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601 四鸟葵花镜

四鸟葵花镜
拍品信息
LOT号 7601 作品名称 四鸟葵花镜
作者 -- 尺寸 直径11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2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八出葵花式,半圆钮,四只雀鸟同向环绕于镜钮,雀鸟间以花卉纹和简单几何纹饰装饰。内缘为八瓣菱花形,每瓣内相间装饰蜂蝶、花卉、简单几何纹饰。
来源:海外回流
重量:243g
天工神镜•长宜子孙
目前已从“齐家文化”考古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品,其中包括青铜镜,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此,中国青铜浇铸工艺从发明之初到工艺失传,就像爬山一样,从山下努力登上山顶继后下山,其间有发明、探索、发展期,成熟期,鼎盛辉煌期以至衰退期。如果中国“商周”青铜礼器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皇冠,那么“战国,两汉,隋唐”青铜镜之中的优秀作品,无疑是皇冠上的那颗璀璨的明珠,因为中国青铜浇铸工艺,恰恰是通过青铜镜的制作推向了顶峰,从而使青铜艺术达到了极致。鬼斧神工的青铜镜,精美之极,独步天下。雄奇秀丽的青铜镜包含了艺术、科技、文化、历史的多重价值,她除了价值连城的极致艺术美感,“长宜子孙”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楚的说明了“一方青铜镜”即是光耀千秋万世的传国传家之宝。“一方青铜美镜•长宜子孙万代”愿我们的祖国永远昌盛富强。
(文:冯毅)
国有善铜—铜镜王臣之器的珍稀 铜——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块里程碑。青铜铸造代表着青铜时代的最高生产力,铜矿资源在当时极其珍贵并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主宰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曾经大冶铜绿山、铜陵金牛洞、中条山马蹄沟等铜矿的开采,致使楚、晋成为头等强国。秦虽少铜,但秦器多来自六国,大秦踏平寰宇成就帝国也与其战略跃进控制铜矿资源分不开。其后南阳宛城铜矿开采,为两汉铸钱铸镜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上的铜曾以不可撼动的贵重金属地位主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
列国对峙的战国,诸候国常备军迅速膨胀,铜矿资源大量消耗于战争,国家机器无力兼顾庞大的宗法祭祀,加之,春秋已降,礼崩乐坏,一系列的宗法礼制信仰坍塌了,青铜礼器铸造质量日趋衰退最终衰亡,加之贵族消费文化发生巨变,文化艺术消费高度浓缩到铜镜上,新的青铜时代开始了。铸镜空前昌盛,铸造技术日臻精湛,“六齐之铸”完全集中在铜镜铸造领域,至圣至神,铸就百世传奇,青铜镜成为青铜铸造历史最为光辉的总结。
战国已来,露天浅层铜矿采掘枯竭,深井挖掘加大了铜矿采掘成本,古人依靠“圣人之道”设计思想建立的青铜铸造事业,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不仅不能使礼器得到普及,就连铜镜消费也始终没能普及全社会。铜镜一直被当作王器、官器专属于贵族阶层,当时也只有世官世禄的门阀官僚才能消费得起铜镜。列国国君及其追随者曾经倾其财力用铜器铺设其宗室,并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明示自己的身份。历史将铜镜发展成整个青铜文化最终的杰出代表,代替了以往的青铜消费,一时成为王公贵族的同好,并上升至约定俗成的奢侈品。贵族赏赐、邦交、婚聘、盟誓经常用得上。古代君王赏赐臣下,“赐金百镒”指的是铜而非黄金,说明铜在古代算得上贵重金属,溃乏的铜矿资源,铜价是高昂的,高成本会限制铜镜生产的数量,就算是贵族也无法像泥砖土瓦一样铺陈左右,从现代考古状况来看,每一位王侯将相的遗存也不过数枚,数量极其珍稀。另外那些没有中原正统信仰的蛮夷土著如滇文化、闽越、百越、夜郎国、匈奴文化,迟来的王权教化导致青铜镜文化在其区域几乎形成空白,因而从全国范围去平均铜镜数量,应当是稀少的。
