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287 何家英 2004年作 孙中山在天津 镜心

孙中山在天津
拍品信息
LOT号 0287 作品名称 何家英 2004年作 孙中山在天津 镜心
作者 何家英 尺寸 210×107cm 创作年代 2004年作
估价 7,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1.孙中山在天津。览诸近代史册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之独立、富强、民主三莅津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先生抱定反帝、爱国、召开国民会议之宗旨,不顾带病之躯,乘船北上,第三次莅临津门,下榻日租界之张园,各界代表齐集国民饭店表示热烈欢迎,先生亦发表宣言声明北上之目的。先生居津二十七日,嗣于岁末,扶病赴京尝言:俟待践体稍愈,再当返津与诸君把晤商榷国事。讵料先生此刻肝病发作在京病逝。此言竟成永诀。至今津人无任念怀。
2.岁在甲申,正值天津建卫六百周年之际,恭绘造像以纪念先生,何家英并记。
钤印:何、家英、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博古知今、览物情遒、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林栖精舍、形居尘俗心在天外
何家英
1957年生于天津。
1977年考入天津艺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
1979年参加“天津第二届青年美展”,作品《海田归》获二等奖。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获“天津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1983年作品《山地》获“天津市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
1984年作品《十九秋》与《山地》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十九秋》获1983-1984年度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1985年作品《惊蛰》参加“北京国际青年年美展”获鼓励奖;《米脂的婆姨》获1985-1986年度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1988年作品《酸葡萄》获“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叉大奖。
1989年作品《易水河畔》获中、日国画合同展金奖。作品《魂系马嵬》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新人奖;《酸葡萄》获“天津市青年艺术精品展”优秀奖;1987-1988年度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1991年作品《秋冥》获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一等奖。
1992年作品《丽日》参加“天津建党七十周年美展”获二等奖。
1993年作品《秋冥》参加“香港亚洲艺术博览会”获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1996年作品《桑露》获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
1997年作品《淡日》获第三届BESET美术节北京展优秀作品奖。
1999年作品《米脂的婆姨》获全国九届美展铜奖;作品《濠江花路》获文化部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
2003年作品《幽谷》、《心语》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获最受观众欢迎奖。
2012年应法国美术协会、中国对外友协之邀于中旬赴巴黎参加在卢浮宫举办的《艺术与文明的对话——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作品《朝.露.桑》荣获金奖。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家津帖,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2004年是天津建卫六百周年。作为一个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当代著名画家何家英以天津人的身份,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三次抵津从事革命活动,带着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这幅堪称巨制的作品《孙中山在天津》。
20世纪初的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商贸业的繁荣,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和工商业城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思想、政治和文化的进步。除此之外,天津还是清王朝的畿辅重地。凡此种种,也使得天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孙中山为革命事业曾于1894年、1912年和1924年三次到达天津,从事重要的革命活动。由此,天津被誉为孙中山政治生涯的圣地。为表达对家乡的感情,更是为了抒发对伟大民主革命者的敬仰,何家英根据史料创作了这件作品。作品描绘了孙中山最后一次莅临天津时的情景。当时,孙中山所患肝癌已到晚期。但是,他为弭除军阀混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之目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日夜操劳。在此期间,孙中山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第二年,孙中山在北京辞世。
为渲染浓重的历史气氛,何家英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现画面内容。综观整件作品,艺术风格洗练而厚重,在以勾线为主体的基础上,略施皴染,很好地烘托出苍凉而凝重的时代氛围,充分表现出一位卓越政治家甘为祖国献身的风骨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画面选取孙中山在国民饭店发表宣言时的境况。孙中山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他的身躯依然挺拔,神色态依然坚韧。虽然稀疏的白发看出其苍老,低垂的眉宇之间透露出一些隐忧,不过那种矢志不移、不屈不挠的内心世界却是始终如一的。这位伟人在最后的旅途中将自己的生命之光献给了革命事业。出师未捷身先死,这种历史际遇令人扼腕。为表现孙中山的神情样貌,画家将其置于开放的环境中。后面的旋转楼梯和灯台较为写实,融合了西画中的造型法,具有体积感和空间感。人物以线描勾勒,厚重的中式长衫、宽檐帽均以墨线勾出,线条粗犷率意;面部以素描法为之,五官立体,以赭石渲染出阴影,通过微妙的光影变化和明暗转折刻画出准确的结构。整幅画将西画中光影、透视等造型技法与中国画的笔墨相融合,塑造出孙中山的伟岸形象,表现出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与情感。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据何家英《绘事履痕》回忆,为了把孙中山的革命意志画出来,何家英画了十四幅,只留下了两幅,此为第十三幅。从其破例钤的九方印亦可见作者的珍视程度,堪称代表作和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