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728 乾隆帝 1794年作 金莲花 立轴

金莲花
拍品信息
LOT号 3728 作品名称 乾隆帝 1794年作 金莲花 立轴
作者 乾隆帝 尺寸 55×30cm 创作年代 1794年作
估价 9,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0,35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第4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年版。
题识:金莲花发映阶新,着雨清妍不染尘。此是祗陀园里地,故应长者布来匀。香山金莲花盛开,玩芳得句,兼为写生。甲寅清和月下浣之三日,制于来青轩。
钤印:写生、干、隆、笔端造化、古希天子、太上皇帝、八征耄念之宝、欢喜园、游六艺圃、石渠宝笈所藏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仙葩映日弄晴晖
——乾隆皇帝画《金莲花图》
乾隆皇帝画《金莲花图轴》为藏经纸本水墨画,自题云:“金莲花发映阶新,着雨清妍不染尘。此是祗陀园里地,故应长者布来匀。香山金莲花盛开,玩芳得句,兼为写生。甲寅清和月下浣之三日制于来青轩。”钤“写生”朱长方、“干、隆”朱文联珠、“笔端造化”白方印。幅上又钤有“古希天子”朱圆、“太上皇帝”朱方、“八征耄念之宝”朱长方、“欢喜园”朱方、“游六艺圃”朱长方以及“石渠宝笈所藏”朱方印等。按甲寅清和月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农历四月,乾隆帝时年84岁。图中所题《金莲花》诗,见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之《御制诗二集》,此诗作于乾隆壬申(十七,1752)年初夏,作者时年42岁。这首诗也是目前所知乾隆皇帝最早的以“金莲花”为题的诗歌。有趣的是,这首诗写于静宜园(香山)来青轩,而《石渠宝笈》续编亦著录有他此年作于来青轩的《金莲花图》轴,也为藏经纸墨笔画,唯尺幅与本文所云之轴相较短一尺有余。故可推断,《石渠宝笈》续编所著录之图,应是与此诗同时创作,而本文所云之轴,则是时隔四十二年,老年乾隆据其早年诗意在来青轩再创作的另造词一版本。
乾隆以“金莲花”为题的诗歌,在《御制诗》各集中更比比皆是,除了壬申年这首之外,还有甲戌年作七律、乙亥年作五绝、癸未年作五律、戊子年作七绝、甲午年作五言八韵、辛丑年作七绝、乙巳年作七绝诗等。这些诗歌除一首作于木兰秋狝期间之外,大多都创作于来青轩,这主要是因为香山的金莲花主要集中在来青轩四周,同时,金莲花期大多正值乾隆居住香山之时。诗中以优美的词句赞扬了金莲花的形色之美,记录和回顾了圣祖康熙皇帝、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1692-1777年)等在西巡五台和燕居西郊时欣赏金莲花的情景,特别是孝圣皇太后最喜爱此花,每当来青轩外花开时,管理香山的园吏都会采撷鲜花置于水瓶中恭献给太后。因此,在孝圣皇太后去世后,面对香山园吏依照旧例送来的金莲花,乾隆皇帝不禁睹物思人,发出了“四载熏风一弹指,思将谁献益潸然”的喟叹。可见,金莲花不仅以其娇艳的美丽为宫廷园囿和帝后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承载了一定的人文和历史内涵。
金莲花,又名金芙蓉等,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花期在6至8月间,盛开时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遍地金色澜然,入秋花干而不落。此花不仅以金黄璀璨夺人眼目,以生命顽强令人咏叹,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以此花为茶饮,可起到滋阴润咽的药用。
金莲花原本在北京没有种植,香山的金莲花是从五台山移种的。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之二十六曾云:“五台山有旱金莲。七瓣,两层。心亦黄色,碎芷平正,有尖黄瓣,环绕若莲而小,六月盛开,遍地金色。圣祖有金莲花赋。后由五台移植避暑山庄,今香山亦有之。”确实,早在康熙时期,金莲花就已盛开在承德的皇家园林中,避暑山庄中康熙皇帝亲题的三十六景,其中第二十四景即为“金莲映日”。《热河志》中这样描述其胜境:“延熏山馆之右,有殿五楹,西向,环莳金莲花。花出五台,移植山庄。叶亚枝交,含风挹露,晨景初出,金彩新鲜”。在康乾盛世,这里“广庭数亩,植金莲花万本。日光照射,精彩焕目。登楼下视,直做黄金铺地观”。
乾隆一生钟情书画艺术,不仅广泛搜求、收藏历代书画名迹,而且自己也热衷于游艺翰墨,其书法、绘画、诗文都有一定的造诣,并为后世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他的这些作品基本都庋藏于故宫博物院,极少部分藏于各地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乾隆皇帝的这幅作品,是他传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写生绘画,尽管在一般人看来,他的绘画技巧确实稍嫌笨拙,但正是这种笨拙、幼稚的笔墨才是他本人的亲笔之作。而那些工能、秀巧的作品往往是经词臣们润色甚至是完全由他们捉刀完成的。另外,乾隆五十九年是他去世前六年,而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乾隆的绘画创作数量急遽下降,每年仅1-2件,且大多为新年应景之《岁朝图》。因此,这件《金莲花图》轴,对于了解其晚年生活和绘画创作情况也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今天的香山和避暑山庄,已无从再觅金莲花开的芳踪,但夏秋之际的山西五台山和河北坝上草原等地,仍旧可以欣赏到绚烂的金莲花海。乾隆皇帝描绘金莲花的诗文、绘画作品,不啻为这种在今人眼中难进大雅之堂的野花传神写照,也为它的历史与“身价”提供了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