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410 李可染 1984年作 黄山松云图 镜心

黄山松云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410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84年作 黄山松云图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68×45cm 创作年代 1984年作
估价 5,5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6,3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淮海文汇》封面,第六期(总第107期),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2002年。
2.《李可染艺术研究丛书—回忆与怀念》第212页,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一),第27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4.《长征》,李可染艺术基金会,2010年。
(部分著录信息摘自雅昌艺术网)
题识:黄山松云图,吾两次登黄山,居百余日,因得饱览烟云变幻之奇,甲子春,可染。
钤印:可染、师牛堂、白发学童、河山如画
展览:1.“李可染与书画徐州中国书画展”,徐州李可染艺术馆,2007年12月22日至2008年1月5日。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3.“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
4.“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许多画家都对黄山情有独锺,李可染也是这样,对于黄山有“云浮而动,山镇而安”这八字诀的评价。为了积累创作素材,李可染曾两次登黄山。1954年,李可染第一次到黄山写生。他被黄山的密树丛林、奇峰怪石、烟云雾霭所吸引,其后几年黄山一直作为李可染非常喜欢的创作题材,描绘过许多关于黄山的作品。时隔24年,为了把心中苦苦思恋二十多年的黄山用新的语言表现出来,李可染先生于1978年5月再一次到黄山,这一次他一共住了45天,画了许多画稿。其后的日子李可染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为了寻求墨法,李可染反复试探,穷追到底。少加易薄,多加易腻板脏乱,层层复加而又恰到好处,要将“积墨法”与“破墨法”同时使用。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并有光亮相通之处,笔笔交错,逐渐形成物体的体积、空间、明暗和气氛。形成“画中有龙蛇”之势。因为有破墨、积墨因素的介入,笔墨呈现出“毛、润、松、厚”的审美特征,这在视觉上能呈现出一种光色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感到效果不够丰富,可再染色,使颜色有层次,在其上又运擦笔,如此反复几遍,获得西方印象派油画的光色效果。可以说,这在中国山水画画法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此图画面近景五棵松,松下三个点景小人,直到拾级而上的蜿蜒山坡,笔墨的浓重达到极致。深沉幽明,有阳刚之美,又引光入画,画面山林流光璀璨的日暮奇景,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冲击视觉,令人心驰神往、深深陶醉。此幅山水突破了传统山水的表现形式,富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先生晚年山水画特色,同时也显现了画家的深厚功底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黄山松云图》前后透观——李可染精品专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
黄山,是可染大师为之心醉神迷、魂萦梦绕的一大景观。47岁登临黄山写生,50年代至80年代末,曾反复为黄山写照传神、树碑立传。《黄山烟云》之一(1956)、《黄海烟霞》(1962)、《壮丽黄山》(1963)、《黄海云山》(1979)、《泼墨云山》(1981)、《黄山烟岚图》(1983)、《黄山烟云》之二(1984)等等,一系列佳构力作,都满怀深切着恋之情,无尽崇仰之意。他胜赞,黄山为我国第一名山,称黄山烟云岚气为宇宙奇观,叹为观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徐霞客游记名句,读来惊心动魄,信矣!这里首次面世的《黄山松云图》,作于甲子春——1984年,简短题句落款5行,“吾两次登黄山,居百馀日,因得饱览烟云变幻之奇,甲子春,可染”,话语虽简,却如同一出重头大戏的引子;开场白,点到画图深藏的看点和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可染两次登黄山;第一次黄山之旅是1954年,居40馀日,颇带传奇色彩。那时文殊院遭火焚,玉屏楼始作蓝图,尚未建成。可染师无奈,说服老僧,住在同一所破庙的旧板房里,生活艰苦自不待言。春夏之交,多雨季节在黄山,十多天不见山景。一日,雨停了,云开了,雾散了,山峦起伏,远松隐约,冥冥然恍若人间仙境……可染师抓了纸笔,抡画天都峰,十多分钟时间,一切幻灭、消失,那真是一生难忘的景象……。再远望天际,忽然一阵狂风大作,天云被吹破一个洞,一对初生小豹,神驹般飞滚了下来,山脚下两个青年民工搂住了它们,问可染先生要不要,他认真回答:我拿什么喂小家伙吃呀!?小豹于是被民工们抱去了!这奇遇在今日近乎神话,却可推想黄山也曾有过如此那般鲜见的荒蛮岁月。
