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386 近代 皇舆全览图

皇舆全览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386 作品名称 近代 皇舆全览图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近代
估价 30,000-35,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印本
1函35幅 纸本
提要: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西方经纬度测量技术和带有经纬网格的地图绘制方法介绍到中国。清初为了巩固清朝的辽阔疆土,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亲自筹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西方测绘方法为依据编制全国地图的宏大工作。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皇帝敕令中国官员和西方传教士组成测量队实施全国地图的测绘。测量队由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领,先测绘长城图。包括长城各门、各堡、道路、城塞、河谷、水系、山岭走向等内容。然后测绘北直隶(今河北省)。康熙四十八年(1709)又前往东北各地测绘。两年后完成了东北地区的测绘任务。康熙五十年(1711)又命增添人员,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山东及其沿海一带进行测绘,另一队接着长城图之西部测绘玉门至新疆哈密一带,然后返回长城以北测绘喀尔喀蒙古地方,再南下接测长城以南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于次年一月回京师。至此,已测完了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康熙五十一年(1712) 遣队往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含台湾)等地测绘。第二年又派两支测绘队,一支去江西、广东、广西,另一队到云南、四川。康熙五十四年(1715)再次去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测量,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一月完成任务返回北京。于此同时,康熙命在钦天监学习的喇嘛到西藏进行测绘,将资料编入《皇舆全览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是这次测量时发现的。)这次全国性的经纬度测量,已测经纬度点达六百四十一处。历经十年,完成测图任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康熙《皇舆全览图》有两种印刷本:一、铜版《皇舆全览图》。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来华意大利耶酥会士马国贤(Matteo Ripa)镌制。比例尺约为1﹕140万。这一版地图上纬差5°为一排,共八排,每排分成若干幅图,全图共计41块图版,可拼合为一整幅中国全图。其地名注记关内各省注汉字,关外均注满文,故称汉满合壁。二、木版《皇舆全览图》。最早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法国传教士杜德美(Jartou× Pierra)将分省图和地区图三十二幅合成一幅中国全图,缺少西藏及蒙古西部。到康熙六十年(1721)第二次刊印,这时图上已包括了西藏及蒙古西部,并增加了新测绘的《鸭咙江图》、《金沙江图》和小面积的《河源图》。制图范围与铜版地图大致相同。东自黑龙江口,南到海南岛,北达贝加尔湖,西抵新疆哈密。分省图和地区图,图幅大小不等,各图均绘有经纬线。纬线等距平行,相邻纬线之纬差为半度,相邻经线之经差也为半度。披图可览全国气势山河,大陆海岸、山东半岛、海南岛、台湾岛轮廓、水系、居民地、长城等要素。
《皇舆全览图》制成后,清政府强调藏之内府,只有少数官员能够见到。然而,外国传教士掌握测绘成果和印刷版,却在国外早已多次刻板、印刷或摹绘。《皇舆全览图》印刷版,至今国内无存。(注:沈阳故宫于1921年发现铜版41块,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已下落不明)。眼前的这部图为分幅本,计35图。图中地名注记,全部用汉文。每幅图各有图名,图内用汉文,图外上方名为西文,与中国大连图书馆、伦敦英国图书馆藏本,为同一版本。其中盛京全图、广西全图中的经纬线断痕也一致。图中个别字用简异体,如:“县”字。图内“真”字均不避雍正帝名讳,湖南、贵州苗区因未能进入,尚属空白。推测其镌刻内容,反映的是康熙末年的状况。《皇舆全览图》开我国经纬度地图之先河,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自明代以来测绘衰落的局面得以改观,测绘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内容之丰富、绘刻之精细,是为舆图之善,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尺寸不一