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81 《阎伯川先生要电录》余稿

《阎伯川先生要电录》余稿
拍品信息
LOT号 4681 作品名称 《阎伯川先生要电录》余稿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6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1册120余通
提要:作品得自阎锡山家属。
▲徐州张勋电告江宁会议推举徐世昌为北方代表文
其时袁世凯已退皇帝位,居大总统职,南北议和,南方诸省以任公梁启超为代表,张勋电请北方推举徐世昌为代表。
张勋(1854-1923),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行营中军。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宣统元年(1909)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后任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
▲长沙汤芗铭将军声援滇黔粤浙川陕诸省文
汤芗铭(1885-1975)湖北浠水人,字铸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武昌文普通学堂,同年参加湖北乡试中举人,放弃入京会试,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留学法国。清宣统元年(1909)汤芗铭结束留学生涯返回祖国,历任镜清舰机长、南琛舰长,为重建中国海军作出贡献。清宣统二年(1910)汤芗铭升任海军统制萨镇冰的参谋长。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汤芗铭奉清廷命随萨镇冰率舰队前往湖北,协助陆军大臣荫昌反攻武汉;旋奉命改驶九江参战。汤芗铭在九江收到大哥汤化龙『早日反正,以立殊功』的密函,知其兄现任湖北革命军政府民政长,汤芗铭当即响应汤化龙号召起义,舰队复驶武汉,游弋于汉口外江面阻止清军渡江,击毙清军400余人。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汤芗铭因援汉之功,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首届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南北议和后,清末代皇帝溥仪、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相继宣布退位,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并将首都改定北京。袁世凯为拢络汤芗铭,宣布汤芗铭为海军中将,继之又削夺其兵权,改任汤芗铭为教育部次长。民国二年(1913)国民党『二次革命』战争,袁世凯令汤芗铭以海军次长之职率领舰队奔赴江西,配合九江镇守使李纯攻打宣布江西独立的李烈钧都督。10月袁世凯发布命令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执掌湖南军政大权。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令汤芗铭兼湖南巡按使;6月30日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改称『将军』,任命汤芗铭为湖南将军,并加『靖武将军』号以示恩宠。民国四年(1915)12月袁世凯不顾国人的反对,于中南海居仁堂登基称帝;12月21日袁世凯下诏册封汤芗铭为『一等侯』,而袁世凯的嫡系曹锟只封为一等伯;东北王张作霖才封为二等子爵,足见汤芗铭位宠当朝。袁世凯的悖逆行径首先遭到教育总长汤化龙的反对,汤化龙愤然辞职,并南下上海组织讨袁。民国五年(1916)3月程潜向云南护国军借了一营兵力攻占了湖南靖县,自称湖南护国军总司令,在广西都督陆荣廷的支援下,程潜率部向长沙挺进。5月18日汤芗铭派去镇守衡阳的安武军大将倪嗣冲见势不妙,其为图自保私自从衡阳北撤,因而使长沙门户洞开形势危急。这期间湖南革命党人和工农群众,纷纷起义,永兴、武冈、湘乡、保靖、新化、衡山等地,捷报频传。5月29日汤芗铭在其兄汤化龙亲至长沙的劝说下,宣布湖南独立,自己改称『湖南都督』,并接受广州军务院任命的抚军一职。湖南为西南五省门户,湖南一失中原以无屏障,袁世凯得知汤芗铭宣布独立的电文,频频吐着『人心大变』、『人心大变』四个字。
此封通电即为汤芗铭独立电文。
▲徐州张勋诉中交两行停兑货币引发金融动荡书
停止中交两行兑发货币出自段祺瑞之手,目的在于表达对袁世凯霸占大总统之位的不满,政策实行时间不长,袁世凯去世。此电报发于袁世凯逝世当天。
▲北京外交部电告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文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武汉黄陂县人,中国同盟会会长,北洋政府大总统。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奔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党人迫黎元洪就任都督,决定废『宣统』年号,用黄帝纪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袁世凯生前费临时约法,改革总统选举法,并钦定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为顺位接班人。袁世凯死后,黎元洪遂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宣布遵行《临时约法》,恢复国会,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而国务总理段祺瑞独断专行,演成『府院之争』。翌年6月,黎元洪引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斡旋,7月1日张勋复辟,黎元洪被迫弃职。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
