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733 关良 1986年作 戏曲人物手卷 镜心

戏曲人物手卷
拍品信息
LOT号 1733 作品名称 关良 1986年作 戏曲人物手卷 镜心
作者 关良 尺寸 31×181cm 创作年代 1986年作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1,012,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丙寅正月,番禺关良。
钤印:关良、日轩
关良的作品有很好的素描基础,同时融入了中国画的线条。简而言之,他画戏曲人物主要是画戏曲人物出场时由动入静的一刹那。他的戏曲人物画有很好的人性体现,将剧中人和演员融合在一起表现,以剧中人为主,同时又不掩盖演员的个性,而现在一些人的戏曲人物画,往往只体现剧中人,因此个性色彩不浓厚。关老把一个人物的系列形象排成队,视为一组向美渡过的造型,只选一个与自己心象叠合一体的完美典型,落到纸上。从早年的铅笔速写、后来的毛笔勾稿,到最后定稿成图,求索时间漫长,既写出个体,又反射出群体、剧种、文明之美。他的画美于戏,洗净了市井油滑气息,在不上程度上赋予清爽素逸之风神,天韵流溢,抒人民性大众人性人情之曼妙、深沉、健朴、朗润,含有回味无穷的妍丽简畅。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画最高的写意精神。他的画作通过剧中人的情感,努力开发民族个性,包括阳刚和光明的一面。一般来说,戏曲人物主要是阴柔的美,而他的作品将阳刚气挖掘了出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关良的作品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音容笑貌、个性和向往,也看到了表演者的创造和风格。同时,其社会价值还在于中国人在艺术上如何勇敢地弘扬民族个性,对西方的艺术是了解和尊重,而不是投降;是主动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抄袭。关良对西方的艺术是改造,有所取舍,并统一于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上。
——柯文辉
宋至明清,文人画逐渐占了艺术的主流地位。它不同于院体画的创作主体和艺术观念,是宋代文人即官僚,不屑与宫廷画家及其摹写物象和政教艺术观念为伍,追求逸笔草草和独抒性灵的艺术境界,以慰藉官场带给自己心灵苦闷的结果。这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次大规模和长时间的自觉创造。
自近代康、梁始,尤其五四时期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美术革命》之后,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把矛头对准文人画,以儒家社会担当的角度,责难文人画在个人逸气的小格局里沉溺太久,要求艺术负担救国救亡的使命,主张引进西方的现实主义,以拯救中国的艺术。
从当时的文化情境看,要求给艺术注入关心现实的新鲜血液,意义深远。也许,社会担当的热血,对现实的忧患,会造就新的人格和新的生存感觉,从而给文人画以新的转机。但是,当时艺术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无法找到一条从儒家功利主义转换出来的途径,致使其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艺术,陷入到语言上摹写物象和艺术附庸于政治的困境。
其实,文人画的初创,标志了自觉到自由表达个人“性灵”的内心需要。从某种角度说,这种艺术观念已经触及人类艺术史追求自由和个人感觉的根本理念。同时,文人画所创造的 “与书法书写性有关联的绘画性”,和意象的造型观念,对现代艺术的发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新文人画”潮流的出现,正是中国水墨画界反省了徐悲鸿直至文革水墨画革新的结果。“新文人画”不满近现代“中国画”用写实主义造型观以及政教功用,代替文人的个人感觉和笔墨韵味,多是强调对笔墨韵味的重新继承,我当时有过几篇小文字如《南线北皴》探讨过这个问题。我现在依然认为“新文人画”是当时艺术界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艺术现象,当时一些反对者多认为“新文人画”没有了文人士大夫的书卷气和文雅,其实,我恰恰觉得他们把传统士大夫的书卷气,转换成现代人的无聊、泼皮、享乐、庸懒、消沉、怀旧等具有世俗化的人文意识,才把文人画传统转换出来。(栗宪庭)
1989年4月,首次“中国新文人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同时还开了三天关于新文人画的研讨会。参展画家有:边平山、陈平、赵卫、王孟奇、方骏、朱新建、徐乐乐、江宏伟、申少君、田黎明、刘进安、王和平、赵俊生、卢禹舜、霍春阳、王彦萍、马健培、季酉辰、常进、陈向迅、张修竹、聂鸥、罗思聪、李清贤等。
1990年9月, “中国新文人画联展” 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参展画家有边平山、陈平、方骏、朱新建、徐乐乐、江宏伟、田黎明、卢禹舜、王彦萍、陈向迅、张修竹、聂鸥、周思聪、李清贤、龙瑞、杜大恺和张羽等。
1991 年 4 月,“中国新文人画1991年年展暨研讨会” 在山东临沂人民会堂举办。参展人有:方骏、王孟奇、季由辰、李清贤、胡石、常进、朱新建、江宏伟、徐乐乐、王和平、边平山、马健培、田黎明、陈平、卢禹舜等。
从1989年到2012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十次有关“新文人画”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