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201 明 象牙雕草虫花卉海棠形盖盒

象牙雕草虫花卉海棠形盖盒
拍品信息
LOT号 7201 作品名称 明 象牙雕草虫花卉海棠形盖盒
作者 -- 尺寸 长6cm 创作年代
估价 50,000-80,000 成交价 RMB 126,500
材质 形制


仙工妙镂——管窥明清牙雕艺术
象牙雕刻,以材料珍罕、工艺精湛闻名于世,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但真正可以称之为精美艺术品的,却出现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山东大汶口。周朝象牙雕刻第一次作为正式手工行业被记载下来,据《周礼•太宰》记载,周朝的手工业称为“八材”,包括“珠、象、玉、石、木、金、草、羽”,其中说到“象曰磋”就是象牙雕刻和骨制工艺的泛称。其时诸侯国向周天子进贡时,象牙也是主要贡品之一。《战国策》里有象牙床的记载:“孟尝君出巡国至楚,献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 秦朝丞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令书》中将“犀象之签”和“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等宝物相提并论,足见象牙制品的名贵。自此牙雕成了贵族阶层炫耀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唐代象牙更成为政治礼仪的专享,五品以上的官员上朝见圣时要手持象牙,甚至贵为国礼,至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藏有唐中国雕象牙染红牙拨镂尺、染绿拨镂尺等,乃当时日本遣唐使回国时我国所馈。可见直至唐代,象牙制品还仅为皇族贵胄垄断所有。
宋元时期,由于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象牙开始具有一种商品的性质,并且因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富庶所产生出的新的追求与向往,也通过对身边器物的材质苛求化加以体现,故而首开其端,象牙制品开始从帝王、贵族独立的狭小圈子中解脱出来,并为明清以后的象牙器物向更多的阶层传播开辟了道路。
明清两代是中国牙雕发展史中最辉煌的阶段,其中明代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开通了中国和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与南洋和印度洋沿岸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使象牙材料的供给剧增,为象牙器的使用阶层扩大提供了必要条件。象牙新的加工、消费和传播方式,必然影响象牙雕刻群体风格的转变。据文献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明代的象牙雕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以洪武到弘治为前期(1368-1505),自正德至崇祯(1506-1644)为后期。前期的牙雕在宋元牙雕的基础上缓慢发展,传世的牙雕绝大部分为皇家御用造办。后期的牙雕以东南沿海城市如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广州等为中心,其雕刻工艺与镶嵌工艺空前发达。明前期的宫廷牙雕作品,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着色填彩都有一定的章法,精工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当时广东、江南的工匠也借天时、地利条件,工艺精益求精,但在质量和数量上,仍与宫廷牙雕器无法相比。明代中叶起,兴起陈设清供珍玩之风,以金、玉、石、竹、木、牙角为材料的文玩小件成为文人雅士钟情之物。他们不仅收藏、品玩牙雕,甚至还亲自参与设计,他们相互借鉴,标新立异,将当时的象牙雕刻艺术推向了高潮,形成新的审美风尚,一批立意清新、格调高雅的作品问世,形成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富有独创精神的牙雕工艺风格和流派。此后,牙雕艺术开始在民间扎根。
总体看来,明代牙雕中尤圆雕人物成就最大。独立雕刻的人物中有老翁、仕女、士大夫,仙佛中等等,刀法简练生动,衣饰圆润自然,人物动态借助牙料自然弯曲随形雕刻,构思新奇,面部刻划重在传神,栩栩如生。这种对身边人、景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实的滥觞,表现出直接愉悦的价值取向,也代表着象牙雕刻向着世俗化转型。
除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牙雕的影响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引发了其风格变化。明代圆雕人物中又以佛教人物像最常见。宋代以来,大型石窟寺开凿和神佛造像之风已衰,明代各种小型佛教造像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中。由于大型佛像朝拜者在下,较佛像头部远,故视觉上谬误造成之前造像头部普遍偏大,而转入供奉案几之上后,一般高约20厘米,不存在视觉差的问题,因此牙雕艺匠们对供其头部与身体的比例略作修整,以现实生活中人为模特,塑造出更贴近世俗的神仙偶像,给人以亲切之感。
以象牙为器,可以满足人们炫耀身份之目的,对器物的讲究也成为必然。清代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传统,逐步走向华丽精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皇家牙雕绽放异彩,皇帝从广州、江南等地召征艺匠进宫,聚集于宫廷造办处作坊内,精心设计,细心制作,以满足帝王对艺术的欣赏,融南北牙刻艺术为一体,取长补短,以“精、细、雅、秀”的标准制造上用之物。而民间江浙牙雕则以其儒雅格调、广东牙雕则以其中西合璧与之交相辉映。在清中期以宫廷意趣为主导的复古风潮中,先秦青铜礼器的形制或纹样也重现在象牙雕刻中,秦汉后已经久不复使用的蟠虺纹、饕餮纹等经过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后又重新出现,古意盎然。古色古香之外,更多的是新的造型和装饰开启了新的文化传统。如专场中清象牙雕水洗、牙座,构思巧妙,形态逼真,宛若天成,但是装饰意味更胜于实用价值,享乐化的审美取向显而易见。又如广式牙雕的精雕细镂,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可见奢华典雅的气氛营造才是人们的真正追求。奇巧精致的器物纷纷出现,装饰繁缛,用料昂贵,工艺复杂,也体现了追求奢华、崇尚机巧的时代风尚。更突出的是,象牙器物中的文化品位被提升到极致的地位,各式诗文山水笔筒,题联极富诗意,诗情画意的场景,恰如南宋画院工笔山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恬淡生活的精致追求。
更多人群的接受和参与——追求精致生活、实用陈设和财富收藏都在象牙器物中得到满足和体现。通过对明清象牙雕刻的聚焦呈现,我们不难发现,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象牙雕刻,经历了一个由皇家垄断到精英化,再到世俗化和享乐化的过程。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工艺的不断完善,象牙雕刻制品的种类已经丰富到了令人眼花的地步。此时的象牙器物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追捧,并渗透进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闺房书斋,到庙宇殿堂,或秀美典雅,或富丽高贵。在礼仪制度的改革,海外交流的影响,生活起居的演变中,象牙雕刻一改之前的庄严凝重,集鉴赏与实用于一身的佳作频频涌现,其中既有皇族的高贵权威,又有文人的闲情雅趣,也有民间的吉祥期盼,而这正是明清文化走向雅俗重构,多层渗透的趋势所在,也是象牙之美普罗大众的魅力使然。
象牙质地,质细且密。盒通体以瓜棱造型。子母口,扣合紧密,包浆浑厚。盒周身阴刻海棠花卉,花瓣概略,转角圆润。盒盖上开光内阴刻虫草图案:一蟋蟀趴伏于草叶间振翅而鸣。
刻画大刀阔斧,落刀大气老道,野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