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53 清18世纪 御赐白玉雕双龙钮「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法玺

御赐白玉雕双龙钮「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法玺
拍品信息
LOT号 5153 作品名称 清18世纪 御赐白玉雕双龙钮「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法玺
作者 -- 尺寸 11×11×9.7cm 创作年代 清18世纪
估价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备注:欧洲藏家旧藏

白玉双龙钮“阳平治都功印”
罗随祖

“阳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天师道的天师用印,在各种斋醮祈禳,驱鬼镇妖,祈晴求雨,祛灾纳福的作法仪式中,用于“上表”、“符箓”等重要的地方,只有钤盖了此印章的文书,才被认为具有号令鬼神的能力。此印传为道教正一派祖天师张道陵所遗。为世传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为正一宗坛的镇坛之宝,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陆修静天师 《道门科略》曰:“天师立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皆编户着籍,各有所属。”由此可知,此印为世代天师嗣教的法印。
据说张天师有四大传法宝物,即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法印、符篆和天蓬尺、玉笏、玉冠等法器。“治”是道教从事法事活动之所,“都功”为治中职事,阳平治为天师驻地,都功由天师自领,故其印为张天师身分法力的象征。
龙虎山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由张陵创建于东汉中叶的汉顺帝时期,张陵又名张道陵,后人称张天师,正一真人。史称其:“博通五经,潜心研道”,因蜀地民风淳朴,便入川布道,居阳平山(今彭州市新兴镇境内),并以此为据点创立了天师道。因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道。至东汉末年,战乱不绝,汉中相对安定,第三代天师张鲁率信众迁居,他采取宽惠的统治政策,“民夷便乐之”。影响力迅速扩大,张鲁在汉中经营二十多年,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及魏晋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不受曹魏封侯,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来到江西鹰潭龙虎山隐居,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派道教的祖庭。《老子变法无极论》说,“二十四治会阳平,凡二十四治,阳平治为最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压,皆称阳平,重其本也”这就是历代行用“阳平治都功印”的缘由。

依据史传载籍来看,唐、宋、元明历代对于正一道教天师,都有敕封印、拜爵位、赐第京师的传统,其中尤以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十三年(公元1353年)赐号第四代天师张胜以至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历代天师为“真君”。元帝假道教以利统治,因之御赐“阳平治都功印”。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元代青白玉螭龙钮“阳平治都功印”玉印(见图),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制作。此印面边长12.3厘米,印文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钮式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与现存于西藏拉萨寺院中的元代赐藏玺印相吻合。而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赐印的记载,清康熙以来历代皇帝都有赐正一天师以官秩、诰封的记录。
当然,在道教千百年的传播过中,也曾有“乱法”的现象,本来由正一派天师独掌的“阳平治都功印”法印,在有的时期,一般的道士也随意铸刻,以便利于“作法”。此印成为了“都功”唯一的印章,究其个中原因正在于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师的最高权威。从目前存世的实物来看,自制的“阳平治都功印”与朝廷颁赐的玺印之间,制作精细程度差别明显,民间制作更不敢“僭越”使用龙钮,规制体量上,也与“官制”的区别很大,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历代御赐的天师印信,历经战乱兵燹,时间销溶,已经是极其鲜见的。
余目前所见,可以认定出于内廷制作的“阳平治都功印”,除上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元代制做以外,就是目前这一方玉印。
从印文布局风格来看,二者都是两行六字均布,笔画走势相似,承袭性显然,这就像清代颁给历世班禅、达赖的金印,形式完全统一,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显示清廷的宗主唯一性,即使对于道教,参照历朝旧制,也在于显现“天下唯一”的权力。从此印的形制来看,印面11公分见方,尺寸上与元代所制大同小异,而印台厚度、双龙雕钮,印文宽边等特征是典型的清代内廷制作风格。在清代,除皇帝颁赐以外,无论释道是没有双龙钮印章的。
清代,在宗教信仰上,本来就是多宗性的。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信仰上,释道二家在此时更加注重与“儒家”并驾齐驱,提倡“三道合一”,这本来就是符合统治利益的。清代对于道教的重视,从故宫内供奉道教“天尊”的情况便可见一斑。而最近故宫博物院收回并修复的“大高玄殿”,11月8日,刚刚举行过“宝匣”安奉仪式,这里是很少见明、清两代共用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据清宫档案记载,大高玄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获得大规模重修。
而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祖庭,几乎在同一时间——雍正九年(1731年),对“天师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而在此前,据清史记载:当时有人争夺张天师之位,第54代正一道天师张继宗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康熙帝,康熙令张继宗设坛祷雨。得验,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康熙三十三年(1691年)奉诏进香五岳,在汴京等地,以铁符镇水。三十五年赐干坤玉剑。四十二年诰授光禄大夫。四十六年赐第京师,五十二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迄后,雍正即位,八年,于皇城之内、紧邻御河的景山东侧,俗称“三座门”的大高玄殿,大兴土木。第二年又拨库币,重整龙虎山殿宇,而龙虎山这一时期主镇“天师府”的是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师之位,曾被康熙帝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锻足等。后在雍正朝被皇帝授“光禄大夫”,这枚印章应该就制作于这一个时期,这是目前清代仅见的,清廷授予正一派道教天师的御赐用“法印”。
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帝后玺印仍然是重磅的标的,但近年来,由于利益的驱使,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同出于内廷制作的印章,有些因为缺少《宝薮》一类的著录依据,难于让普通买家认识,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分析与鉴定,需要充分的考据。而像此出于宫廷御赐的道教天师印,因为稀有,等同于帝后之玺。而且因为此印,使历史学与民俗学以及宗教史,增加了实物的研究对象,可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一方玉印或者更应该回归故宫,或国家宗教局等主管单位,就像颁给十一世班禅的金印金册,使其不至于成为“艺术商品”,更应该为传统与传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丙申年下元节前一日草于京西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