即便是华夏文化的轴心区域铜镜精品出土也是有限的,自西周王室俘获殷人手工业工匠封授给鲁、卫等诸候国,到百工制度完全服务于王室及其它贵族。再由西周官营百工发展到战国“百工居肆”,能工巧匠相对集中在中原地区,铜镜精品也相对多出自此地,加上铜镜生产还受到国力强弱的影响,因此从全国范围看铜镜,精品铜镜出土范围是狭小的,数量是稀少的。
“百工居肆”奴隶制解体后,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自由了,自由手工业者人力成本高于奴隶,往后到了西汉文帝“听民放铸”,职业商人的资本介入,囤稀居奇,一时米贵,大大的抬升了铜镜的价值,铜镜铸造出现了精益求精亦然国器的情形,以一当十式的消费,铜镜消费群体紧缩在当时社会的上层,购买力限制了大多数人消费的同时也限制了产量。当时铸钱铸镜事业在资本的倡导下高度发展,铸钱铸镜出现了至官至贵者,如邓通就富比王室;但对铸镜而言工艺要求近乎苛刻,铸镜成功者往往以质胜而不以量胜,总体上限制了数量;工匠的艺术附加值空前高涨,可以想象名匠的工酬是很高的,商人的利润也是可观的,由此形成高价对铜镜消费而言也是一种限制。由于整个社会竞相奢糜,使铜镜生产像一场浩大的美术运动,人如蚁集,在繁缛的工艺上拼富丽,拼人力,到了不计工本的地步,鉴于铸镜事业影响到国家财政,政府不得不如《盐铁论》所述对整个行业加以限制。但并没有因此减弱了铜镜的价值,相反由于自由工匠铸镜的人力成本已非西周‘食周菽而勿食周鱼的奴隶’人力成本可比。杰出工匠人力成本的提高加剧了铜镜价格的攀升,加上采掘成本和铸造成本一并趋高,铜矿资源运用范围扩大的情况下,政府的抑制政策使铜镜价值如不死之鸟,一飞冲天,高昂的消费令人望而却步,这样的铜镜消费只能专属于当朝贵人,而非寻常百姓所有了。
另外,官营、民营铸业并存,导致铜镜铸造水平良萎不齐,但从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官器”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华,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精品光华不改,普品徒存象征。如将铜镜普品计算在内铜镜是有一定数量的,但若除去普品,精品就所剩无几了。从出土考古现状看,精品毕竟稀少,几乎到了万里挑一的地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且精品多出自汉唐京都王室区域,以及诸如会稽、广陵等铸镜名城,也应证了当时精品铜镜的确稀少;那些王牌艺术家的铸造工艺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富庶多金,王权森森,才能使名匠一时枭聚,美镜迭出;但王牌工匠毕竟很少,加上千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他们作品的毁损,虽然他们终其一生产名镜,但时至今日,也一镜难求了。
虽然官营作坊铸造水平高超一些,但要按贵族文化消费观去追求精细繁缛,精致入微,用人力去做到毫厘莫辩的地步自然会加大了制作的难度和成本。超一流的精品铜镜模范需要超一流的陶瓷制作工艺相匹配,“一范一器”的模范制作先进工艺仅限于当时陶瓷制作工艺高超的区域,高水准的模范相当于当时的“官窑”杰作,有“官窑”模范才会有“官器”铜镜,然“官窑”毕竟有限,因此要产出精品其局限性很大,极品铜镜必定要历经艰辛才会成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至罕至稀,称其极其珍贵,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铜矿采掘成本加大,浇铸工艺难度加剧,人力成本提升,人为自然毁损严重,都会导致铜镜精品存世量稀少,而非主观愿望所想人手一镜,更非江湖浅见所言铜镜精品多如牛毛。
(文: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