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331 十九世纪 曼扎坛城

曼扎坛城
拍品信息
LOT号 7331 作品名称 十九世纪 曼扎坛城
作者 -- 尺寸 高23cm;长35cm;宽35cm 创作年代 十九世纪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977,500
材质 形制


银、局部鎏金、嵌青金石及宝石
来源:朱勒斯.斯彼尓曼(Jules Speelman)珍藏
坛城,为梵文Mandala的意译,亦译作“坛场”,音译则为“曼扎”、“曼陀罗”等,原为印度佛教密教一派修习秘法时设置的特定场所,类似于“道场”、“祭坛”。密教是印度佛教发展至晚期的一个教派,以大乘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世间凡俗之人通过严格的身体与精神的刻苦修炼,可以即身成佛。密宗僧侣与信众的修行包括口诵真言、手结契印、心作观想等,而这一切均发生在特设的坛场之内,目的是为了集中意念,领会密法,防止摩罗入侵。为了修行的方便,又把这种修行的场所绘制或塑造成具像的表征,以供修行者观想意会,此时,坛城或称曼扎,恰恰将宗教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在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与神界沟通交流的清净之境的同时又融合多种自然界的天然材质形成各具特色的华美图案,精神与感官皆得到升华。
坛城的形制构成一般由四方、三角、井字等几何图形构成,狭义上是佛与菩萨等所居住之“佛国世界”,广义上来讲则为宗教语境下浓缩的宇宙世界。此件坛城银制,从顶部观之,以分层分形、切割整齐、色泽均匀的青金石镶嵌而成,中央高耸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方以珊瑚嵌饰象征四大部洲;再从四周观之,以金属錾刻工艺装饰成井字形围合,并装饰镇压一切邪魔之八大寒林,显示出摄人心魄的景象,有天神、畜生及散布的断手残肢等,装饰的栩栩如生。坛城下承嵌宝石底座,象征着铁围山,四角以雪山神狮背托坛城,带有鲜明的尼泊尔曼扎装饰风格,其纹饰常见于清代西藏唐卡中,内含丰富、嵌饰精美、工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堪称同类作品中之翘楚。
藏传佛教将宇宙世纪的中心描绘为一座大山,名须弥山;盘旋出没于须弥山的是太阳与月亮;须弥山之外有一重山、一重海相间围绕,共六海七山。在七山之外是咸水海,即为众生所航行的苦海。在海中,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洲,共四大洲。在咸水海之外有一山,叫铁围山,这便是世界的边缘,以上九山八海四大洲,一日一月之所照临,就构成了一个小的世纪——与此坛城以相对有限之外形所表现的无穷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出一辙。此种宇宙世界观在中国的兴起于萨迦时代开始,因元世祖忽必烈信奉藏传佛教,密宗坛城艺术也就得以辐射到内蒙及中原地区。而早在这之前几个世纪,夏连特拉王朝(约公元8-9世纪)即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蔚为壮观的婆罗浮屠,以表现佛教经典中对于理想世界的完美诠释。北京居庸关云台元代藏传佛教石雕遗迹、杭州飞来峰元代密宗石窟造像、以及北京明代法海寺、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均为此种哲学义理逐步传入中原的印证,也表现出藏传佛教密宗世界中的坛城、须弥山及显宗佛经中所描述的宇宙世界观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建筑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