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937 12世纪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
拍品信息
LOT号 6937 作品名称 12世纪 观音菩萨
作者 -- 尺寸 高13.5cm 创作年代 12世纪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东北印度(帕拉王朝)
黄响铜嵌宝石、单体浇铸
观音菩萨被称为是“半个亚洲的信仰”,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到尼泊尔、西藏、中国以及日本、朝鲜,无处不能感受到他的信仰力量的存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为广大信众顶礼膜拜,变化身众多,有慈母般的尊容,藏地则沿袭印度传统,观音为男身。如此尊造像所表现的就是印度式的观音形象,宽扁高耸,纠缠复杂的发髻是印度教湿婆神的象征,髻顶有摩尼宝为饰,髻前坐阿弥陀佛化像,按照密教的传统说法,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都属于密教的莲花部,阿弥陀佛是部主,也就是佛父,观音菩萨是眷属,也就是法子,他们都有同样的神格,即赐予长寿、慈爱有情、悲悯众生。
另外,按照印度佛教造像的历史进程,菩萨最初的形象都是王或者王子的形象,头戴宝冠,缀肥大耳珰、项挂各种珠鬘,腰系宝带,臂钏、手镯、脚镯一应俱全,均是当时王族成员的奢华装扮。此尊也同样如此,另外,左肩至右肋斜披的胳腋,从左肩下垂落下来的梵带也是当时贵族的标志性装饰物。
菩萨脸长圆,鼻梁垂直,颊颐饱满,双唇宽厚,是印度本土居民的面相特征。双目下视,双眸原来可能错银,目光炯炯,现已脱落。上身宽厚,肌肉圆润饱满,与温润的铜色互相生辉。菩萨腰肢略向左扭,形成S形曲线,是典型的印度美学标准姿势。身右手置右腿上,施与愿印,左手拈持莲茎,莲茎沿左臂外侧而上,在肩头开敷。右肩头也有莲花在右臂外侧,莲茎从莲座侧后方生出,沿右臂外侧而上,与身体的曲线相映成辉。菩萨上身袒裸,下身着薄短裙,上有阴线刻划的花纹。其坐姿是典型的游戏坐之一,右舒坐,右脚伸出莲台,下踏单层莲台,左腿盘曲于莲台上,坐于仰覆莲台上。莲台上沿有连珠,下沿较宽,莲瓣卷曲自然,颇有弹性,是帕拉风格晚期的典型之作。另外,髻顶和双肩莲花上有嵌绿松石很可能是藏人供奉后所添加。虽然波罗时期造像中也有镶嵌珠石的传统,但数量少,且设计精致,多点缀于项链宝冠等显眼部位,此项三处松石,有两处装饰莲蕾处,与印度传统审美不合,这表明这尊造像是藏族人作为印度古老梵像供奉,并添加装饰以示珍爱敬重之意。帕拉王朝是印度佛教美术之花盛开的最后一个王朝,其于公元8世纪在印度东北地区建立,范围包含今日印度的白哈尔(Bihar)地区、孟加拉国国和缅甸一部分的地区。它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国家,也是印度佛教最后的守护国,帕拉诸王尊崇佛教密宗,大力弘扬佛教文化,佛教造像艺术得到了很好发展。到了十一至十二世纪,帕拉造像艺术风格成熟,达到了鼎盛时期。直至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印度本土佛教也宣告断绝。其作品是在“后笈多”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密教元素,由于做工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而活泼,予人极高的价值感,对尼泊尔和西藏佛像有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颇为珍贵。(撰文 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