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896 李可染 1976年作 井冈山 镜心

井冈山
拍品信息
LOT号 3896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76年作 井冈山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176.5×128cm 创作年代 1976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廿世纪99名家中国画精品集》,第58页,岭南出版社。
2.1978年年历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3. 《井冈山》宣传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9月。
4.《新华月报》,杂志封底内扉,1978年第6期,人民出版社。
5.《美术》杂志,1978年。
6.《长征》,第41页,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7.《井冈山》专辑,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
8.无年款宣传画。
9.《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7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10.《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234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1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封面及第1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部分信息摘自网络)
题识:井冈山。革命摇篮,一九七六年八月可染于北京。
钤印:李、可染
展览: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说明:画幅背后有邹佩珠于1999年4月11日的亲笔铅笔签名。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李可染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和“漓江”、“黄山”一样,井冈山也是李可染一生中在反复描绘的题材,据不完全统计,李可染井冈山系列作品多达十余幅,此幅创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则为民间收藏中李可染井冈山题材尺幅最大的作品,可称得上是博物馆级别的李可染精品。
此幅传世名作《洞天山堂图》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苔点,画丝树繁密,丘壑起伏,景物富丽而又凝重庄严。近于李思训格调而又较之放纵活泼,故有后世所评“平淡天真”,更为唐代所无。《井冈山》整体山势采取仰视构图,作者极力压缩天与地的空间,以突出主体山势。借鉴传统勾勒及程序化表现手法,画家除了用线条铺陈出表面的肌理,还以短促的笔触沿着轮廓层层堆积,如此不仅交织出厚重的墨色,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山体的稳固印象,作者显然是在写生基础上参照传统图示所创的新程序。山经过夸张与抽象,与古法契合。
李可染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很多以新山水画的形式创作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便出现在此时,比如《井冈山》系列、《万山红遍》、《韶山》等。拒不完全统计,李可染以井冈山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多达十余幅,其中包括各种变体画。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1927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式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关于这个题材的缘起,要追溯到文革时期,当时李可染受尽磨难,心情沉重,连取材于毛泽东诗意的《万山红遍》也被批评为黑画。有些军队的老干部向李可染建议说:“你可以画青山绿水,画井冈山,画扛枪的红军,画红旗,这样谁还能批判呢?”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李可染选择了井冈山题材。此题材后来成为李可染的代表性题材。1977年,毛泽东纪念堂又要李可染画井冈山,他当时患叠趾症,不能行山路,为上井冈山,他还忍痛割取一个脚趾,终于在1977年5月上了井冈山,回来后创作了巨幅《革命摇篮井冈山》。
纵观李可染的《井冈山》系列作品,大多选择五百里井冈明珠──井冈山主峰为主体,往往气魄宏大,布局巧妙,以表现出浑厚宽博的精神力量为基调,以笔墨和神韵相结合为目标。是如此幅。画面构造颇具气势,井冈山主峰壁立千仞,峡谷险峻,衣卷云舒,天高云淡,景象开阔;近景数棵青松,几杆红旗,一队“红领巾”正在山中观望,一位戎装战士似乎正在向少先队员们讲述“革命摇篮”的历史。高耸的山峦和渺小的人物,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技法上,用重墨勾勒山石,再以石绿和淡墨烘染,以明暗之法塑造出山石的体积感,以浑厚苍润的笔墨表现出其坚硬的质感;近景的树木以重墨写出,有铸铁般的效果,与山间缭绕的云雾和白色的瀑布形成对比。整体朴厚中见隽永,凝重中含空灵,静穆中显瑰丽,沉雄中有逸宕,表现出了革命圣地的雄浑气势。总之,李可染的井冈山系列,是以宋元之法,直取罗宵山脉,将山水之精魂摄于心中,然后以充沛之情感跃然纸上,具有山水画里程碑的地位。
以“黑、满、崛、涩”山水风格享名的李可染,是中国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大师。他踏遍名山大川,饱览人间危绩,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其实,在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井冈山从未进入过画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成为革命圣地,才受到画家的重视,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许多画家接踵到井冈山写生、创作,一大批描绘井冈山胜景的佳作被保留下来。
李可染创作的以井冈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1977年至80年代两个时期。
文革期间,中国画被作为“四旧”,处于被横扫之列,画家被剥夺了画笔,即使后来有机会作画,也是动不动就受到责难。李可染在文革开始不久,就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他被下放到湖北省丹江口的“五七”干校,在这里,李可染完全被剥夺了创作权利。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前的半年,李可染才按周恩来总理的调令返京,回到北京的他虽然又有机会重握画笔,但他的心情并不轻松,毕竟连取材于毛泽东诗意的《万山红遍》也被批判为黑画。这时,李可染的一位老干部、老朋友陈英劝告他说:“可以画些青山绿水,譬如以井冈山为题材,加上些扛着红旗的红军,这样谁还能批判呢?”就这样,李可染接受了陈英等老友的建议,开始了他井冈山题材的创作。
李可染开始画井冈山的时候,还不曾去过井冈山,不同于早先那些对景写生、对景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出现在他笔下的是他心目中的、想象的、理想的圣山,此幅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便是如此。他高176.5厘米,宽128厘米,画面上方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山,层峦叠嶂,旷远深邃。往下,则雾气弥漫,山涧中的溪流汇成千尺瀑布飞泻而下,与云霭相交相溶,弥漫于群峰之间,山势伟岸,有撼人的气势。下端,俊挺秀朗的松下着两三面飘动的红旗,比较特别的是,以往红旗周围都是列队的军人,而此幅《井冈山》下方则被李可染画上了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身挎背包,后背草帽,刻画的细致入微,人物虽小,但起举行止的动势,神定气足,神态与风貌俱现,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也可见李可染在画中表现出的从小继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用意。
《井冈山》以绿和墨色为主调,在苍茫、润泽、含蓄的画面感下,散发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是墨韵之美与神韵之美相结合的典范。画面以井冈山主峰为主体,并在作画布局上,分寸布置得当、巧妙。在技法上,用墨色勾勒山石,再以青绿、淡赭烘染,造成山体的阴阳侧面,形成局部的光感,层次丰富,墨色凝重,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再配以贯穿整个画面的云雾,倍显壁立千仞,天高云淡,是李可染秉承宋元之法,将山水精神摄于心中,以充沛之情跃然纸上的佳作。
在以董源《洞天山堂图》的对比中,《井冈山》整体山势采取仰视构图,李可染激励压缩天与地的空间,以突出主体山势。而《洞天山堂图》丘壑起伏、丝树繁密,给人以平淡天真之感。但《井冈山》却借鉴了传统勾勒及程序画的表现手法,李可染除了用线条铺陈出表面的肌理,还以短促的笔触沿着轮廓层层堆积,如此不仅交织出厚重的墨色,同时还加深了人们对于山体的稳固印象,这显然是在写生基础上参照传统图示所创的新程序。山体也经过夸张与抽象,与古法十分契合。
而在李可染完成了他这幅心中《井冈山》后的第二年,他终于了去了去井冈山写生的心愿。1977年5月,李可染在其夫人和学生的陪同下,到南昌、井冈山、庐山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开始了他又一轮的创作。但这幅作于1976年8月的《井冈山》依旧有着抹不去的时代内涵,那时,文革动乱尚未结束,当年领导井冈山革命的领导人相继病重或离世,这一切在李可染思想深处引起的感情波澜,都会融入笔墨之中,更加深了此件《井冈山》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