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4505 清 1906年光绪丙午年造库平一两大清金币一枚,天津造币总厂试铸

清 1906年光绪丙午年造库平一两大清金币一枚,天津造币总厂试铸
拍品信息
LOT号 14505 作品名称 清 1906年光绪丙午年造库平一两大清金币一枚,天津造币总厂试铸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793,500
材质 形制


清 1906年光绪丙午年造库平一两大清金币一枚,天津造币总厂试铸,重量约为37.5g左右,纯金打制,光边大云版,因金质地较软,易碰伤磨损,传世所见多数品相不佳,损伤较多欲得一精美者有如凤毛麟角,殊为不易,入盒极难 PCGS SP61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总厂试制“大清金币”,币面镌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次年再造岁次改丁未(1907年)的金币,这是中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制作的金币,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次。然而,由于朝廷对近代货币学的认识非常有限,币制争议没有结论,使清政府在“圆两之争”与“金本位”、“银本位”的各种主张间举棋不定。随着银价逐渐回升,光绪三十一年时已等于庚子赔款的基准,随后继续攀升,中国在庚子赔款的偿付上还有所“镑盈”,清政府改革的动力大不如前,加上之前朝中重臣张之洞等的反对,清政府自然就失去了推行金本位的兴趣。而且当时中国黄金开采量非常低,数量也不足以支撑金币的发行,两款大清金币遂无疾而终。
这两款金币呈请制作的公文档案虽未见披露,然后李伯琦1934年发表于《学风》第4卷第6期上的《中国金币考》内的一段记述颇具参考价值:“大清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年,北洋厂铸,乃日本雕模,较一般银圆略大,用赤金,重库平一两,背蟠龙纹,面中‘大清金币’四字,左右‘丙午’或‘丁未’二字,下‘壹两’二字。”“......袁项城督直时,铸千枚进呈慈禧太后云:‘备慈圣年赏之用。’实则臣贿其君,于《币制则例》毫无根据,故名曰币,实不得谓之币。间有流落人间者,多售于银楼,或改制簪珥。故铸数虽多,而人间见者鲜。”
大清金币之珍贵由泉界耆宿的论述中可窥一二。1943年5月《泉币》第18期记载张絅伯于1920年间得吉林厂平三钱银币一枚,意大利外交官罗斯见后愿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一对交换,至20世纪40年代,“厂平银币之价犹昔,而金币每品,万金亦不易得”;另戴葆庭在1943年9月《泉币》第20期中提到丁未一两金币“与丙午金币,同属稀品”,“当时以铸额无多,而金本位制又未确定,流入市侩之手,多熔为饰物,昙花泡影,亦可叹也。民初,其价甚廉,近以金价沸腾,亦随之激涨数十倍”。而随着当今收藏水准的不断提升,大清金币将具有更深远的收藏价值空间。
— 摘自孙浩《百年银圆》第194-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