此封电文由北京政府外交部通告各使领馆,告知7日上午举行就职典礼。
▲徐州张勋提十点纲要书
内容涉及袁项城死后保全袁式家族,盼望南方诸省取消独立,整兵备保本省等内容。
▲广东庞济光诉魏邦平、李烈钧进犯书
▲盛京张作霖驳议员赵炳麟『禁止武人干涉议院』案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去世。
▲阎锡山、倪嗣冲等力主徐世昌入京调解『府院之争』书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授一级上将,统治山西近四十年,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病逝于台北,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倪嗣冲(1868-1924),本名毓桂,字丹忱,安徽阜阳人。是皖系军阀中极有实力的人物。倪嗣冲父亲倪洪原为袁世凯嗣父袁保庆幕府,倪嗣冲随父就读时,得识袁世凯。清光绪十九年(1893),倪捐班授任山东省知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12月,袁世凯奉旨署理山东巡抚,倪投帖拜见,不久即保其升任知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李鸿章病死,袁改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倪乃赴天津仍投袁氏之门。时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经袁荐举,由徐上奏准倪署黑龙江省藩台。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倪再投袁门,被委任武卫军右翼统领,并奏准特委倪任河南布政使帮办军务。清帝退位,南北停战议和后。袁世凯命倪为豫皖筹边使,拥兵盘踞阜阳一带,藉以牵制淮军。民国三年,袁世凯授倪嗣冲为安武将军。倪将所部扩充为步兵八路,辖四十个营,改武卫右军番号为安武军。民国五年六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7月6日,黎任命张勋为安徽督军,倪嗣冲为安徽省长。不久,黎元洪与控制北京政府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矛盾日深,发生“府院之争”,倪依附于段。
▲冯国璋致电调解『府院之争』书
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汉族,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明代开国勋臣冯胜后代。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1903年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并未到任。1916年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云南唐继尧致电望早定国是书及阎锡山复电
唐继尧(1883-1927),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光绪廿八年(1902)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第六期,和赵恒惕、阎锡山等同期。毕业后返国。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任陆军第十九镇卅七协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当时卅七协协统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是罗佩金,唐继尧是第一营管带,刘存厚是第二营管带,雷飚是第三营管带。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出兵北伐。1912年率滇军占领贵阳,即被推为贵州都督。民国二年秋,唐继尧继蔡锷出任云南都督。
尘封的历史——从袁世凯帝梦破碎到第一次『府院之争』
袁世凯称帝于民国五年(1916)元月一日,退位于三月二十二日,逝世于六月六日。是日以降至民国六年(1917)年爆发了黎元洪(总统府)与段祺瑞(国务院)的『府院之争』。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发展中一大转折变化时期。它标志著中华民国政府由袁氏独大的军事体系过渡到北洋派系相互斗争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府院之争』打开了民国军阀直接利用军权驱赶政治的先河。而后的张勋复辟以及冯国璋、段祺瑞第二次『府院之争』、『直、奉、皖』三派北洋军队的互相开战到后来孙中山(继任者蒋中正)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再到后来的张学良东北易帜全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都是这段纷扰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片段延续。
此次2013年秋季拍卖古籍文献专场中『阎伯川先生藏要电录』一批120余通电文,真实地记录了袁世凯称帝梦碎后至其逝世期间乃至第一次北洋军阀『府院之争』的点滴历史,期间反映了北洋官僚体制下各地首领将军的政治倾向以及处世哲学。是我们研究民国初年历史的一手资料。要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脉络,我们必须要从民国建立的背景下讲起。
