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204 清咸丰 田黄螭龙钮扁章

田黄螭龙钮扁章
拍品信息
LOT号 8204 作品名称 清咸丰 田黄螭龙钮扁章
作者 -- 尺寸 1.8×3.2×3.2cm 创作年代 清咸丰
估价 350,000-5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印文:海原阁,边款:书犹河也,流之必至于海也,势也。学者而不观于海焉,陋矣。咸丰癸丑伯言梅曾亮并题。
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道光二十年家居为父守丧时得到文学家梅曾亮、包世臣协助,筹建藏书楼,取《学记》中“先河后海”语,为藏书楼取名“海源阁”。官僚豪门历代收藏的典籍,常有散乱失落于民间者。杨以增利用居外为官之便,辗转于吴越间,将当地数百年保存的重要文献几乎尽数收集起来,以船沿运河运至聊城。杨以增还通过各种关系和不同渠道,不惜巨资购得不少私人珍贵藏书。太平天国起义时,他正在江苏清江浦任职,购得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大部藏书,为海源阁藏书初步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别辟书室曰“宋存书室”,藏天水旧籍,以元本、校本、影宋抄本附之。后又得宋本《毛诗》《三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命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使海源阁藏书日渐宏富。杨以增收集、购买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大多经过梅曾亮、包世臣、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所收购书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曾辑印《海源阁丛书》。杨以增之子杨绍和、之孙杨保彝均致力于藏书事业,“禀承家学, 一专于书, 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使海源阁藏书在杨以增收藏的基础上益加宏富。 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此印即为杨氏“海源阁”章,所题跋文系出清代著名散文家梅曾亮之手。田黄材质,重47克,色泽素雅柔和、肌理清晰、筋格易辩,浅浮雕刻螭龙钮,刀法率意拙古 ,线条轻盈婉约。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旧印,除了田黄固有的珍稀之外,其所具的学术价值亦不容忽视。
杨以增(1787-1855) 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出身诗书世家。17岁入县学。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先后调广西左江道、湖北安襄郧荆道、河南开归陈许道任职。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
梅曾亮(1786-1856)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苏上元 (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 (1822)进士。梅曾亮少喜骈文 ,与同邑管同交好,转攻古文。姚鼐主讲钟山书院 ,二人俱出其门。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师20余年,承姚鼐余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文坛之势。
重4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