此诚千载金石之异能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文冠世,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书法擅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作甚富,今存者二千五百余首,清新雄放。词则开豪放一派之先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周穜(北宋熙宁至绍圣年间),字仁熟。宋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时任江宁府右司理参军。元佑元年(1086),苏轼举周穜为郓州州学教授。三年(1088),周穜上疏乞以王安石(1021〜1086)配享神宗,苏轼上《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紫二首》乞正缪举。绍圣间,穜复擢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说书。官至权起居舍人。生平见《宋元学案补遗》。(注释6)
尤荫(1732〜1812)字贡父,一作贡夫,号水村,晚居白沙之半湾,自称半湾诗老,后得痼疾,又称半人,居曰「石铫山房」,江苏仪征人。山水、花鸟、兰竹皆入逸品,尤长写竹,得文同、苏轼法。其苍古沈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家藏苏轼石铫壶,后贡入内府,因广写石铫图以贻赠知交同好,得者珍之。乾隆时尝客和硕礼亲王邸,授汲修主人画法。自号「半山诗老」,乾隆三十年(1765)随和硕礼亲王出塞,着有《出塞诗钞》、《黄山》等集。
郑炳也(1714〜1784),字炳也,号诚斋,浙江秀水人,乾隆壬戌(1742)进士,授编修,官左赞善,有《吞松阁诗集》。
谢登隽,字才叔,号易堂,徽州祁门人,祖居芜湖,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拔贡,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举于乡,初任国子监学录,升学正(正八品),与翰林院庶吉士臣王念孙二人同为《四库全书》篆隶分校官,升国子监助教,出任宜昌府同知,历署汉阳、黄州府,升宜昌知府,卒年六十二。致力诗文词赋、书画、篆刻创作,且精于鉴古,画作潇洒出尘,着《退滋堂诗文集》。
瑛棨(?~1878),原姓郑,名瑛桂,字兰坡,清汉军正白旗人。荫生。道光、咸丰间由内务府笔帖式累擢长芦盐运使、河南布政使。历任河南、陜西巡抚。光绪二年起任山西按察使。善丹青,富收藏。
张虹(1891~1968),字谷雏,号申齐。顺德人。与高剑父游历杭州山水。继而居庐山,所绘《庐山景色山水册》融汇南北各画派风格。先后参加癸亥合作画社、国画研究会。富收藏,所藏三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名家书画、佛像、经卷、玉石等颇丰,系统独备。着有《元画综》、《古玉考释》等书。
李景康(1890~1960),字凤坡,斋曰「百壶山馆」广东南海人,一九一七年毕业香港大学文科,曾任香港官立汉文中学(后更名金文泰中学)校长,致力倡导中文教育。旧学深醇,战后主持学海书楼及硕果社,活跃粤港文坛四十年。一生从事政界及教育,曾任香港汉文师范学校校长,桃李满门,称凤坡先生,与张虹合着《阳羡砂壶图考》。
赵中令(1913~2015),原名赵树安,山东峄阳人。幼受私塾教育,1935年于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受教,亲炙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饱读四书、经史子集等诸国学典籍。1952年由澳门至台湾,任职台湾烟酒公卖局,1976年退休后,于台北光华商场经营「庄敬书画古艺馆」,富于书画碑帖收藏,为「中华文物学会」元老级会员。(注释7)
注释1:谢登倩,应为谢登隽之误。
注释2: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页76。
注释3:李景康,张虹,前引书,页21;36-37。
注释4: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诗集校注》卷二十四(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页2671-2673。
注释5:郭若愚,〈周穜赠苏轼的石铫壶是紫砂器〉,《智庵品壶录》(上海:上海古籍,2008),页13-16。
注释6: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前引书,页2673。
注释7:蓝玉琦,〈赵中令玩古,不分国界,很庄敬!访「庄敬书画古艺馆」的百岁主人〉,《典藏古美术》总238期(2012.7),页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