清宣统三年(1911),中华神州大地上爆发了被中国共产党誉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10月10日武昌城头原清军工程营第八营士兵,后加入革命党的程定国(旧说熊秉坤)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正式拉开了地方脱离清王朝统治的序幕(之前四川荣县成为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统治的地方政权)。随著革命起义的不断推进,仅在12月18日清政府与革命军南北和谈开始之前,清朝政府治下便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另有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北洋军军控制。)
1911年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同时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911年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袁世凯随后驻兵开始与南方起义军展开和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遂加紧逼宫。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但同时历史也清楚地显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复杂性。辛亥革命从战争意义上虽然成功了,但是从政治意义来说却远未曾达到革命党人建国预期的目标。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也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让位袁世凯。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同时希望能够定都南京,意图弱化袁世凯的势力,但袁世凯借口北京兵变不能远离,拒绝了孙中山建议,孙中山再一次让步。袁世凯3月10日于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二年(1913)2月,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改组的国民党获得了多数议席,理应由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进行组阁。然而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孙中山指责袁世凯下令为之,袁否认。7月,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企图脱离中央,失败。10月6日,被操纵的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同年,袁世凯政府制订了《国会组织法》、《公务员奖惩条例》和《文官考试法》,建立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断然否认临时约法,并修改总统选举法,相当于袁世凯确立了总统终身制,同时指定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为总统继任者。北洋系军阀全面接管民国政权,地方武装势力也听命于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实际陷入困境,胜利果实被旧军阀篡夺。
中华民国四年(1915)十二月二十五日,袁世凯在鼓吹帝制的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所谓『筹安会六君子』及『袁乃宽、梁士诒、杨杏城、段芝贵、朱启钤、阮忠枢、张镇芳、夏寿田、顾鳌、朱家宝、周自齐、曹汝霖』所谓十三太保的舆论造势下,在『民众请愿团』的拥戴之下,不顾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统领的苦苦劝诫,一意孤行地宣布改元『洪宪』,恢复帝制,创立『中华帝国』。民国五年(1916)三月二十二日,在西南方唐继尧、蔡锷起义军的军事压力和全社会舆论压力下,袁世凯不得己结束了尚未正式登基的『八十三天皇帝梦』,请段祺瑞复出,任段祺瑞任参谋总长。旋即段祺瑞代徐世昌为政事堂国务卿,兼陆军总长。1916年5月8日撤销政事堂恢复国务院和总理名称,实行责任内阁制,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授权组阁:外交总长陆征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梁士诒定),参谋总长王士珍,审计院长庄蕴宽。段祺瑞成为皖派领袖。然而袁世凯对段祺瑞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处处暗嘱梁士诒以掣其肘,加深了段对袁的怨恨。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停止兑付现金,促使人们对袁更加不满。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郁愤懑,患病离世,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为国务总理,段祺瑞也因帝制洪宪帝制而赢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誉。