《黄山松云图》,作为可染山水晚年成熟风格的经典之一,其山水意象、造型、构图、笔墨语言形式,特别是书法造诣隐迹其间,达到了丰碑式高峰期的炉火纯青之境。鉴赏此图,我们必须抓准可染笔下的黄山,如何神奇多变,以心灵体悟其特殊的看点和亮点:
其一,黄山松云以千峰万壑为主体的视觉图式,是李派山水“积墨法”与“素描体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图式,也是成功把握自然造化总体气象的经典图式。这种图式的高度整体性和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感,成为李派山水沉雄厚重的基调,其中又间以深秀灵动的和声。作为东方绘画的世纪力作体构,足以和西方博物馆油画名作比美。其中以娇娆劲健的五棵松为主角,突现于山体屏障与白色烟岚飘渺之间,较之1983年十月举办的《李可染中国画展》(东京展)展出的《黄山松云》等五幅黄山系列,又有探索性求变的新意念、新进展。
其二,李可染晚年书法艺术的成熟,个性化的遒劲用笔,强化了松、云、近峰、远山结体造型的力度美、金石美。论家曾将可染山水之用笔特点和他的恩师黄宾虹山水作比较:黄喜干笔,一笔笔写出,书写性彰显;而李喜湿笔,书法笔线隐含于意象之中。前者侧重笔墨形式自身意味;后者强调意境、意匠、心物交应之浑融一体。《黄山松云图》正是李可染晚年用笔形成自我本体画风特点的最佳例证。但用笔的干湿、用墨的浓淡,又始终是相对的,相反相成,要有一个“度”。对“度”的控制把握,恰到好处,是技巧高超、境界非凡的重要标志。《黄山松云图》的干湿浓淡、正如音阶音律和谐的交织奏鸣,自如自然,奏出壮美又宁静、铿锵又悠远的乐声。而黄宾虹讲究“昏暗中风层层深厚”——一如写“夜山”的笔墨三昧,浑厚华兹的精神内美,越来越成为可染山水恒久生命力的核心。
其三,可染先生“七十岁总结”以后,人们发现,在书画创作中,老人越来越爱好用浓墨。其实他不仅仅爱好用浓墨,而且越来越敢于用浓墨,善于用浓墨。苏东坡赞“浓墨如漆”,犹觉不足,又极言浓墨“光清而石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说明水墨山水之墨浓、墨黑,绝非一片死浓,满眼脏墨,而是湛湛灵动,光清而感人、诱人。李可染写生时发现“林荫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像小孩的眼珠”,直是迁想妙得,信手拈来,与宋代先贤有着心神相会相契的审美发现、审美感应,又有新开拓、新创造。我们回过头来,欣赏《黄山松云图》:画面近景五棵松,松下三个点景小人,直到拾级而上的蜿蜒山坡,笔墨的浓重达到极致。依次是作为画面中景的峰群,再次是灰调逐渐淡化的远山,这一切都借助龙蛇般游动飘浮的烟云岚气而显得光彩熠熠,湛湛似小儿转睛。难以察觉的群青淡蓝;浅禇微红,若有若无,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意趣盎然的化机。令人想起大师一再书写的“金铁烟云”四字诀。——这是论家赞誉唐代李北海书法语,含有“画如金石,体若飞动,动静相合、相反相成”的深层美学规律。《黄山松云图》就是以“金铁烟云”书画诀为圭臬,清气四射的精品。印章四方,作为画面整体的组成部分,意匠经营,游心象外。画面右上角、“可染”二字名章,小型白文,居于浓墨山巅与行书题款之间,黑、红、白三色对比强烈而愈显空灵。左下方“师牛堂”、“白发学童”、“河山如画”,无论内涵、章型、红白文及朱底轻重之选配排列,绝非假手于人,更非任意为之,却又疏朗自如,足堪玩味。
《黄山松云图》为徐州李氏家族后人所珍藏。珍品的收藏背后有一段故事,感人至深。二十多年前,1985年10月,徐州“李可染旧居”首期工程落成,作为徐州市重点人文景观之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旧居”主体部分之顺利竣工,首先得感谢李可染胞兄李永平。“旧居”位于徐州市建国东路广大北巷16号,这里是可染大师自幼生活过30年的故居,也是永平老人居住了大半生的家园老宅。为完成徐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也为完成可染先生及整个李氏家庭的心愿,永平老人以其仁厚的胸怀,主动迁出原住所,置身较远的楼房居室,以乐观安顺之心自命室名“晚香斋”。“李可染旧居”落成典礼次日,我作为晚辈,与吾友李宝林、李松等二位先生,驱前探望老人,表示对永平大伯敬意。只见小室床头,正面墙上悬挂可染师墨宝;“晚香斋”题匾,正体三字左旁,小行楷三行半:“胞兄永平性仁厚,生平多坎坷,晚年幸得安善,常以书画自娱,且以晚香名其居。”另行落下名款:“弟可染题”。手足亲情,溢于言表,激荡于字里行间。回忆《旧居》落成之日,那街头巷尾欢乐景象恍惚眼前。徐州市领导敬赠二老的《双璧联辉》匾额映照李氏兄弟激动的泪光,这当是可染师亲赠胞兄永平《黄山松云图》精品一段佳话,一个应当永志不忘的大文化背景。
2010.4.5.于北京
李可染说:“一个画家放松基本功,是对自己最大的摧残”。
这两幅速写山景是李可染为画《黄山松云图》而练的基本功。山石的厚重、光的流转、云气的飘柔在对比中达到和谐。正如李邕的名句“川浮而动,岳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