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024 17世纪 自在观音

自在观音
拍品信息
LOT号 8024 作品名称 17世纪 自在观音
作者 -- 尺寸 高31.9cm 创作年代 17世纪
估价 3,5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21,850,000
材质 形制


西藏(札什伦布寺风格),铜鎏金
来源:巴黎苏富比 2013.6.12 Lot157 自在观音,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代表着面容俊美、姿态典雅的观音形象。在诸多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事实上,在早期印度及唐、五代—宋金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大乘佛教艺术中,描绘自在观音题材的雕塑作品亦十分流行。佛教传入西藏后,因密教盛行,致使自在观音这一典型的显教观音图像在藏地甚少得见。, 眼前这尊铜鎏金造像,以无与伦比的塑形技艺、结合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展现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殊胜形象。通过菩萨头顶化现阿弥陀如来形象、左肩披挂鹿皮、身侧生起莲花等图像学特征,我们将其身份判定为观音菩萨无疑。其左腿盘曲、右膝弓立;左手撑地、右臂置于左膝之上;面容俊美、目视远方,姿态自在而超逸,躯体充满了动人的柔和感与生命活力。, 整件作品,充斥着浓郁的尼泊尔造像艺术气息,从其精湛的鎏金工艺、对细节一丝不苟的雕饰刻画,以及结构复杂、极具立体感的底座莲瓣样式等细节方面分析,其必然与位于后藏地区的格鲁派寺院:札什伦布寺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该座寺院是由格鲁派创派宗师:宗喀巴之亲近弟子根敦朱巴于1447年住持兴建,后经过近二百年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至四世班禅桑杰坚赞时期,札寺已发展成为拥有5000僧团的庞大寺院,成为格鲁派在后藏的主要驻锡场所,其地位与前藏格鲁三大寺相当。在这样的前提下,众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工匠及艺人都会受雇前往札寺,为寺院行建筑、雕塑、绘画等事务,其中,比邻的尼泊尔地区更成为主要的艺术家输出地,而此尊自在观音像,便极有可能是出自这些艺术家之手。, 从现存于北京故宫的一批来源明确、风格统一的札什伦布寺造像来看,它们均与此件作品在艺术特征上具有相当高的统一性。因此,将此件作品的原产地确定为札什伦布寺,应属客观准确。结合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关于自在观音题材在西藏地区较为罕见的事实,则更为此件作品增添一份难能可贵之处,使其在作为一件充分表现札寺造像艺术隽永之美的作品的同时,更为研究札寺造像艺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实为一件结合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于一身的珍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