当政局恢复平静,人民翘首以盼和平来临之时。事与愿违,段祺瑞由于功勋卓著,常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居,并依附日本,聘请日本专家,向日本借款扩充军备,训练军队。这些举措无疑与手无兵权且代表英美利益的黎元洪大总统发生冲突。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孙中山等表示应当恢复临时约法而进行民选,不应由袁世凯指定者继任,无效。1916年7月至11月,黎元洪任命孙洪伊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期间孙洪伊依照黎元洪的授意并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领导精神,对段祺瑞政府采取了一些列的斗争措施。如:反对徐树铮(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建议发表一道讨伐南方革命主力军李烈钧部的命令。反对段祺瑞向美国花旗银行借款五百万元。反对徐树铮任命吉林省长郭宗熙。同时孙依照民元内务部组织法,裁去参事两人、佥事九人、主事三十余人,引起徐树铮的反对。孙还聘请李大钊列定《地方自治法规》,争取实现孙中山主张的地方自治,建议按孙中山建国方案进行改革等等。这些举措矛头直指段祺瑞政府及其任命的徐树铮本人。这又大大加深了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私人矛盾。当时的『府院之争』,名义上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在部分程度上也反映了国民党和北洋军阀之间的斗争。随着『府院之争』愈演愈烈,张勋、冯国璋、张怀芝、阎锡山等纷纷致电要求『东海相国』徐世昌从中调停从而化解了初级矛盾。然而随着之后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这个问题的抛出,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导致了之后段祺瑞邀请十几路督军进京『劝导』,黎元洪罢免段祺瑞,邀请张勋进京拱卫京师的纷闹局面。政治乱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上所略述的是此批即将于13秋拍古籍拍卖专场上拍之电文稿所处的历史大背景。
这批稿件由阎锡山(伯川)秘书誊写并由其后人保存至今。凡一百二十余通。其内容起始于民国五年(1916)五月二十六日:张勋电文要求北方省份推举代表徐世昌与南方代表任公梁启超进行商谈是否要求袁世凯退大总统位。终于民国六年(1917)云南唐继尧望政府制定十年乃至二十年立法、国会等方针。大体分文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1916年5月26日至1916年6月6日共十余封。当时袁世凯已经撤销帝制,但仍为大总统之职,且西南方面率先起义,南方各省相继支持,要求袁世凯下台以谢天下。此批电文由张勋、倪嗣冲、阎锡山等保袁派发起,力主袁世凯为大总统不退位。而汤芗铭等支持滇黔各省督军唐继尧、蔡锷等反对袁世凯为总统。南京冯国璋等暂未表态。期间有诉中交两行停止兑换货币印发金融动荡民心不稳电,又有张勋炫耀武力,筹备兵粮意欲武力解决南北分裂之文章。另有张勋意图胁迫冯国璋以江宁会议全体代表之名发文拥护袁世凯的电文。
第二段为1916年六月六日袁世凯逝世至1916年7月,主要内容为各地督军将军获悉袁世凯去世而发表的感文悼念以及表示对黎元洪大总统即位的支持电文。内容多涉及希望确立宪法,早开国会,代表民意,整饬军队,梳理外交、澄清政治风气等。有张勋『徐州会议』十条建议等著名事件。涉及张作霖、赵倜、田文烈、谭延闿、唐继尧、陆荣廷、蔡锷、曹锟、张怀芝、张勋、阎锡山、倪嗣冲、李纯、戚扬仝等数十风云人物。其中蔡锷、唐继尧发出停战电文,显示其避战共和,力图缓解军事冲突的政治意图。
第三阶段为1916年7月至10月,数十通,内容最主要反映了袁世凯逝世之后各地军阀的政治态度,有明确发文支持中央政治解决分裂局面,亦有如广东庞济光诉李烈钧、魏邦平等叛乱事,还有北京参谋部调停李庞战争并责令闽赣二省军队驰援广东等电文。又有要求严惩杨度、梁士诒等帝制始作俑者的电文等。总体来说此阶段反映了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突然逝世之后群龙无首的政治局面,虽然黎元洪已经继任,段祺瑞业已组阁,但仍没有能力控制整个中国政治局面,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尴尬境地。在此期间,出现了国会议员弹劾『武人干政』的政治事件。作为报复,张作霖、张勋、阎锡山、倪嗣冲等主要军事力量代言人明确表示应该驳回所谓弹劾,并借『国会议员张耀曾贩土营私案』扩大化企图重新选举议员。这些事件也清楚的说明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政治在军事力量面前是何等的脆弱。
第四阶段1916年10月至1917年初,此阶段电文已经明确的提出了『府院之争』的概念。电文多反映为各地督军拥护邀请徐世昌进京调解矛盾。但观其文章,军阀支持段祺瑞的文章居多,而同情黎元洪则甚少提及。1916年底。南京冯国璋发电,表示撮合总统总理互相信任,摒弃猜忌、推心置腹,为国宣劳、早定财政外交诸大计,『举统一之实』。期间有涉及欧战内容,未有深入。
此批电文稿建小楷誊写,内有批校圈点,字体俊秀工整,内容完整未有缺失,颇为不易。台湾阎伯川先生纪念会曾将阎锡山侍卫长所保存的阎锡山电文稿付梓出版。原件皆藏台湾,未曾露世。而书中在民国五年时期的电文中独缺此一百二十余通,取而代之的是阎锡山的回忆。究其存世原因,唯在编写《阎伯川先生要电录》一书时,此部分电稿恰被阎氏后人借去发展学术课题,待归还时书已出版,故此保存民间。如今电文辗转回归国内,展露于拍场,于民国史研究能够出力一二可谓幸甚。望有识之士爱之宝之。
尺寸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