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62 清乾隆 窑变釉莲蓬口七孔瓶

窑变釉莲蓬口七孔瓶
拍品信息
LOT号 516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窑变釉莲蓬口七孔瓶
作者 -- 尺寸 高32.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5,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款
备注:
1.北京翰海拍卖,1996.06.30,Lot 951
2.中国嘉德,2004.05.17,Lot1980,封底作品

本品瓶口作莲蓬状,口面平整,镂五圆孔中央四方规矩排列,当为插花之便。撇口,束颈,溜肩,圆鼓腹微垂,圈足外撇,颈部及肩部分别饰数道凸起弦纹,使瓶体更添韵律动感,足底着意摹仿钧窑,覆以酱色混灰白亮釉,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种篆法为典型的乾隆早期款识写法,当为唐英督陶所烧庨,极为罕有。整器造型独特,线条优美,端庄秀丽。干隆时期,制艺造器一改雍朝的隽秀,造型融康朝的浑厚与雍朝的端雅,于浑雅之间,追求一种极具膨胀性的丰满,此器造型即为此中经典。
此尊的款识也极为独特,与雍正时期款识篆法颇为接近;如“大”字、“隆”字的写法,与“干”字下部写作“丂”并略有倾斜等,查阅资料后发现,台北故宫“乾隆洋彩”专题展览中发表的乾隆洋彩瓷器中,此种写法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最为接近的款识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 磁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此件为落青花款识,篆法与本品如出一辙,当出自一人所书,而二者均为典型的乾隆早期唐窑重器。另有一例“乾隆七年 磁胎洋彩红地锦上添花胆瓶一对”之“乾隆”两字的写法亦与本品“乾隆”二字同类。
乾隆一朝,前后历时一甲子,工匠兴替之故,御瓷款字变化较大,但主要以篆书为主。关于乾隆御瓷款字问题,在乾隆登基之初并无专门规定,远在江西的御窑厂沿袭雍正朝晚期的写款传统尤为正常,故目前尚见有极少数乾隆六字篆书、楷书款的器物,尚余前朝气息,直到乾隆二年十月始有专谕下发。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记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乾隆皇帝批谕“窑上若另有旧样,仍随新样烧造。盘,碗,盅,碟俱用篆字,款要周正。” 他要求御窑厂烧造盘碗忠碟等圆器都书写篆款,要求写得规整端正。但乾隆皇帝并不满足于此,三天之后在下发谕旨一道:“于十月十六日:司库刘山久、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毛団、胡世杰、高玉交篆字款纸样一张,传旨以后焼造尊、瓶、罐、盘、钟、碗、碟磁器等,倶照此篆字款式轻重成造。钦此。” 在最新的谕旨中,乾隆皇帝似乎对篆款情有独锺,并且专门提供款样,要求以后烧造所有御瓷皆照此样书写篆款。
检视档案文献,可知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曾有前后之别,今日所常见者应为乾隆钦定之篆字款式,烧制于乾隆二年十月以后。而烧制于此之前的篆款器皿,其前后施用时间不足两年,故传世所见稀少。随后,在乾隆十三年《活计档》有关祭器的款识的指令,高宗命“俱刻篆字款,往细致篆”称此类字体为“细致篆”,其又与雍正时期的篆款字体颇为接近,因此,此类细致篆体的使用期间或为乾隆二年至乾隆十三年间。
从其顶部开孔设计可判断,该器必为清宫御用插花陈设之器。花插为室内摆放鲜花所用之器物,腹空可置水其中,清代宫廷用插花种类较多,较常见的为三孔、五孔小花插,另有鼓式等造型出现,而此件花插之七孔形制较为特别,口部为莲蓬口的设计于干隆御窑中皆殊为罕见。纵观全器,隐现的弦纹饰凹凸起伏,釉层厚薄由之产生变化,从而使釉面呈现深浅浓淡的色阶与层次,效果富于立体感,既少青花之苍雅雄浑,又无粉彩之佚丽炫目,而是恬静含蓄,素雅怡人,别具一番风韵。纵前所述,可鉴本品属于乾隆御瓷珍稀的品类,独特而精美莲口、七孔之造型傲视同群,更以特殊的篆书写款令其烧造年份得以确认,如此融集三大特色于一身,殊为珍罕,至今未见同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